迈向印度式社会?阿根廷从“中产天堂”到“贫困陷阱”

时事   2024-10-08 03:31   阿根廷  

曾几何时,阿根廷被视为“中产阶级的国家”。这一概念在阿根廷国家建构与经济、政治、社会模式逐步成形时,开始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中产阶级的形象象征着阿根廷的国民身份,传递了稳定、勤奋、适度的价值观。然而,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动荡,这一身份光环逐渐褪去,现如今的阿根廷,已不再是那个骄傲自称中产的国度,而是深陷贫困的现实。

中产阶级的崛起与衰落

中产阶级的概念于上世纪初在阿根廷兴起,移民潮、公共教育、工业化及城市化共同促成了这一社会阶层的诞生。阿根廷的中产阶级被认为是适度、民主、勤劳的群体,不富有但也不贫困。历史上,他们象征着国家的主流价值观,被视为体面的、公正的公民,与贫困人口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自20世纪末以来,阿根廷的经济危机接踵而至,工厂倒闭、失业飙升、社会分裂,这些都重创了中产阶级的根基。曾经的工人阶级通过努力工作和国家支持,得以跻身中产行列,但如今,许多人不得不依赖政府的救济度日。中产阶级逐渐成为一种理想化的身份,而实际上的中产阶层却在不断萎缩。

城市边缘的贫困现实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都市圈(Conurbano),曾经繁荣的工业区如今变成了贫困的代名词。这里的中产阶级,尤其是在20世纪中叶,得益于工业化和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如住房补贴等,能够改善生活条件,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然而,随着工业的衰落和经济的持续不景气,许多工厂关闭,大量工人失业,社会失序加剧。

当地一项最新民调显示,居住在Conurbano的受访者中,只有18%的人仍自认为是中产阶级,而大部分人(41%)认同自己是贫困阶层。即便如此,许多低收入者依然选择以“中产”的身份来自我认同,这反映了中产阶级身份在阿根廷社会中顽强的象征性力量。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他们的子女似乎也看不到逆转这种命运的希望。

教育与就业的困境

在阿根廷,教育曾被视为实现社会流动和进步的关键途径。自19世纪萨米恩托(Domingo Sarmiento)时代起,阿根廷的公共教育体系为无数人提供了通向更好生活的机会。20世纪中期,政府取消了大学收费,使高等教育变得更加普及。然而,如今的阿根廷公共教育体系面临着诸多问题。教师的缺席、设施的老化、教育资源的匮乏等,使得许多家庭不得不选择将孩子送往私立学校。

除了教育系统的衰落,就业市场的萎缩也是导致社会分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数据显示,超过70%的非正式工人以及三分之一的正规工人都处于贫困状态,工作不再能保证生活质量的提升。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找工作不仅难,还无法保证收入的稳定。

国家责任与政治腐败

尽管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但阿根廷人民仍期待国家能够发挥作用,确保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问题并不在于是否需要国家干预,而在于政府是否具备有效管理资源和打击腐败的能力。半数受访者认为,腐败是阿根廷贫困问题的核心原因。社会救助项目本应帮助底层民众,但这些项目常因政客的操控而变质,成为政治博弈的工具。

迈向印度式社会?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陷入贫困,阿根廷的社会结构正逐步演变成类似于印度那样的“阶层固化”社会。教育、就业和住房,曾是中产阶级身份的象征,如今已然崩塌。阿根廷曾以其庞大的中产阶层为荣,然而,今天的现实告诉我们,这个国家正走向两极分化,形成一个贫富悬殊、阶层固化的社会。

未来,若不采取有效的经济改革和社会政策,阿根廷社会可能将更加分裂,陷入一种无法摆脱的命运轮回中——从曾经的中产阶级梦,沦为贫困的无奈现实。

阿根廷新大陆
由阿根廷《新大陆周刊》创办,为阿根廷当地华人以及为中国大陆网民提供范围广泛的原创性新闻和各方面资讯,是阿根廷与国内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