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时候,每逢腊月初八过后,我便会哼着母亲教的童谣,满心欢喜地盼望着年早点到来。记忆中,过年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也是家里最充满烟火气、最温馨的时刻。
母亲忙碌的身影,从为我们添置新衣服开始。她从柜底翻出积攒已久的布料,那些布料颜色素淡,质地粗糙,但在母亲眼中,它们却充满了无限可能。煤油灯下,母亲拿起剪刀针线,开始了她的“创作”。手中的针线上下翻飞,发出细微而有节奏的“咻咻”声,母亲不时地用牙咬断线头,或用手轻轻抚平布料上的褶皱。我好奇地望着母亲,偶尔抢着为她穿针引线,穿好线后,我就顽皮地趴在母亲腿上咯咯咯地笑,母亲总是笑着摸摸我的头,眼里满是宠溺。煤油灯的油烟时不时冒出来,熏得母亲眼睛有些发红,可她只是轻轻地揉一揉,继续手中的针线活。微弱的灯光下,母亲的身影显得格外疲惫,而我则依偎在她身旁,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
日子一天天接近新年,“扫尘”便成了过年的头等大事。母亲会去竹园砍一根不粗不细的慈竹,剃下竹丫绑扎成扫帚,从房顶开始,将灰尘和蜘蛛网一一打扫干净。她登高爬低,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我也会主动帮忙,虽然只是递递抹布之类的小事,但心中却充满了成就感。经过母亲的打扫,家里变得整洁有序,亮堂了许多,仿佛也预示着新的一年将会更加美好。
年夜饭,是过年的重头戏。母亲提前几天就开始筹备,一道道美味佳肴在她的巧手下诞生。她给菜品取了好听的名字,如七彩鸳鸯蛋、清蒸龙眼肉、糯香豆腐肠等。虽然那些材料只是平时都舍不得吃的鸡蛋、糯米、豆腐等素食,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母亲用她的智慧和双手,为我们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节日仪式感。我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母亲亲手烹制的佳肴,聆听她讲述往昔的故事,那种满足与幸福,至今难以忘怀。
吃完年夜饭,母亲会带着我们一起“守岁”,并给我们三姐妹发压岁钱。她说,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放在枕头边可保平安,也希望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成长、学习进步。守岁的过程中,母亲还会准备一些花生、瓜子、糖等零食,让我们的嘴巴一刻也不闲着。那些甜蜜的时光,如今想来依然让人心生温暖。
大年初一,母亲总是早早地起床,为我们穿上她亲手缝制的新衣服,带着我们去给长辈们拜年。每到一处,我们都会收到红包,虽然钱不多,但那是长辈们对我们的祝福和关爱。回到家后,母亲会把我们的红包收起来,说是帮我们存着,等以后有需要时再拿出来用。
随着时代变迁,当年的煤油灯早已被明亮的电灯所取代,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然而,每到新年,我总会想起母亲在煤油灯下为我们缝衣做鞋的场景。那不仅仅是几件衣物,更是母亲对我们无尽的爱与关怀。她用勤劳的双手,在艰苦的岁月里为我们撑起了一片晴空;用无尽的关爱编织出家的温暖。那些曾经在煤油灯下度过的年夜,成为我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如今,我和两个姐姐都已成家立业,忙碌于各自的生活,无法常伴父母身边。偶尔回去一次,陪父母吃个饭,又匆忙离去。母亲总是用她那暖心、亲切的话语安慰我们:“幺女,你也不容易,把身体弄好,我们没事儿,我会把父亲照顾好的。”每每想起这些话,我的心中都充满了愧疚和感激。作为子女,我们亏欠父母的太多太多。
回家过年,是一份温馨、一份感动,更是一份牵挂。母亲在,家就在,母亲在哪里,年就在哪里。每到过年,我总会想起和母亲一起过年的情景。那是家的味道、亲情的味道,是走再远都无法忘怀的味道。它承载着家乡的风土人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让我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那份饱含深情的年味,如冬日暖阳般温暖着我的心房,让我对家乡的眷恋、对母亲的爱愈发深沉……
作者:张 波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