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郑有贵
一、为书写好国史中的三线建设做研究上的准备
如何书写好国史中的三线建设,需要以扎实深入的研究为基础。经中共中央批准于1990年成立的当代中国研究所,从完成中央明确的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任务出发,持续开展三线建设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基于档案资料进行研究。
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以下简称经济史研究室)第一任主任陈东林研究员,在查阅历史档案的基础上,撰写了《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呈现了三线建设历程及其成就,于2003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第二阶段是基于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国情调研展开研究。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成立前,经济史研究室组织了4次较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调研。2011年9月,经济史研究室邀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学者共同组成三线建设调研组,到四川、重庆进行调研。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三线建设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调研,有15人参加,由经济史研究室第二任主任郑有贵负责。调研组的同志在三线建设场地所见的一切,深受教育,撰写出《历史与现实结合视角的三线建设评价——基于四川、重庆三线建设的调研》。该文产生了较好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慎明、李捷两位副院长对该报告作出批示,要求继续做好三线建设研究。在第一次调研的基础上,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重点国情调研课题《三线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中的攀枝花》,由经济史研究室承担,郑有贵主持。当年完成调研报告《三线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中的攀枝花——基于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和改革发展的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以下简称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钱海皓中将对该调研报告的评语是:该成果以史为鉴,注重从理论角度探讨深层次问题,概括归纳的攀枝花建设的实践启示、攀枝花精神等,为当今中国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成果从一个侧面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研究难度较大,层次较高,为三线建设的研究趟了路子。这一调研报告获当代中国研究所2012年国情调研一等奖,经评审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丛书,于2013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第三次是2012年9月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筹备领导小组在宜昌市召开工作会议后,筹备领导小组的部分同志对宜昌、襄阳两市三线企业进行的调研。
第四次是2013年6月6—10日经济史研究室组织了对六盘水市三线建设的调研,由钱海皓率队,11位同志参加。调研报告获当代中国研究所2013年国情调研成果一等奖。
第三阶段是当代中国研究所与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共同推动三线建设研究的广泛深入开展。
2012年初,为推动三线建设研究的广泛深入开展,经济史研究室在长期研究和新近调研的基础上,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提出设立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的请示。同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第四次常务理事会办公会议第三次会议研究,决定开始筹备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同年4月16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筹备领导小组成立,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钱海皓中将任组长,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原副部长齐德学少将、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王春才任副组长,经济史研究室主任郑有贵任秘书长。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筹备的过程,也是三线建设研究继续推进和组织动员的过程。2012年9月18—19日,筹备领导小组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筹备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当代中国研究所、军事科学院、7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及4家三线企业代表共30人参加会议。与会者表示将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的各项活动,遵照“研究历史、弘扬精神、总结经验、服务现实”的理念,把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办成三线建设者的家园,弘扬三线精神的阵地,三线地区和企业交流改革发展经验的平台,帮助三线地区和企业发展的智库。
经过两年多的艰辛筹备,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成立大会于2014年3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朱佳木出席会议并讲话。大会推举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等18位同志担任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顾问。大会选举的理事会由94人组成,常务理事会由38人组成,钱海皓为会长,齐德学、武力、王春才、李庆、温尧忱为副会长。从此,当代中国研究所与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共同推动三线建设研究的广泛开展。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成立后组织召开的第一次学术活动,是2014年6月21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纪念三线建设决策50周年暨三线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由经济史研究室承办。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三线建设第一次较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军事科学院、国防科工局、部分三线城市和企业的代表60余人围绕三线建设决策、三线建设历史功绩、三线建设经验、三线建设现实启示等展开研讨。
之后,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与有关方面合作,组织了主题研讨活动。2015年3月2—3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在攀枝花市联合主办了首届三线建设论坛,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顾问张全景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2019年7月7—9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在成都大邑雾山“三线记忆展览馆”举行第二届代表会议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三线精神研讨会”。会议选举武力为会长,艾新全、孙星、李大开、吴大华、陈东林、杨巨浪、郑有贵、温尧忱为副会长,秘书长由郑有贵兼任。2021年10月22—24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上海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在绵阳市主办全国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2022年12月13日,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召开“落实贺信精神,开创三线建设研究新局面”座谈会(因疫情在线上举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精神。2024年5月22—23日,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在重庆市涪陵区举办“三线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三线建设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还召开了一些专题研讨会。
通过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的共同推动和各方面的努力,三线建设研究已由最开始的主要聚焦三线项目建设、三线建设的历史地位,拓展到三线遗产调查保护、三线建设博物馆建设、三线文化传承发展、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与乡村振兴等方面。同时,学术界对三线建设的研究也逐步拓展。例如,历史学、经济学先行参与,政治学、社会学等随之跟进,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对三线建设展开研究。再如,在研究视角上,从历史与现实结合、实践与理论结合进行拓展。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上,站在从西部大开发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进行新的审视。正是这些特点,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设立了有关三线建设的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积极推进三线建设研究和宣传、三线文化传承发展、三线精神弘扬等,为书写好国史中的三线建设做了扎实的学术研究和推动实践发展加以验证的两方面准备。正因如此,当代中国研究所在书写国史中,有底气地对三线建设进行了书写,把最新研究成果吸纳到承接中央宣传部委托编写的《新中国70年》、承接中央委托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国史著作中。
二、国史学科体系中三线建设研究和书写中的几个问题
当代中国研究所通过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这个学术平台,与学术界共同前进,持续研究,常研常新,拓展和深化了国史学科体系中的三线建设研究。
(一)基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视角,拓展和深化了对三线建设历史地位的研究
国史学科体系中关于三线建设的研究和书写,首先要回答三线建设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1981年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未提三线建设,原因在于三线建设当时仍处于保密状况,学术界也极少对三线建设的成就和历史地位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和书写三线建设的历史地位是当代中国研究不能回避的问题。陈东林著的《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从书名上将三线建设与当时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对应,从这一视角肯定了三线建设的历史地位。郑有贵、陈东林、段娟的《历史与现实结合视角的三线建设评价——基于四川、重庆三线建设的调研》,针对较长时期关于三线建设负面评价的问题,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长时段考察,对三线建设的历史地位进行了讨论。该文认为,作为中央重大战略决策的三线建设已成为历史范畴的概念,但所建设的企业、基础设施项目及其发展没有断裂,而是延续至今并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在三线建设项目的评价上不能一刀切。该文提出对三线建设要作出公允评价,就不能回避若干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该文得出结论:从生产力区域布局的战略构想、促进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实际成效看,对三线建设不能予以否定,不但如此,还应当予以充分肯定。至于三线建设项目当期效率低和搬迁、转产乃至废弃的问题,既有三线建设自身的问题,也有大的经济社会背景及制度变化的原因,否则就难以解释以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三线企业发展壮大的现象。
为推动在三线建设历史地位上形成广泛共识,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自成立大会起,几乎每次组织召开的研讨会都探讨了三线建设的历史地位,从不同视角深化对三线建设历史地位的认识。
多年来的研究表明,三线建设在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概括而言,主要从以下3个递进层面深化了对三线建设历史地位的研究。
一是深化了对三线建设决策必要性的研究,即通过国际形势特别是对美国、苏联威胁中国的历史考察,以及重大生产力布局必要性的分析,充分论证了三线建设是1964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针对当时的严峻国际形势,为加强战备、建设内地工业基地而作出的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战略决策。
二是从实践发展上探讨了三线建设的历史地位,论证了三线建设实现在当时国际环境下所预期的国家战略目标:(1)实现建设大后方的战略目标,对我国赢得和平发展机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2)实现重大生产力向内陆地区布局的战略目标,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三是论证了三线建设的历史地位,不仅体现在上述方面,还体现在三线建设得以延续、发展和不断创造新的业绩,成为探索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及学术界进一步探讨了三线建设为新时代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新发展格局、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基础的历史逻辑。这些研究表明,三线建设的战略价值和历史地位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相反,其时代价值更加显现。
(二)基于三线建设精神动力的研究,探讨了三线建设的精神价值和三线精神的内涵,并以多种形式推进三线精神的弘扬
书写好三线建设者的精神面貌,让历史活起来,把国史书写成有血有肉、见事又见人的历史,是国史研究和书写努力的方向。三线建设是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实施的。从全国各地挑选的三线建设者为了祖国的安危和发展壮大,离开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舒适的地方,到生产生活条件较艰苦的中西部地区的穷乡僻壤建设重大项目,克服了诸多困难。我们调研中目睹的一个个场景、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一份份尘封的档案,特别是在座谈、访谈中聆听到三线建设者经历的感人故事,从中深切认识到,每一个三线建设项目都是三线建设者在冷战的国际环境下,为了祖国的安危和发展,以奉献祖国的实际行动,克服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困难完成的。三线建设过程中锤炼形成崇高的三线精神,其魂是奉献祖国,这是三线建设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力量源泉。《历史与现实结合视角的三线建设评价——基于四川、重庆三线建设的调研》分析了三线建设的精神动力,指出“三线建设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创业奋斗史”“神圣的事业造就了三线精神”“三线精神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动力源泉”“三线精神是留给后人的财富”并将其内涵概括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在2012年完成的调研报告《三线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中的攀枝花——基于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和改革发展的研究》中,对三线精神做了进一步研究,提出“奉献祖国、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内涵。在之后的研究中,又对三线精神的内涵进行了完善,将三线精神的内涵明确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
在研究和书写三线精神的同时,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还致力于以多种方式推进三线精神的弘扬,促进三线建设精神价值的更好发挥。
一是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与有关方面组织多次研讨,深化三线建设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同时,三线地区、三线企业、有关科研教学机构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三线精神的宣传和弘扬。
二是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通过推动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三线建设博物馆建设、三线建设研究基地设立、《大三线》和《火红年华》等电视片的拍摄放映、三线文化活动周等活动,推动三线精神的宣传和弘扬。
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取得了积极成效,这也表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保障物质利益的同时,仍需要传承和弘扬历史积淀形成的以爱国和担当社会主义事业责任为价值取向的三线精神。
(三)基于三线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工业文化,推进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发挥好三线建设的文化价值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与有关方面共同推动三线建设文化价值的发挥。
一是深化三线建设文化价值的研究。这是发挥三线建设文化价值的基础工作。三线建设文化价值,是随着三线建设研究的开展,逐步拓展深化的一个领域。通过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与有关方面多次联合召开研讨会,认识到三线建设所留下的生产生活遗址遗存及其所承载的精神,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对其开发利用,可以满足人民对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的消费需求;作为红色文化因素融合到旅游业、乡村产业振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给人以振奋之力量;三线建设的文化价值,其影响将是长远的,在完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的进程中,应发挥好三线建设文化价值。
二是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以建设研究基地等方式推动三线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在调研和研讨的基础上,授予攀枝花市、德阳市、3536三线城(位于射洪市)、涪陵区816、重庆红岩重型汽车博物馆、江津区、贵州省三线建设博物馆(位于六盘水市)、遵义市1964文化创意产业园、工程兵五十四师光辉历程纪念馆(位于洛阳伊川县)、岱崮军工文化园(位于山东蒙阴县)、南川小学(位于重庆市南川区)、六盘水市第二中学12个研究基地称号,助力各地从工业遗产的特点出发,加强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促进三线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三线建设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作用的发挥。
(四)基于对三线建设经验的总结,拓展和深化了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研究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