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局”圆桌复盘:2025将成具身智能商用元年,头部公司只会在中美产生

创业   财经   2024-09-03 19:30   上海  

具身智能无疑是2024上半年最受关注的创业赛道。特斯拉Optimus的不断进化更如烈火烹油一般加剧了行业热度。具身智能看上去很美,但商业化落地和大规模场景应用是否触手可及?技术成熟度、安全性、稳定性乃至成本控制等挑战能否突破?

2024中国机器人创投巅峰论坛上,中关村智友研究院理事兼院长助理安冉与帕西尼感知科技创始人&CEO许晋诚、北大-银河通用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王鹤、钛虎科技创始人&CTO易港、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开启“创业局”圆桌,全面畅谈了具身智能商业化前景和应用落地路径。

以下为圆桌精彩观点复盘,相信可以帮助从业者和观察者更好地洞察产业脉络和未来机遇。


2025年将是具身智能商用元年 

中国进程领先美国

安冉:特斯拉用Opitmus(擎天柱)将人形机器人再次推向了风口,国内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当技术的高度预期和应用落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当Opitmus一再声明降低量产数量、推迟发布时间,作为从业者,是不是该想一想,我们的路是不是被马斯克带偏了?人形机器人究竟会在哪些场景落地?

黄明明:我们应该是国内和Tesla Bot(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沟通最密切的一家投资机构。我们认为特斯拉依然是技术迭代走在世界最前沿的公司

特斯拉的特点是有自己大规模汽车生产应用场景,所以它的技术路线应该是舍弃一些具身智能的泛化能力,在汽车制造这个专门的工业场景里认真布局。从这一点上,短期落地可能会delay,但长期看,在工业化场景中最快跑出一定规模和量产的一定是特斯拉。

易港:从整个道路方向看,特斯拉的方向肯定是对的。但从一些细节角度,比如现在二级市场炒作比较多的技术概念,参考意义不是很大。

商业化方面,明年,类似于银河通用在无人药店布局人形机器人、代替人上夜班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基于此可以收集大量的真实数据,把AI 再训练一遍,进一步提高智能程度,从而应用到物流、酒店等领域。很多酒店送餐机器人在搭载手臂之后,能解决很多通用性问题,不再需要电梯改造,也不需要把外卖放到机器人肚子里。

如果供应链足够强大,就能实现在不增加售价的情况下让机器人拥有双手,从而可以把十万台的量放大到百万级别以上。我很看好国内具身智能的商业化进程,甚至可能会比美国还要提前一点,明年国内就会有很多家公司实现百台级别以上的应用。

王鹤:特斯拉确实有自己的汽车制造场景,但是不能说特斯拉强于中国。以新能源汽车来说,中国的供应链、制造乃至整个成熟度其实反在特斯拉之上。

所以从整体看,中国具身智能的发展不落后于美国,甚至可以说今天我们在世界机器人大会(WRC)进行的现场演出在美国是看不到的。我们不要盲目迷信美国。一旦在技术上没有瓶颈,以中国的人才密度和产业的能力,会走得很快。我的判断是中国在中美人形机器人的科技竞争当中将会有先发优势

银河通用计划第四季度跟美团展开更深度的合作,相信明年年初随着机器人量产的到来,我们将在前置仓、药店和车厂里开展一系列应用。我们今天的发展是走在世界前沿的,我相信中国的制造业能力也能让我们最快地完成产业闭环。2025年将是我们商业应用的元年。

许晋诚:目前中国的机器人技术已经走在前列了,我们的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其实都不落后于国外。特斯拉的机器人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其实在于马斯克个人,而不是在于他们做的技术有多么的先进。我们始终相信这样一个结论:人形机器人终局肯定是通用型的,人形机器人也一定会走到最后。我们要相信国内的整体制造业以及产业实力是可以远远领先的。


数据?成本?零部件?机器人应用为何落地难

安冉:目前全球大约有170家人形机器人宣布融资或开始创业,其中中国约70家,美国只占其中20%-25%,中国人形机器人公司从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这么多的机器人同步并行,制约其场景落地的瓶颈究竟是什么?

许晋诚:目前的一个瓶颈肯定还是在于核心零部件。国内的先发优势其实非常明显。我们公司是在深圳,在广东这个生产大省里做任何的生产都是相当便利的。反观美国,人形机器人公司数量只占20%多,也是因为其核心硬件的生产制造是相当昂贵的,而且不太便利。

人形机器人在国内有这么高的影响力,也是由于我们的生产能力。

王鹤:我觉得要减少重复建设。银河通用2023年5月创立,发布的第一款机器人是轮式,没有用到腿。原因就是我们关注到,很多目前做腿的公司普遍不关注上半身双臂的操作能力。这样的手眼脑协调操作能力其实是具身智能的核心。

虽然我们这次在WRC现场展示了人形机器人上货补货的能力,但真实的商超肯定比我们展示的这个场景更难。我们想用人形机器人把人的活干好,其实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个是要从易到难。有些前置仓只是希望能够24小时不间断发货,这样的场景我们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做。那么以它作为迭代的场景,我们就需要不断地收集真实环境的数据,把机器人作为一个硬件系统进行打磨。一个机器人从设计完成,到真实场景打磨迭代,最终走向稳定,可能需要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这个是我们要逐步去解决的一个问题。

除了技术和稳定性,第二个就是成本。虽然我们的双臂轮式机器人已经很便宜了,但对国内很多商超来说还是有一些压力。当然,我们也可以探索租赁的方式。另外就是出海,像欧洲、日本,他们的人力很贵,需求极其强劲。

在国内,车厂的需求非常强劲。现在的电车厂想用人达到三班倒,基本不可能,干的活太枯燥,劳动力成本也很高,还要受到节假日、流动性等因素影响。在今天激烈的电车竞争中,稳定量产是车企的一个核心诉求,如果还能实现降本增效,在竞争中就会得到独特的优势。这使得中国的电车制造商对我们的需求非常强劲。

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整合进入产线,稳定地在产线上工作,这就对技术提出了挑战。技术能解决一些问题,我们也给技术更多迭代的时间,让它解决更难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具身智能是逐步落地的,一旦它达到了商业清洁这样万台级的规模,基本上就是一个突破点。这个点之后它会迅速地向各行业扩散。我预计15年后,整个市场规模能够到达大千万台甚至上亿台,这需要我们未来五年先做好1万台这个milestone。

易港:我觉得瓶颈主要是三点,零部件的可靠性、价格,以及合适的路径

从零部件可靠性的角度来说,现在对机器人存在一个普遍的误区,就是认为行业供应链发展30年了,非常可靠。双足人形机器人的可靠性比汽车可能要高两个量级,这方面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打磨。

汽车行业的可靠性已经做到了比较高的程度。像宁德时代是按PPB的单位(十亿级别)评估电池的安全性,别的厂商是PPM级别(百万级别)。目前我们这个行业上游供应链的可靠性,我认为连PPT级别(千级别)都算不上。要达到商业化落地,至少得跟伺服电机打平。伺服电机的可靠性基本上是万分之三。要达到这一步,上游供应商需要进一步的检测,把一些工艺点摸透。

我们的目标就是我们的检测设备要比上游供应商更全,比他们更懂。在明年年初,我们的关节有希望跟伺服电机的可靠性持平。

从成本的角度来说,其实我们是可以卖得比较便宜的,但不知道我们的产品对于这个场景的客户来说好不好用。一个东西靠不靠谱、好不好用,得根据具体场景去分析。有时候我们得花点时间先确定好用,如果真的好用,我认为到明年批量成本做到5万以内对于国内的供应链来说不是问题。

另外一点就是道路,要先打新手村,再慢慢去做一些难度更高的场景。

黄明明:我们关注到最核心的还是缺乏数据,就是怎么去海量地采集物理世界的数据。我们知道最早的端到端AI是在自动驾驶,至少要到达100亿英里的高质量数据才好用。离这个目标最近的是Tesla,接近七八十亿公里,国内的厂商最接近的可能是理想,也就十几亿公里的数据。

怎么在物理世界收集海量的数据?如果这一步在学术路径上还没有收敛,我觉得离真正的泛化还早。所以我们对具身智能的长线无比看好,但是在具身智能泛化的方向上,change moment还没有到。


机器人落地:先toB后toC?

安冉:这次WRC各家都秀了自己最新款的人形机器人,涉及了搬重物、做家务、拆快递,甚至还有打麻将的场景。未来ToB 和ToC的场景谁更容易落地?

王鹤:我觉得ToC肯定是星辰大海、万亿市场,但是人形机器人如果要解决跟人交互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那么必然要感知算法、力控等模块都更加成熟。所以一句话讲就是先从ToB开始,ToB成功了,再把技术延拓到ToC

许晋诚:第一,对环境改造率要求相对低的人形机器人会最先落地成功,初期的分拣以及货物上架在近未来都是非常有可能实现的场景落地。第二,安全性能要提升上去。这两个如果都能达到,就可以非常好地进行落地。

黄明明:我们内部管这个叫南坡和北坡,南坡可以爬上去,北坡也可以爬上去,大家的优势和劣势不一样。我们也投了一批做ToB应用、将来能够往ToC切的项目,比如家庭服务机器人里的云鲸。

云鲸现在的想法是,如果明年销量能达到百万台,进入到一百万个家庭,那首先就有了对家庭用户3D场景的采集,然后再加上机械臂,可以做一米空间范围内的采集和收纳等等。这可能也是一个快速解决物理世界数据采集的方法,所以我觉得南坡和北坡都是往珠峰爬的一条路径,哪条路能走通,现在不好讲。


世界领先的机器人公司只可能在中美两国产生

安冉:能否用一两句话来总结或展望中国机器人的未来五年?

许晋诚:对于国内,未来五年肯定是急剧发展的阶段,我们会加速地把人形机器人在各行各业全面铺开。容错率高的场景会有非常好的落地机会。

:未来五年给具身智能提供的一个机遇就是干好糙活,比如抓、放、搬运等,要做到各个场景里的这种糙活都能干。如果能用五年实现今天商业清洁的市场规模,也就是1万台,将是未来万亿市场0到1最重要的突破。

易港:我先用一年达到实际场景的应用,形成实践的闭环和数据的闭环。五年以后可以尝试进入家庭。

黄明明:我们认为未来世界领先的机器人公司只有可能在中美两个国家产生。前五家公司可能会是Tesla,以及4家中国机器人公司。理由很简单,兼具AI、能源技术、生产制造、软硬件一体人才的国家只有中国和美国,所以这点我们有很大的信心。中国的创业者应该充分利用好本国优势,同时具有全球视野,这可能是走向世界级机器人公司的一个必要条件。


欢迎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参加 CANPLUS
参加CANPLUS是首程资本领衔发起的产业社群平台,致力于以教育为依托,为创新创业者们链接优质的教育资源、产业资源与资本资源。这里有产业大咖干货分享、组织专家实战经验、参加校友故事、智库深度案例研究等各类精彩内容,感谢有你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