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都需要安全,信德海事安全就是致力于航海更安全,航海需要安全,美国总统也需要。先说一个BREAKING NEWS,央视新闻援引美国消息,当地时间13日下午,特朗普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举行竞选集会发表演讲时,现场响起枪声。他在特勤人员保护下立即撤离了演讲台。特朗普的竞选活动被迫暂停。特朗普在撤离时挥舞着拳头,耳朵处疑似有血迹。
报道说,“在整个过程中特朗普保持着清醒”。现场视频显示,事件发生时,讲台上的特朗普确实有用手捂住耳朵的动作。
有评论提起20年前台湾地区选举前的3.19枪击案,断定特朗普会赢得大选。也有人谈到2年前安倍晋三的枪击案,贵为领导也不安全!对任何人来说,没有身体健康安全这个1,后面再多的0,也终归是0。
不管是小老百姓,还是曾经的美国总统(或许也是下一个总统)特朗普,还是我们下文的主角郑和,健康安全永为最高关注,尤其我们的航海事业更需要安全,愿每一位海员健康航安!!!
下面回到我们的航海安全,继续把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故事讲完,郑和曾经安全地七下西洋,最终是身体扛不住了,病逝他乡,再也没回去。而支持郑和下西洋的朱棣,贵为皇帝,也死于征途……
编者:2005年国家将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因为600年前的这一天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曾经在网上追《明朝那些事儿》,郑和朱棣这部分印象深刻,特此摘录关于郑和的部分,回顾历史,拥抱未来!感谢当年明月(石悦)先生的佳作,作者多次强调,本文主要以正史为纲,是通俗版《明史》摘录。图片来自网络。分三次发布,此为三。
第四章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8)
即使他们最终被这些西方人所征服,但他们决不会放弃反抗,他们会争取到自由的那一天,因为这种蛮横的征服是不可能稳固的。
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有一句老话用在这里很合适:要相信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所以我还是重复那句话:以德服人,这绝对不是一句笑话,君不见今日某大国在世界上呼东喝西,指南打北,很是威风,却也是麻烦不断,反抗四起。
暴力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后盾,但绝对不能解决问题。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抢掠,是很不简单的。
它不是武力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
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征服。
圆满完成外交使命之外,郑和还成功地开辟了新的航线,他发现经过印度古里(今科泽科德)和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可以避开风暴区,直接到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和东非国家。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前六次航程中,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东岸,并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拜访了许多国家,包括今天的索马里、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国,这也是古代中国人到达过的最远的地方。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上面我们只介绍了郑和六下西洋的经过,却漏掉了第七次,这并不是疏忽,而是因为第七次远航对于郑和而言,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就在这次远航中,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最大梦想。
之前的六次航程对于郑和来说,固然是难忘的,可是他始终未能完成自己一生的夙愿——朝圣。这也成为了在他心头萦绕不去的牵挂,但他相信,只要继续下西洋的航程,总是会有机会的。
可是一个不幸的消息沉重地打击了他,永乐二十二年(1424),最支持他的航海活动的朱棣去世了,大家忙着争权夺位,谁也没心思去理睬这个已经年近花甲,头发斑白的老人和他那似乎不切实际的航海壮举。
郑和被冷落了,他突然之间就变成了一个无人理会,无任何用处的人,等待他的可能只有退休养老这条路了。
幼年的梦想终归还是没能实现啊,永乐皇帝已经去世了,远航也就此结束了吧!
上天终究没有再次打击这位历经坎坷的老者,他给了郑和实现梦想的机会。
宣德五年(1430),宣德帝朱瞻基突然让人去寻找郑和,并亲自召见了他,告诉他:立刻组织远航,再下西洋!
此时距离上次航行已经过去了七年之久,很多准备工作都要重新做起,工作十分艰巨,但郑和仍然十分兴奋,他认为,新皇帝会继续永乐大帝的遗志,不断继续下西洋的航程。
事实证明,郑和实在是过于天真了,对于朱瞻基而言,这次远航有着另外的目的,只不过是权宜之计而已,并非一系列航海活动的开始,恰恰相反,是结束。
朱瞻基为什么要重新启动航海计划呢,我引用他诏书上的一段,大家看了就清楚了,摘抄如下:
“朕祗嗣太祖高皇帝(这个大家比较熟悉),太宗文皇帝(朱棣、爷爷)、仁宗昭皇帝(朱高炽、爹)大统,君临万邦,体祖宗之至仁,普辑宁于庶类,已大敕天下,纪元宣德,咸与维新。尔诸番国远外海外,未有闻知,兹特遣太监郑和、王景弘等赍诏往谕,其各敬顺天道,抚辑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
看明白了吧,这位新科皇帝收拾掉自己的叔叔(这个后面会详细讲)后,经过几年时间,稳固了皇位,终于也动起了君临万邦的念头,但问题在于,“万邦”比较远,还不通公路,你要让人家来朝贡,先得告诉人家才行。想来想去,只能再次起用郑和,目的也很明确:告诉所有的人,皇帝轮流坐,终于到我朱瞻基了!
第四章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9)
不管朱瞻基的目的何在,此时的郑和是幸福的,他终于从众人的冷落中走了出来,有机会去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
作为皇帝的臣子,郑和的第一任务就是完成国家交给他的重任,而他那强烈的愿望只能埋藏在心底,从几岁的顽童到年近花甲的老者,他一直在等待着,现在是时候了。
宣德六年(1430)十二月,郑和又一次出航了,他看着跟随自己二十余年的属下和老船工,回想起当年第一次出航的盛况,不禁感慨万千。经历了那么多的风波,现在终于可以实现梦想了!
他回望了不断远去而模糊的大陆海岸线一眼,心中充满了惆怅和喜悦,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了,前往异国的彼岸,和从前六次一样。
但郑和想不到的是,这次回望将是他投向祖国的最后一瞥,他永远也无法回来了。
最后的归宿
郑和的船队越过马六甲海峡,将消息传递给各个国家,然后穿越曼德海峡,沿红海北上,驶往郑和几十年来日思夜想的地方——麦加。
伊斯兰教派有三大圣地,分别是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其中麦加是第一圣地,伟大的穆罕默德就在这里创建了伊斯兰教。穆斯林一生最大的荣耀就是到此地朝圣。
不管你是什么种族、什么出身,也不管你坐船、坐车、还是走路,只要你是穆斯林,只要有一丝的可能性,就一定会来到这里,向圣石和真主安拉吐露你的心声。
郑和终于来到这个地方,虽然他是一个优秀的航海家,虽然他是一个开创历史的人,但在此刻,他只是一个普通而虔诚的穆斯林。
他终于来到了这片梦想中的地方,他终于触摸到了那神圣的圣石,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是一次长达五十余年的朝圣之旅,五十年前,梦想开始,五十年后,梦想实现。这正是郑和那传奇一生的轨迹。
从幸福的幼年到苦难的童年,再到风云变幻的成年,如今他已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者,经历残酷的战场厮杀,尔虞我诈的权谋诡计,还有那浩瀚大海上的风风雨雨惊涛骇浪,无数次的考验和折磨终于都挺过来了。
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已别无所求。
朝圣之后,船队开始归航,使命已经完成,梦想也已实现,是时候回家了。
但郑和却再也回不去了。
长期的航海生活几乎燃尽了郑和所有的精力,在归航途中,他终于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当船只到达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终点古里时,郑和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由于他幼年的不幸遭遇,他没有能够成家,留下子女,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为后人怀念的人。
他历经坎坷,九死一生,终于实现了这一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壮举,他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国的和平交流,并向他们展示了一个强大、开明的国家的真实面貌。
虽然他的个人生活是不幸的,也没有能够享受到夫妻之情和天伦之乐。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传奇,一段中国人的海上传奇。
而创造这段传奇的郑和,是一个英雄,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古里成为了郑和最后到达的地方,似乎是一种天意,二十多年前,他第一次抵达这里,意气风发之余,立下了“刻石于兹,永昭万世”豪言壮语。二十年后,他心满意足的在这里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郑和,再看一眼神秘而深邃的大海吧,那里才是你真正的归宿,你永远属于那里。
古里的人们再也没有能够看到大明的船队,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六十多年后,一支由四艘船只组成的船队又来到了古里,这支船队的率领者叫达·伽马。
这些葡萄牙人上岸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四处寻找所谓的财宝,当他们得知这里盛产香料、丝绸时,欣喜若狂,这下真的要发财了。
第四章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10)
找到这个可以发大财的地方后,达·伽马十分得意,便在科泽科德竖立了一根标柱,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根标柱象征着葡萄牙的主权。
在别人的土地上树立自己的主权,这是什么逻辑?其实也不用奇怪,这位达·伽马在他的这次航行的所到之地都竖了类似的标柱,用这种乱搭乱建的方式去树立他所谓的主权,这就是西方殖民者的逻辑。
然而这位挂着冒险家头衔的殖民者永远也不会知道,早在六十年多前,有一个叫郑和的人率领着大明国的庞大舰队来到过这里,并树立了一座丰碑。
一座代表和平与友好的丰碑。
……………………略很多………………
第五章 纵横天下(1)
让我们回到永乐大帝的时代,在朱棣的统治下,国泰民安,修书、迁都、远航这些事情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此时的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如果考虑到同时代的东罗马帝国已经奄奄一息,英法百年战争还在打,哈布斯堡家族外强中干,德意志帝国四分五裂,我们似乎也可以把前面那句话中的之一两字去掉。
(编者加:曾仕强先生早期视频曾说,大意是中华民族700年一个强盛期。第一个时期是西周,西周刚刚开国时,人才辈出,社会获得了极大进步。
第二个鼎盛时期,就是西周后700年,也就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大的。汉武帝在位时期,一改西汉与匈奴和亲的作风,而是直接武力征服匈奴。
第三个时期,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第四个时期,就是朱元璋在位时。明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兴盛的朝代了。
那么明朝之后再过700年,就是2044年……)
我们经常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怎样才能获得其它国家及其人民的尊重,在世界上风光自豪一把,其实答案很简单——国家强大。
明朝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自元朝中期,国力衰落后,原先那威风凛凛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就已经成为了空架子,元朝皇帝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很多国家再也不来朝贡,甚至断绝了联系。
生了病的老虎非但不是老虎,连猫都不如。
而自从朱元璋接受这个烂摊子后,励精图治,努力发展生产,国力渐渐强盛,而等到朱棣继位,大明帝国更是扶摇直上,威名远播。
于是那些已经“失踪”很久的各国使臣们又纷纷出现,进贡的进贡,朝拜的朝拜,不过你可千万别把这些表面上的礼仪当真,要知道,他们进贡、朝拜后,是有回报的,即所谓的“锦绮、纱罗、金银、细软之物赐之”,要是国家不强盛,没有钱,你看他还来不来拜你?
之前我们说过,洪武年间,朝鲜成为了明朝的属国,自此之后,朝鲜国凡册立太子、国王登基必先告知明朝皇帝,并获得皇帝的许可和正式册封,方可生效。永乐元年,新任国王李芳远即派遣使臣到中国朝贡,此惯例之后二百余年一直未变。
而郑和下西洋后,许多东南亚国家也纷纷前来朝贡,不过其中某些国家的朝贡方式十分特别。
按说朝贡只要派个大臣充当使者来就行了,但某些国家的使臣竟然就是他们的国王!
据统计,仅在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东南亚及非洲国家使节来华共三百余次,平均每年十余次,盛况空前。而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每次来到中国的使团都是国王带队,而且这些国王来访绝不像今天的国家元首访问,呆个两三天就走,他们往往要住上一两个月,带着几百个使团成员吃好玩好再走,与其说是使团,似乎更类似观光旅游团。
让人吃惊的还在后面,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居然有多达三位国王在率团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是如此的钦慕中国,在遗嘱中竟都表示要将自己葬于中华大地。而明朝政府尊重他们的选择,按照亲王的礼仪厚葬了他们。
贵为一国之君,死后竟不愿回故土,而宁愿埋葬于异国他乡之中国,可见当年大明之吸引力。
此外当时的琉球群岛三国:中山、山南、山北,也纷纷派遣使臣来到中国朝贡,其中中山最强,也是最先来的,山南、山北也十分积极,不但定期朝贡,还派遣许多官方子弟来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
而亚洲另一个国家的朝贡也是值得仔细一说的,这个国家就是近现代与中国打过许多交道的日本。
在当时无数的朝贡使团中,也有日本的身影,永乐元年,日本的实际统治者源道义派遣使臣到中国朝贡,当时朝贡国家很多,大都平安无事,可偏偏日本的朝贡团就出了问题。
什么问题呢,原来当时的明朝政府是允许外国使臣携带兵器的,但这些日本朝贡团却不同其他,他们不但自己佩刀,还往往携带大量兵器入境。在完成外交使命后,他们竟然私自将带来的大批武士刀在市场上公开出售,顺便赚点外快(估计也是因为没有其它的东西可卖)。按照今天海关和工商局的讲法,这种行为是携带超过合理自用范围的违禁品,并在没有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出售,应予处罚,大臣李至刚就建议将违禁者抓起来关两天,教训他们一下。
在这个问题上,朱棣显示了开明的态度,他认为日本人冒着掉到海里喂王八的危险,这么远来一趟不容易,就批准他们公开在市场上出售兵器(外夷修贡,履险蹈危,所费实多。。。毋阻向化)。
……………………略很多………………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韩雍的举动也算是老习惯了,明朝每逢边界打仗抓到俘虏,总会挑一些男男女女到京城,送进王府或是宫里各有不同用场。
一般说来,女的会被安排做宫女,而男的就比较惨,他们的新职业比较统一——太监。伟大的郑和同志就是这样进入宫廷的。
韩雍做梦也想不到,他的这一举动将给大明帝国带来深远的影响,并导致了两
……………………略很多……………
接着是鼎鼎大名的监派,此派在明代极为兴盛,前有郑和、王振,后有刘瑾、魏忠贤,可谓人才济济,而在成化朝,这一派却出现了分裂。
如同华山派有气宗和剑宗一样,监派也分裂成了东监派和西监派,两大掌门各行其是,彼此之间斗争激烈,东监派掌门尚铭根基深厚,秉承传统,不断壮大本派的传统附属企业——东厂,脚踏实地做好刺探情报、诬陷忠良的特务工作。
而西监派掌门汪直,自从被韩雍大军带到京城,挨了一刀变成宦官之后,奋发图强,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积极进取(拍马屁),努力争取盟主朱见深的信任,并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创新精神在西安门开办了西厂,他的办厂准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没有最坏,只有更坏”。
后派就不用多介绍了,成化年间的万贵妃可谓一女当关,万夫莫敌,她不但是后派掌门,还是武林盟主朱见深的老婆兼保姆,独门招式枕头风和枕头状横扫武林,无人能挡。
最后是混派,此派原叫臣派,本是与监派、后派齐名的大派,门下出过无数如李斯、霍光、房玄龄、王安石、三杨之类的绝顶高手,可是到了此任掌门万安的手中,门庭冷清,万掌门武艺稀松,除了坚持练习磕头功和拍马功之外,没有什么其他的本事,逐渐成为了后派和监派的附庸,直到十几年后,这种情况才得到了改观。
综上所述,成化年间的武林形势是这样的,后派和春派、仙派是同盟关系,可称之为泛后阵营。监派内部存在矛盾,对外则与后派同盟敌对,最窝囊的是混派,无论监派后派它都不敢得罪,派如其名,只能乖乖地混日子。
以上就是武林五大门派的情况,相信你已看得出,这些都是所谓的邪派,如果你还在等待着名门正派的出现,恐怕就只能失望而归了,因为此时江湖的情形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这年头,没有好人了。
……………………略很多………………
我一直认为,好人和坏人是不能用职业以及读书多少来概括的,饱读诗书的大臣有很多坏人,而以文盲居多的太监里也有很多好人,郑和自不必说,而成化年间的怀恩也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他本来出生于官宦之家,衣食无忧,却飞来横祸,父亲罢官,家被抄,他自己被送进宫内,强行安排做了宦官,最缺德的是,皇帝陛下竟然还要他感激涕零,赐了个叫“怀恩”的名字。
在这样的境遇下成长起来的怀恩,如果尽干坏事,那实在是不稀奇的,可怪就怪在,这位仁兄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重病缠身的朱棣笑了笑,他夺得了江山,也守住了江山,现在儿子已经很能干了,大明帝国必将在他的手中变得更加强大,自己也终于能够安享太平了。
但朱棣想不到的是,他已经回不了家了。
可能上天也学习了朱棣这种凡事做绝的作风,他注定要让这个喜爱战争和打仗的皇帝在征途中结束他的一生。
大军到达榆木川后,朱棣那原本强撑着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于军营中病逝,年六十五。
六十五年前,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那个婴孩,经历了无数风波,终于在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
在我看来,在远征途中死去,实在是他最佳的落幕方式,这位传奇帝王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这似乎也是一种宿命,生于战火,死于征途的宿命。
按照以往的习惯,应该给这位皇帝写一个整体的评价,其实对这位传奇帝王的评价,在以往的明史资料中有很多版本,而我认为最为出色的当属明史的评论。
虽然明史有很多错漏和问题,但至少在对朱棣的评价上,在我看来,史料中无出其右者,我之前很少引用古文,最多只是引用只言片语,用来说明出处,但此段文字实在是神来之笔,在下本欲自己动笔写评,奈何实在不敢班门弄斧,故引用如下:
赞: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
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得评如此,足当含笑九泉!
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