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王宁:雄心壮志是企业最大驱动力

创业   2024-10-24 20:03   上海  


多数企业都要经历的过程:

A-B-C-D

一家企业创立之初,本来想做A,然后做成了B,后来又在C成功了,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这家公司会在D变得伟大。听上去好像很曲折,但这可能是多数创业公司都会经历的一个过程。
泡泡玛特成立于2010年,到今天已经14年了,我们希望成为全球领先的潮流文化娱乐公司。这么多年虽然公司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有一条始终没有变:我们希望能够做一些对用户、对世界有意义的、美好的事情。很多年前我就在内部分享中提过,我认为“多快好省”不是最好的购物体验,这是因为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才去做的选择。

最好的购物体验是美好。比如你在某个品牌的门店购买了产品,那一瞬间能给你一种感受:至少这一刻,生活还是挺好的。我觉得这才是最好的购物体验。所以从创业之初,我们就希望在泡泡玛特的消费场景里,大家会因为购买了我们的产品而觉得生活还挺美好的。


最早创业的时候,我们希望做一个年轻人喜欢的、有设计感的、潮流类的零售集合店,就是潮流超市,所以公司叫POP MART。那时候我们卖过文具、数码、饰品、家居、服装等等,可以说什么都有。

到了2015年,我们发现门店的潮流玩具增长最快。那个时候大家还不知道潮玩的潜力,只是感知到这个品类值得聚焦。所以那些年我们做的最多的就是“减宽加深”:逐渐把很多SKU砍掉,2016年开始完全投入潮玩品类,不断签约艺术家并摸索IP运营思路。

2016年,我们拿融资很难,没有人理我们。别人问:“你们是做什么的?”我说:“我要把玩具卖给大人。”他说:“你开玩笑,大人买什么玩具,这相当于把洗发水卖给光头。”那时大家都不理解,所以说一定程度上是我们开创了这个品类。就像迪士尼有一句我很喜欢的广告语:全世界都催着你长大,但是迪士尼守护你的童年。我们当年也在想,谁规定18岁以后就不能再买玩具,只能去过所谓“成年人的生活”?

即便我们发现了这是个很强的需求,但那时没有人相信。就算有些人信了,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市场,会有这么多人来买潮玩。我觉得所谓的“C”大概发生在2016年,我们签约了很多艺术家,开启了整个潮玩时代,甚至是定义了这个行业。其实一开始,大家有个刻板印象,18岁以后还可能买玩具的只有男生,比如买一些收藏级的变形金刚、钢铁侠等。实际上,当我们把这个产业变成了一个女性用户占比超过70%的市场,就迅速引爆了这个新兴行业。有句玩笑说,男生买东西只能买成爱好,女生可以买成一个产业。

泡泡玛特和其他公司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不止是创立了一家公司,一定程度上还创立了一个行业。在我们之前,这个行业没有准确的定义,也没有产业化的概念,我们做了很多创新,比如首创了自动售卖机模式、线上抽盒模式,同时我们还做了全球化。

我觉得公司是需要不断进化的,每隔两年可能就会换一个样子。可能大家认为我们是一个盲盒公司,但其实我们是一个以IP运营为核心的潮流文化娱乐公司,包括消费品业务、服务和体验业务、数字娱乐业务。


做事情慢,

真正的品牌要有自己的

语言和系统
我一直特别关注线下,这在我们创业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反逻辑,那会儿的大趋势是线上,大量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关注的都是垂直电商、移动互联网。大家认为线下的效率太低,线下没有意义,但我们是少有的、从第一天开始就非常重视线下的品牌,背后的核心逻辑是我们有志向做一个真正的品牌。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什么是真正的品牌?
如果盖住一个品牌的logo,你就不知道它是谁,那它可能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品牌。真正的品牌不应该只是一个卖货的平台,应该是一个卖文化的地方。不需要有人给你宣传,不需要看logo,到了就知道你到了。如果你想做一个真正的品牌,那就需要回到线下,打造一个视觉、听觉、嗅觉等充满立体包裹感的场景,你才能塑造一个有文化感的品牌。一旦你塑造成功,就会非常有价值。
我们现在的海外线下业务大概覆盖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果大家出国比较多的话,可以在很多国家看到我们的门店。公司的风格是做决策快,做事情慢,我们的出海模式也和很多公司不同,所有的海外门店全部都是直营,并且都是自建当地团队。
我之前一度最喜欢,也最想学习和超越的公司是乐高,虽然乐高是个玩具公司,但是它的伟大之处在于诞生了一门语言和系统,所有人跟乐高合作,就得用乐高的语言再写一遍,这就是有文化感的品牌。而在泡泡玛特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之后,我们又发现自己跟乐高还不大一样,因为我们还诞生了IP,所以我们发现不应该只做乐高, 应该做迪士尼。

存在感与满足感,

帮助消费者证明自己

别人问我最多的问题是——你的产品是刚需吗?大家为什么会买你们?
我认为所有的消费品基本上都在解决一件事:存在感和满足感。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买的所有东西,要么属于基础的生活需求,要么就是在解决你是谁的问题。汽车、服装以及很多其他品类的品牌,其实都在尝试帮助消费者解决存在感的问题。但真正能做到的品牌,还不是特别多。
同时,你的产品也要为人的社群属性服务,能够提供社交话题。“人是社群动物,我们需要话题去讨论、交流,这是人存在的意义之一。”偶然看到这个观点后,我突然明白了我们生产的产品到底是什么,其实也是一个个话题。为什么大家需要它们?因为人的属性决定了人是需要话题的,购买的过程就是加入话题的过程。
认同了这个逻辑之后,我会问内部所有产品的企划:这个产品是一个什么话题?人们为什么会买?为什么想加入这个话题?做市场、推广、销售的时候,用户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去加入到这个话题?
我觉得这个逻辑无论是消费品牌也好,或者其他行业的公司也好,都可以尝试借鉴推导一下。

尊重时间,尊重经营,

避免陷入资源陷阱

“尊重时间,尊重经营”,这八个字一直贴在公司墙上,这也是整个公司最核心的理念。我创业这十几年来,见证过很多行业起落,那么多创业公司,最终活下来的比例并不高。我发现没存活下来的公司,99%的原因基本就两个,一是不尊重时间,二是不尊重经营。比如该十年做成的事,他想两三年就做成。可能有些企业应该要用10年才能发展到1000人的规模,但拿了一大笔融资,可以两年就招到1000人。人是到了,但人和人形成战斗力是需要时间的。就像今天我们这个场子里的60个人,如果想把大家拧在一起形成战斗力,可能需要好几年,更不用说团队爆炸式增长带来的隐患了。

创业者其实都是在带着一批人在各自行业的战场里打仗。大家的目标都是打胜仗,但同样一场战役,用100个人打赢和用10000个人打赢有本质区别。本可以用最少的钱和资源解决问题,但却错误地投入了太多资源,这就是资源陷阱。比如消费品行业,过去几年经常会看到一些网红品牌,这两年很多都消失了。我认为他们基本上都是掉进了资源陷阱,多数是一下子融到了很多钱,然后就找最贵的设计师,用最贵的材料,去做一个最好看的东西,也不太管定价、SKU管理等,先不计成本把人气做起来再说。当资本热浪退去之后,他们就爬不出当时主动跳的陷阱了。
任何一家企业,大到前沿科技,小到开一家饺子馆,最后都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细节,管人管事管钱,是无数细节的管理。所以,我宁愿做的慢一点。当然也不是不要增长,我们创业第一年(销售额)只有十几万,今年第十四年,(销售额)应该可以过百亿,我们每一年都在增长,一直增长了14年。

理性与感性,

重构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

近几年“卷”是一个热词。大多数的商业逻辑就是,以比他人更低的成本把产品生产出来,再以更高的效率卖出去。这个逻辑非常理性,但你会发现越来越卷,比如一把椅子你卖100,别人卖80,然后你又卖60。所有人都在卷效率和成本。
我们公司和其他公司相比,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一直在努力尝试平衡理性和感性。举例来说,这把椅子除了效率和价格,是不是还有个其他路径,比如在上面贴个LV的logo或者画一个HelloKitty,是不是可以卖出不同的价格?
这个椅子的材质、做工、质量可能和之前都没有区别,但它就是脱离了原有的生产资料,被感性的方式去重构了。
生产关系也可以被重构。我们和其他做IP的公司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就是我们和其他IP公司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在我们的店里,你可以看到MOLLY穿着哈利波特的衣服、米老鼠的衣服、HelloKitty的衣服。但这些IP之间一定不会允许米老鼠穿HelloKitty的衣服去销售的。
我们可以做到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可以从一个更加自在的角度去跨界、去创造。这本身也是对原有行业生产关系的颠覆。


向上努力 向外看,

雄心壮志是企业最大的驱动力

在这个时间节点,大家可能正在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说瓶颈。也许有人认为拿到融资、招到人才或者谈下标杆客户可以解决问题,但本质上,我觉得要真正解决问题还得靠我们自己。企业真正的发动机或者说驱动力是我们的雄心壮志。保持雄心壮志,和团队一起去面对问题,一起去不停地迭代,不停地去进化,去找到每家企业的 “C”,去做伟大的“D”。

我们公司每年都会有一个主题关键词。今年的关键词叫“向上努力 向外看”。为什么是“向上努力”?因为这几年大家都不聊消费升级了,而是聊消费降级,都开始卷成本、效率。但无论是想做一个真正的品牌,还是想要做一个伟大的企业,我们都选择不去加入,而是希望品牌向上。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积累品牌力量和价值,让我们的品牌更有内涵。

再说“向外看”,全球市场确实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市场。我们这几年重点做全球化,在海外受到大量消费者的欢迎。有同事开玩笑说,我现在去泰国受欢迎的程度,就像乔布斯当年来中国一样。我们这个月海外业务占比已经超过45%,我相信我们是中国少有的真正意义上走出去的品牌。
国家赋予了我们两个很强大的武器:一个是中国市场,另一个是中国制造。很多海外的艺术家即便有想法,也很难(把设计)快速做出来。就算做出来了,市场不够大也不行。我们依托于这两个武器,形成了一个系统化的平台和深厚的IP运营能力,去和这些艺术家互相成就,不断强化品牌的全球影响力。

▸ 对话互动1:抓最大和最小,真理就是领导力

张颖:你如何分配事情的轻重缓急?
王宁:某种意义上,我在公司只关注最大的事和最小的事。
最大的事,比如战略方向。我们内部常说,真理就是领导力。什么是真理?你能够提出正确的方向性建议,这就是真理。如果你带领大家做的是正确的事,哪怕你性格差一点,这家公司也一定会活下去,而且能活得好。但是如果方向错了,无论多努力大家都会越做越累,也得不到团队真正的认可。所以,我一直认为真理才是领导力。你得提出对的东西,大家才会信服你。让大家知道路在什么地方,这是创始人最重要的工作。
最小的事,我会关注细节。零售业非常琐碎,是无数个细节的叠加,它需要你对细节非常关注。
然后中间的事情少掺和,少参与,也因为我有一个很棒的团队来分担,解放了我很多的时间。
张颖:我基本上也是这个状态,也非常认同王宁那句话,抓最大的和最小的。我在内部也经常说一句话,我们要做到细心的人之外的更细心。其实这个世界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少数的更细心的人所成就的。但前提是这些细心的人要有长期的方向正确,要不然就是瞎忙。
▸ 对话互动2:出海,不能只是出海团队忙活
张颖:你们出海做的不错,这里面有哪个坑是你觉得最有必要提醒一下大家的?
王宁:如果一家公司既有国内业务,又有海外业务,那一定会面临海外团队和国内团队在资源分配与协同上的磨合。比如国内卖的不错的某款产品,海外团队想卖,那势必要根据当地的文化、语言、习惯去做调整,国内团队可能会认为又卖不了几个,就没有动力,结果就是产生摩擦。
怎么办?我们做了一个决定,就把美国市场拆了出来,让国内团队来管美国业务,问题立马就解决了。国内团队迅速对海外业务有了同理心,有了当家作主的思维,有了真动力。对大多数出海的公司来说,即便你资源配置再充足,你的核心团队大概率也是原本的国内团队,比如研发、设计等等,他们是公司的主力,主力不动的话是很难推动整个出海的进程。所以,我们现在大致是海外团队负责除美国外的所有国际业务,国内团队负责国内和美国的业务。让每一个人都深度参与出海。
张颖:出海我跟大家也聊过很多,我的总结是1+4。
1是出海的基础。要在公司状态好的时候再出海,你在国内能赚钱,或者在国内是头部地位。不要为了避免国内的亏损而出海,以为出海短期之内就会有收获。
4是能力的具备。老外只认品牌,所以你要做有品牌的生意,或者有做品牌的能力。出海就像王宁说的是个整体性动作,不能只海外团队忙活,所以你要有战略的定力。出海不仅是你有强大的国内基础(生产制造、供应链),你在海外那端也要强,所以你端到端都要有优越性,没有明显的短板。最后是要真正去做文化层的理解与适配,要具备与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王宁:为什么我认为中国的企业真的可以出去竞争?因为海外可以做的事情真的挺多的。我们到欧洲、美国、日本去看,还只是那些品牌,很少有新品牌。我觉得能在中国这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活下来的公司,我们的创新能力、迭代速度、设计能力、产品质量、人才密度都是很强大的。在国内你能做好,那在海外一定也能做好。
▸ 对话互动3:做高价值的IP,做能算得回账的IP
同学:我们都看到了IP的力量,那对我们非消费品类的公司来说,可以打造这种能力吗?
王宁:首先,IP打造是一个相对专业的领域。很多公司的IP我都认真看过,不管是消费品还是非消费品公司,可能因为缺乏人才或者对IP缺乏了解,很多IP实际上的商业价值是很低的。
第二,得想清楚IP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做IP或者做品牌?因为IP可以降低营销成本。所以,如果说你花钱做IP,但在算账的时候发现收益并不理想,成本更高了,纯粹是为了做而做,那就价值不大。
张颖:今天很感谢王宁,在前期包括今天中午,我们都对今天的分享做了充分的探讨,但效果仍然远超我自己的预期。今天他讲了很多,也延展了很多。我最记得的,第一是真理就是领导力,第二就是雄心壮志是企业最大的驱动力。
第一点我不确定在座的各位是否都能做到,就是找到自己的真理或者自己领域的真理,最后把公司从今天的A或B,做到未来的C。
但是我觉得第二点,雄心壮志,在座的各位百分之百是有的。希望大家都能在当下和未来,持续保有这份雄心壮志。你们的雄心壮志,也会不断激励我们这些投资人,继续踏踏实实努力工作,配合大家,一起去挑战新高,成就自己的D。再次谢谢王宁,谢谢大家。

欢迎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美味中国创新营三期正在招募中,目前已有来自十月稻田、塔斯汀汉堡、钱大妈、马大姐食品、螺霸王螺蛳粉、希波食品、飘零大叔、京东集团等优秀企业的同学加入。如果你是深耕大美味产业的食品饮料品牌、连锁餐饮品牌、食品零售渠道、供应链企业、产业赋能服务方,欢迎点击下方图片链接报名加入!



参加 CANPLUS
参加CANPLUS是首程资本领衔发起的产业社群平台,致力于以教育为依托,为创新创业者们链接优质的教育资源、产业资源与资本资源。这里有产业大咖干货分享、组织专家实战经验、参加校友故事、智库深度案例研究等各类精彩内容,感谢有你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