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天地浩然气 痴儿拳拳心——接受美学下的张中信散文论‖姚春

政务   2025-01-25 00:20   四川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天地浩然气 痴儿拳拳心

接受美学下的张中信散文论

 姚 春


【摘要】 张中信,四川通江人,经济学研究生,现居成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出版作品20余部,收入选本数十部。有《张中信大巴山文学地理书写研究》《张中信创作论》等多部研究作品出版。曾获四川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多种文学奖励。参加诗刊社第12届“青春回眸”诗会。荣获“全国优秀读书家庭”“四川省优秀青年”荣誉称号。

张中信是四川文坛的实力派作家,是巴山作家群中从事“地域书写”的重点作家。他苦心经营的“野茶灞文学”,使他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期乡村典型书写者的代表。研究张中信创作的评论文章很多,但基本上都是研究作家或作品。本文运用接受美学的原理和方法,从读者接受和审美角度,对张中信散文代表作《野茶灞时光》进行多方位的探索和研究,试解其散文美学价值。

接受美学(RezeptionsasthetiK),又译为“接受理论”或“接受研究”。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联邦德国的康斯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在一篇演讲辞——《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中所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文学研究领域的方法论。接受美学一经提出,在当代文学研究中,起到了革故鼎新、拓展视界的作用。

接受美学将文学研究的重心从作家和作品上移到了读者审美接受和审美经验的研究上,从而使文学研究跳出了狭隘的研究范围,进入一个更为宏阔的视域。

姚斯认为,读者对作品而言,只有读者,才能使作品获得新的规定性存在。文学作品渴求读者阅读,希望与接受者的对话。“文学作品像一部乐谱,要求演奏者将其变成流动的音乐。只有阅读,才能使文本从死的语言物质材料中挣脱出来,而拥有现实的生命。”

在姚斯看来,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二是读者的赋予。读者对作品意义有能动的、决定性的填充作用。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直观能力、体验能力和感悟能力,通过对作品符号的解码、解译,不但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加以充分理解、体验,而且还渗入读者自己的人格、气质和生命意识,重新创造出对原来的艺术形象进行开拓、补充、再创,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体味到艺术家(作家)在创作这个艺术形象(或审美意境)时不曾说出,甚至不曾想到的东西,从而使得艺术形象更为丰富、生动和鲜明。

当代散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评论家对散文的关注呈现了多元的、开放的探索性评论。我国散文发展呈现千姿百态的局面,形成了“乡土散文”“怀亲散文”“游记散文”“随笔散文”“文化散文”“学者散文”“女性散文”等重要的可喜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省每年出版的散文集大约在800本。其中,张中信的散文,因其独特的个人风格、朴素雄浑的文风和执着的精神追求,在当代四川散文乃至全国散文创作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说:“张中信为读者奉献出散文集《野茶灞时光》……显示出根植巴山蜀水而又书写性灵的创作特色,值得批评家静下心来为之细读深研,把他作为有潜质有特质有品质的创作主体加以整体性、全方位地研究。”

张中信是一位诗人、乡村教师、政府干部和大巴山人。他靠一支笔,闯荡文坛,从川东北的通江县,跌跌撞撞,直至川西平原的成都市。作为一名作家,他的身上流淌着有这四种身份标记的血液,其笔端倾注着作者多重身份的巴山气度、蜀水豪情。《野茶灞时光》出版于2012年,曾荣获第七届“四川文学奖”。作为一个散文作家,我们能从他的文字中读出他的“天地浩然气,痴儿拳拳心”的个性与品味,读出其人生态度与审美价值。

张中信散文集《野茶灞时光》文本描述的对象,并不局限于作者的故乡“野茶灞”,而是以一切有性灵的生命存在的天地意识,致力于故乡赤子人性本位的灵魂探索和客居现代大都市人的乡村精神宫殿的营建。我们发现,他的故乡是个变化的名词:野茶灞、板板桥、文笔山、才子潭,诺水河、中峰洞、光雾山,米仓道。张中信笔下的故乡,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童年、青年、中年到知天命的游动的、开放的、极具张力的艺术审美空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中信散文跳出了一般人写乡愁、乡村、故乡的固定的封闭的套路。他的散文有天地浩然的大气姿态和生命,让在家族亲人和故乡先贤、富饶物产怀想下的乡村思想和感情的痴儿,得以自由奔放的表达。

本文以他的散文集《野茶灞时光》为例,运用接受美学的原理和方法,试作以下几个方面的阐释:


一、绵密意象与痴儿心理

也许,人们对中学课文里的朱自清散文、杨朔散文、秦牧散文,读久了有一些审美疲劳。1992年,贾平凹等人在《美文》杂志上首先提出了“大散文”的概念。学者辛宪锡说:“大散文的大,不能仅仅理解为篇幅大,而主要指,题材背景大,内容容量大,着眼角度大,谋篇布局大,行文的气势大,感情的力度大。”而张中信散文叩问故乡的密码,聆听川东的浩然之音,与大巴山的广袤神奇的山水进行灵魂的对话,凸显出了他散文绵密的意象以及罕见的“大手笔、大气魄、大胸怀”。
张中信常常关注大巴山充满原始生命力的题材,以新时代作家的视角把各种意象放置于家族历史、家乡历史的长河中冷静思索,并且渗透了他个人的审美意识和生命意识。在他的《野茶灞时光》中昭示了生命的终极关怀,有着独特的家国“痴儿”情怀。
雄秀的大巴山,神奇的诺水河,充满原始激情的动植物,以及坚韧而朴实的川东人,成为张中信散文常见的意象。诺水河岸边生长的芭茅草,卵石沙粒,清亮的河水,“一只蟹或虾正伸着懒腰,或者有两尾鱼,在交颈而眠,面对突然间被掀去的房屋,它们似乎并不在乎。这种人类与鱼类和睦相处,生存相依的境界,就这样保存在我童话般的心中了。”原始的动植物意象,它以童真之眼极力寻找生命本质的源头。诺水河与人类生存相依,但又充满“水鬼”的故事,“祖母和她母亲在河水哺育下长大成人,却从未敢赤身裸体面对过河水。母亲从小便在河边割草打柴,而今两鬓斑白,依然没有全身心融进河水的勇气。难道水鬼可以千年不老吗?”水鬼的意象,使诺水充满原始宗教般神秘色彩,实际上有珍爱生命,不要下河洗澡游泳,注意安全的规劝。红蜻蜓与蓝蜻蜓的战争,蟹阵剪水蛇,笨猪恶狗,鸡塚萤虫,猫头鹰与鼠戏,以及闷热的夏夜,铁牛哥在芦苇丛如牛扑在毛毛姐身上……这些绵密意象是作者站在生命哲学的视觉,来观照故乡自然界和人们,用一个儿童的眼光直觉造就的感情知觉去把握审美对象。作家的思维从野茶灞的山山水水向整个天地间发散。
散文首先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而不是描摹生活的画笔。张中信散文能够艺术地暗示、影射或者说象征作家作为写作主体最为隐秘的“痴儿”拳拳心理。痴儿,我们这里的定义是褒义词。著名诗人滕伟明曾在《八台雪歌》中高唱“如此江山如此景,大笑痴儿来何迟!”我们认为,痴儿才能表达作者对故乡野茶灞最为真、最为切、最为感人的眷恋。“祖母一生从不杀生,更不会对咯咯可亲的鸡动手,她一生中从未吃过一口鸡肉……祖父便在祖母的坟墓旁边为红脸公鸡修了一个鸡塚。”祖母性格的叙述,祖母坟墓旁的鸡塚,奇特的人物个性和鸡塚意象,暗含作者对祖母祖父佛性善念痴情眷念的心愫。张中信散文,从文本意象中所蕴含的心理层次来看,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个层次。他的散文渗透了个人对生命的理解,使作品饱含精神文化关怀和哲理性的思考。
张中信散文对于野茶灞客观意象的描写,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蕨命》里的六舅,一生嗜蕨粉如命,并没结婚,自然无后人,给予同情,体现了“卑贱者”的草根民间立场;又如《冷箫》中的孤独老人,“我知道,在潜意识深处,已深深接纳并同情起可怜的老人来。”这种悲悯感是张中信散文极具个性色彩的心理特征。
张中信散文中强调儒家“天人合一”的天地浩然正气,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应平等视之,读他的散文有一种达观、一种松弛自由的心境,有一种对天地万物的尊重意识。《牛泪》中当我和华平子吃石榴时,我也给老黄牛吃几颗石榴籽后,华平子说“我看见牛在哭。”牛的眼泪,一直成了我童年的秘密。
张中信散文的意象中,还弥漫着深邃的历史底蕴。当他徘徊于故乡的中峰洞、光雾山、米仓道、板板桥的历史遗迹或大自然中,在历史与文明的演进中,以新时代人的视角反省现代都市文明与乡村建设以及人类的生存困境。如在《板板桥:千年古镇任述说》中写道:“板板桥是小了些,平凡得可以忽略不计。可是,在所有板板桥儿女的心目中,她的地位却永远也不可替代。她也是一个世界,一个小小的世界呐!”乡村是城市的粮食蔬菜来源,也是精神的桃花源。城市化过快,乡村振兴势在必行!历史的底蕴告诉了破困境的迷津。

二、故乡升华及巴人精神

张中信的散文有一个重要的地域概念:“野茶灞”。这是作者出生村庄的地名。他在这里生活了16年,而后,到板板桥小学当代课教师,在临江乡当乡干部;后来,他进通江城当干部;38岁后,离开大巴山来到成都平原。可以说,张中信在故乡大巴山生活了38年。大巴山、诺水河,奇山异水熔铸了他的性格,影响了他的思维习惯,使他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情结浓郁的地域文化——野茶灞故乡心理。张中信在大巴山地域文化中找到自己写作的契入点,他的散文向读者充分展示了烙上故乡地域特色文化印记的广阔格局。他的故乡由野茶灞,到板板桥,再到诺水河、光雾山、米仓道,直到通江县,巴中市,川东北,大巴山。故乡名词在变化,故乡随人生留痕而升华。这使人容易想到,中国人有“中国梦”,到“一带一路”,到“地球村”等全球、宇宙意识。
伴随故乡升华,巴人精神,家国情怀的爱家乡深情在字里行间凸显了出来。张中信散文中彰显的巴人精神,首先体现在张氏家族的家风教育上。张氏祭祀祖先,在猪头肉上插把尖刀,视为“百忍家风”的体现;祖父在信中对我说:“你喜欢枇杷树,也不必要天天看见它,更不可能日夜陪伴它,把你自己喜欢的东西放在心里就行了。”为了生存为了事业,得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祖母一边给韭菜浇水一边对我说:“韭菜很贱,但命旺。”父亲教育大哥忠孝时说:“痨人的不吃,犯法的莫做;变蛇的钻草,成龙的上天。”当然,张氏家风教育,只是巴人精神的一部分;其次表现为散落在大巴山、诺水河、光雾山、米仓道上的历代先贤,家乡名仕的传奇故事、嘉德懿行,诗词歌赋,民谣山歌,它们自然也是巴人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巴人精神在新时代也表现在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永不服输的精神上。例如《乡居笔记•翠嫂》中的“翠嫂”形象,就可以看成新时代大巴山人的典型代表。翠嫂20岁嫁到野茶灞,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竟然一点也不显老相,一双儿女已长得半人高,翠嫂仿佛还是清水出芙蓉般娇媚水灵,天生的美人坯子。男人勤哥在板板桥一家乡镇企业当老总,专门从事“通江银耳”系列产品研发。男人生意不但驰名国内,有的还漂洋过海,去了欧洲和非洲。一天,男人带回年轻漂亮洋气而且是省城科班毕业的大学生、懂两门外语的女秘书时,翠嫂心里“咯噔”了,从此,人们发现翠嫂喜欢打扮了,甚至涂脂抹粉起来。更让人吃惊的是,忙完屋里屋外的活儿,翠嫂手中还捧起了长长短短的报刊书籍,一个劲儿地在那里琢磨起来。
阅读张中信散文,他笔下的故乡——野茶灞直至通江县扩充至川陕渝巴山蜀水,巴人精神给我们生命的滋养,给我们力量;他敢于给时代发声,终身学习的理念已满满渗入到了大巴山的农家妇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看,张中信的散文集《野茶灞时光》是一种特殊的“巴文化记忆”,德国学者杨•阿斯曼认为,文化记忆,是以文化为载体的记忆,它是长时性的,指向遥远的过去,形成一个历史的时间轴,不仅融合历史与未来,还可兼容时间与空间。

三、诗意灵光和诗语密码

张中信是诗人,也是散文家,可以说他的散文是站在诗的肩膀上的。他的散文作品,体现出一种建立在想象力与直觉能力基础上的诗意灵光和诗语密码,在散文中他不时虚拟一个对象与自己对话,对话的过程就构成散文的灵魂。
诗意灵光。他写《野茶灞时光》中的“祈祷无声”部分文字,就是有一种意识流手法的介入,用意象以及诗意的压缩,在中间留下很多思维的活动空间,瓦解了传统散文按部就班的叙述和描写进程,扩大了散文表现的形式。他的散文有艺术思维的跳跃性、灵活性和奇崛的想象并存的特性。我想给这种特性,取个名字叫做“诗意的灵光”!
诗语密码。韦勒克和沃沦在《文学理论》中指出:“文学是语言的各个方面相关联的,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套声音的系统,因此,是一件特定的语言声音系统中的选择。”可见,语言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张中信散文语言讲究诗歌语言的美,我们可以举例解密。
听瞎爷讲,那“么依么依”声是公鳖呼唤母鳖的声音,那“吱儿吱儿”声是母鳖孤独时呼唤子鳖的声音。
再如《野茶灞时光》第一部《童话时光》,上卷题目是“蚂蚱时光”,下卷题目是“倥偬岁月”。这两个题目就颇具诗歌语言的韵味。
蚂蚱时光,我们初看以为是捉蚂蚱的童年时光,把童年时光用一个“蚂蚱”来形象化;后来,读完上卷所有文字居然没有任何“蚂蚱”词汇出现。看来得重新思考这个题目“蚂蚱时光”。传说,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贡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故事说一个人是蚂蚱神变的,蚂蚱一生只有春夏秋三季,于是他说:“一年只有三季”;子贡说:“一年四季”。双方争持不休,叫圣人孔子评判谁对谁错。不料孔子却说:“一年三季”。这就是“蚂蚱三季”的典故。作者用在这里“蚂蚱时光”,是在说在老家童年时光短暂,也有自己仿佛是那“蚂蚱神”变的人那般比别人见识短了一个季节,似有谦虚的蕴味。
倥偬岁月,指的是在忙碌和困苦中度过的时光,是一个成语。
张中信散文语言诗语密码,就是融情于景,表现出追求轻快、自由和真实的生命美学价值。例如,“水在那些卵石河岸汀间自由而轻快地穿流,卵石河岸汀的沙粒被河水经年累月浸泡着,表面都黄黄绿绿,明明暗暗地裹上了一层蝌蚪般透明的液体,琥珀般熠熠闪光,阳光照射下,渗透出明亮与晶莹。”当今世界,人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大数据时代、AI人工智能将会广泛使用的时代。这个时代,人们感到最大的问题是,现代人处于无所不在的“文明膜”无形的包裹之中。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我们生活的质量,拓宽了我们的时空交流,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社会人”的属性;另一方面是各种半透明的隔层,将我们与真实的大自然,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世界隔开,削弱着我们作为“自然人”的属性。因此,我们感到活得不轻快,不自由,不真实。
张中信散文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诗性的“裸露”,能给读者带来轻快自由真实透明的阅读。那么,让我们剥下自己的“假面具”,走进他的“野茶灞”世界,去感受他的“天地浩然气,痴儿拳拳心”吧!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姚 春(四川大竹人,四川文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华诗词,中国书法,“巴山作家群”作家作品)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方志四川
直笔著史记盛世 问道彰善启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