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老龙头墓地再评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西南山地青铜文明的典范、
古代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
●老龙头墓地的发现与研究,不仅实证西南地区古代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考古支撑,还生动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5年1月12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启动。其中,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和盐源老龙头墓地入选初评名单。
老龙头墓地位于凉山州盐源县,2020年4月至今,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盐源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该墓地进行了第四次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出土了中国第一辆三轮青铜马车模型和中国第一套完整的青铜腰机等重要文物,展现了盐源盆地青铜文化的魅力。
“老龙头墓地分布于一条东西向的山梁之上,核心面积约1.2万平方米。”盐源老龙头墓地考古项目负责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志清介绍,目前完成发掘面积约4500平方米,清理墓葬2042座、殉马坑1个。“这是西南地区目前分布最为密集,也是发现墓葬数量最为集中的青铜时代墓地。”
老龙头墓地自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后,便被誉为四川继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后的第三大青铜发现。但是,长期以来,其重要性未被世人关注。
新一轮考古发掘,再次展现出老龙头墓地丰富的文化内涵——
尚马之风兴盛。除象征墓主人身份与地位的以马头为代表的殉牲和大量马具外,墓葬出土器物中还有很多包含马元素,比如马车、青铜马、打纬刀、鼓风管等。周志清介绍,随葬殉马和马具的习俗多见于中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盐源盆地的尚马之风是西南地区青铜时代受北方草原文化影响最为突出的印记。“马还是当地社会精英的重要标识物,象征墓主生前的社会地位和财富。”
铸匠墓是老龙头墓地较具特色的葬俗,出土了石范、鼓风管、卵石、浇包或矿石等固定组合的随葬品。据介绍,老龙头墓地铸匠墓从商代末期一直延续至战国,是西南地区青铜时代同类墓葬发现最为集中的墓地。铸匠墓的发现,实证盐源青铜器系当地铸造,为西南地区青铜时代冶铸技术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两次参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老龙头墓地的价值获业界肯定。专家认为,以老龙头墓地为代表的盐源青铜文化,是青铜时代中国西南地区和北方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产物与典范。
据介绍,老龙头墓地受到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中国北方青铜文化、西戎文化、中原文化、滇文化乃至东南亚地区青铜文化等的多重影响。多元文化元素汇集于盐源盆地,耦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老龙头青铜文化,体现了盐源盆地的文化“熔炉”作用。老龙头墓地的发现与研究,不仅实证了西南地区古代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考古支撑,还生动阐释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优越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及“洼地效应”,形塑了老龙头墓地独树一帜、兼收并蓄、多元一体的青铜文化特征,是中国西南山地青铜文明的典范。周志清介绍,老龙头墓地的发掘是研究青藏高原东部多元文明的交汇、融合以及演进的关键钥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盐源青铜文化的独特性、复合性、多元性特征,生动再现中国古代西北与西南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丰富中国古代多元一体格局文化内涵,维护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整体性与共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