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就要到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政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随着人们公共安全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烟花爆竹的燃放管理逐渐成为政府部门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为了维护城市秩序、减少空气污染和火灾风险,许多城市开始实施“一刀切”的禁放烟花爆竹政策。这一政策不仅涉及到公共安全,还涉及到文化传统和民众生活习惯的改变。整体看来,“一刀切”禁放烟花爆竹利弊兼有。
首先,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有其有利的一面。
第一,禁放烟花爆竹可以显著降低火灾事故的发生率。烟花爆竹的燃放往往伴随着明火,极易引发火灾,特别是对于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和人口密集区域,这一风险尤为突出。据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统计,2023年春节假期,各地因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灾1.2万起,有的酿成了人员伤亡悲剧。大量案例表明,儿童天性喜爱玩耍,但自我保护意识、风险预判能力较弱,容易成为燃放烟花爆竹事故的受害者、惹祸者。2023年2月1日,河南漯河召陵区韶山北路,三个7岁左右的孩子在路边放鞭炮玩耍,旁边没有大人陪同,孩子们把鞭炮点燃扔到了附近的井盖里,引起爆炸,致一死一伤。
第二,烟花爆竹的燃放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加重空气污染。研究表明,燃放烟花爆竹会导致空气中的PM2.5和PM10浓度急剧上升。具体来说,烟花爆竹燃放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还会产生金属氧化物等颗粒物粉尘,导致PM2.5和PM10浓度急剧上升。例如,成都市在2025年1月1日因烟花爆竹燃放导致的PM2.5浓度从53微克每立方米上升到98微克每立方米,上升了45微克每立方米。
此外,烟花爆竹燃放还会导致其他空气污染物浓度升高。公开的报道显示,成都市1月1日凌晨2时至3时,与烟花爆竹燃放相关的钾离子、氯离子、铝元素、铜元素和钡元素浓度分别升至1.8微克每立方米、3.7微克每立方米、10.8微克每立方米、248纳克每立方米和700纳克每立方米,分别是前期清洁时段的7.3倍、4.7倍、15倍、1.3倍和27.2倍。
这些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PM2.5和PM10可以进入人体的呼吸系统,引起或诱发支气管炎、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并对人体的呼吸、心血管、免疫、生育、神经和遗传系统等造成损害。
在许多大中城市,冬季空气质量本就较差,禁放烟花爆竹可以有效地改善空气质量。
第三,禁放烟花爆竹可以减少因燃放引起的社会治安问题,如噪音扰民、垃圾污染等。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第一,烟花爆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禁放烟花爆竹可能被一些人视为对传统文化的打压。尤其是在一些重要节日和庆典活动中,烟花爆竹的燃放往往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寄托和祝福。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春节期间,如果永久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的美好情境,将永远成为故纸堆里的一个符号。
第二,烟花爆竹产业在一些地区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为当地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和不菲的税收收入。禁放烟花爆竹可能对相关产业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地方经济发展。
第三,虽然禁放烟花爆竹的政策可以保障公共安全和环境质量,但部分民众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一些人认为适度燃放烟花爆竹可以增添节日气氛,同时也是一种释放压力的娱乐方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2023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审查报告公布,其中对地方性法规规定全面禁售、禁燃烟花爆竹的问题进行了审查,审查结果表明,全面禁售、禁燃是不合法的,地方需要修改禁燃令。此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在修改全面禁售禁燃烟花爆竹规定的同时,如何更好地预防燃放烟花爆竹引发火灾、炸伤等事故,成为各地需要积极破解的治理课题。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推广环保型烟花爆竹等方式来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需求。同时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引导民众正确看待烟花爆竹的燃放问题。
总之,“一刀切”禁放烟花爆竹的政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以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人需求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