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半年,资本市场概念先行,人形机器人是否迎来热潮?“成立8年的波士顿动力估值11亿美元,成立两年的Figure 01估值26亿美元”,两个代际的人形机器人印证了怎样的底层投资逻辑?
首钢基金CAN+新质生产力日本游学期间,CAN+领教、真成投资创始合伙人李剑威分享了“2024年AI+机器人投资观察”。他认为,具身智能短期在资本市场过热,处在 Gartner曲线的波峰,未来在找到合适场景之后,还会有巨大潜力;同时,AI对专业机器人的渗透将创造巨大市场机会。
以下是我们对内容的精选,与你分享:
CAN+领教、真成投资创始合伙人李剑威
分享要点:
作为VC从业者,如何看待当下最火的具身智能?
国内外企业的技术和商业演进到了什么阶段?
具身智能刚需场景是什么?谁能率先跑通PMF?
如何面对挑战和跟进接下来的投资机会?
具身智能:短期资本泡沫是否见顶?
技术成熟曲线的 概念是美国Gartner公司提出来的。Gartner发现,每一个新技术的成长都会经历5个阶段。
第一阶段概念上升期,新技术的出现令行业沸腾,曝光度非常高,也是VC追逐和估值暴涨的时刻。从智能手机到AR和VR,再到后来第一代人工智能,都重复了这样的路径。2016年,NVIDIA通过GPU训练出AlphaGo并击败李世石的时候,股票开始了一路上涨。
随着大家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很快进入到第二阶段:透支期望的泡沫顶点。
随之,由于应用的缺乏,或商业化不足,大家突然发现它与想象中的落差,所以就会跌入幻灭的低谷,也就是第三阶段低谷期。
如果技术的生命力得以保持,有的公司历经几个月到几年不等的时间,会慢慢积累用户、完成商业化、产生现金流,并最终融入到社会生活层面,走向稳定爬坡期(第四阶段)和稳定输出生产力(第五阶段)。
比如,现在国内几乎所有的停车场都在使用车牌的视觉识别,取代了人工收费。而这一稀松平常的景象在十几年前还是非常激动人心的技术。
那么,具身智能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呢?去年七月份发布Gantner曲线,人为具身智能已经触达泡沫期。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国内的创业公司,估值都非常高。
去年12月29日上市的优必选是中国人形机器人的代表案例。优必选上市后的三个月,股票K线基本是平的,成交量很小;今年三月份左右,随着优必选人形机器人Walker S进入蔚来汽车厂“实习”的消息催化,股票迎来大幅上涨。
同花顺的人形机器人指数也是如此,波动很大,其中有一些关键或非关键零部件公司,在过去已经炒作好几波了。而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其背后的推手就是特斯拉。
2021年,特斯拉发布了Optimus。最初,很多人认为特斯拉还不如干脆把波士顿动力收购了。但后来我们发现,Optimus的深度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思路。
Optimus每次新版本的发布都展示了新的技能,到今年一月份,Optimus已经会叠衣服了。它的能力非常强,包括OpenAI支持的Figure 01在内,所有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都是以Optimus作为对标的。
因此,Optimus是本轮人形机器人热潮的最重要推动力,也是二级市场想象空间的主要来源。关注机器人创投领域的人,一定会关注特斯拉。就像航空航天创业者一定要关注核心标的SpaceX一样。
波士顿动力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从2016年开始,每年都会发布令人印象深刻的Demo,从翻跟斗,到跑酷,到跟人协作等等。
但是从资本市场角度看,这是一家很糟糕的公司。
2014年左右,谷歌花费30亿美元收购了波士顿动力,后来以5折的价格被软银收购,软银又以11亿美元的估值将其80%的股权卖给了现代。
作为上一代人形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与Optimus形成了鲜明对比。形成这一差距的里程碑就是大模型的出现。
大模型结合人形机器人形成的能力,催生了第二代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 01就是其典型代表。
Figure01的Demo发布的时候非常令人震撼,你可以让它把鸡蛋递过来,它真的能听懂并做到。而这是波士顿动力做不到的。所以Figure 01的估值马上就不一样了,成立两年就达到26亿美元估值。
机器人结合大模型也就成为驱动估值上升的最重要手段(Value Driver)。
OpenAI的收入猛增
此前,VC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不需要人形机器人,只需要适合特定任务形态的机器人,比如扫地机器人就非常好地适合了单一任务场景。
但是有了大模型以后,可能不太一样了。
我们从生成式AI的案例可以看出,有些技术不需要经历“幻灭的低谷”,直接可以商业化。Gantner曾预测,2023年的ChatGPT就代表了生成式AI的顶点,将很快迎来下滑。
但生成式AI完全跳过了这个周期,仅仅几个月就把所有的负面观点“打脸”。OpenAI用它极快的营收增长证明了生成式AI的生产力。大部分知识工作者已经离不开生成式AI了。
2023年初,OpenAI预测当年的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一年能够产生的续费收入)是2亿美元,到了年中就将预测值改为10亿美元。到2024年5月,OpenAI的AR已经是34亿美元了。
这个太惊人了。怎么解释这个增长呢?有一个角度是ChatGPT实现了对搜索引擎的替代,成为新的强刚需。我现在经常用到的就有Bing Chat、Kimi、ChatGPT或Perplexity,这些搜过引擎的体验已经跨越了上一代。
这是一场搜索的战争,这也是为什么Google马上投入100亿美元推出Gemini。
OpenAI已经产生了规模性的收入,而且这仅仅是开始。这代表着国外的生成式AI的商业模型已经完全出来了。
具身智能的刚需场景在哪里?
再看具身智能或人形机器人,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刚需应用场景?马斯克认为,情感陪护机器人将会成为刚需。我也认同这一思路。
马斯克跟股东说,特斯拉五年以后将是一家价值30万亿美元的公司,其中20万亿来自Optimus,10万亿来自自动驾驶。
不过,当前商业化的先锋还是AI赋能专业机器人。比如扫地机器人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只要花几千块钱,扫地这件事情就不用操心了。
当AI结合一个标准化产品渗透到日常生活,它的商业价值是巨大的。苹果宣布“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后,短短几天的股票涨幅就达到15%,因为它会把AI带到每个人的手机里面。
所以接下来很大机会就是AI与现有行业的结合。比如到2030年,中国天空上的货机可能会出现大量无人驾驶的货机。我们投了一家公司白鲸航线,通过重新设计货运无人机,结合自动驾驶技术,吧每吨公里运输成本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在低空经济领域,中国大概率会超过美国。中国的监管比较开放,有机会换道超车,而FAA(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到现在都不允许无人驾驶飞机。
在军事领域,就在3月份,美国还发生了全球首个机器狗阵亡事件,一只在警察局服役的波士顿动力遭嫌疑人枪机“身亡”。
2035年,中国各行各业都将实现无人化、AI化。这个过程中的设备更新产值足以令人激动。
中国公司能否再次赶超?
从过去十年不同行业的迭代规律和成长案例来看,中国公司很有可能从后面赶上来。
手机领域,除了苹果和三星,中国品牌基本占据了剩下的市场份额。
扫地机器人领域,鼻祖品牌iRobot 2005年就上市了,但现在的市值只有3亿多美元,全球市值前三名的扫地机器人变成了中国公司,其中石头科技的市值最高达到100亿美元左右。
无人机领域,最早的法国Parrot无人机几乎已经被遗忘,美国也诞生了3D Robotics等明星企业,但是现在,大疆垄断了全球无人机市场80%的市场份额。
电动车领域,特斯拉曾被认为不可超越,但现在比亚迪、“蔚小理”等一众品牌都做得非常好。马斯克甚至有个观点:如果没有贸易壁垒,全球10大汽车公司将有9家是中国企业。
同样,我相信机器人领域的中国创业企业也有机会复制这个逻辑并最终赶上。
结语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到达泡沫顶点(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后,具身智能就将面临商业化的挑战。第一个刚需场景是什么?这一点需要我们认真观察。AI加各行各业的应用可能是未来5-10年最大的机会。
不用纠结是不是人形,只要AI渗透到一个专业机器人上,能量就会爆发。我认为2035年的全面无人系统社会将比预想的更快到来。
最后总结一点,产品最终的竞争力来自于扎扎实实地迭代、不断降低成本。SpaceX取得这么高的地位,并不单纯是技术先进,而是技术先进带来的量级的成本降低。通过先进技术实现成本大幅度下降,将成为创业公司能否脱颖而出并且持续保持优势的胜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