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入主白宫的特朗普,近日启动了对别国“疯狂加征关税”程序:一是签署行政命令,基于《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的关税。二是对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两个国家的进口产品加征25%的关税,对来自加拿大的能源资源加征10%的关税。三是对哥伦比亚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25%的紧急关税,一周后将提高到50%,以抗议哥伦比亚拒绝允许被驱逐的移民入境。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这位美国总统似乎对加征关税情有独钟,从钢铝制品到电子产品,从传统盟友到战略对手,都成为其关税大棒下的目标。这种看似“无差别”的关税政策背后,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经济逻辑。
从经济层面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其“美国优先”战略的具体体现。通过提高进口关税,美国试图保护本国制造业,促进产业回流。这种做法短期内确实能够提振部分传统产业,为特朗普赢得铁锈地带选民的支持。但长期来看,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破坏了全球供应链,增加了企业成本,最终损害的是美国消费者的利益。
从政治层面看,关税政策成为特朗普推行单边主义的重要工具。通过关税施压,美国试图重塑国际贸易规则,迫使贸易伙伴做出让步。这种强硬姿态迎合了部分选民对“强人政治”的期待,巩固了特朗普的政治基础。但同时也加剧了美国与盟友间的矛盾,削弱了美国的国际领导力。
从战略层面看,关税政策是美国遏制竞争对手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对华贸易战中,关税成为打压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武器。这种做法反映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焦虑,但同时也暴露了其遏制战略的局限性。中国通过产业升级、扩大内需等举措,有效应对了关税压力,保持了经济稳定发展。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折射出美国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化中的焦虑与挣扎。这种以邻为壑的做法,不仅损害了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也动摇了美国自身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合作共赢才是正确选择,贸易保护主义终将损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