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成都西大门的花牌坊‖温志航

政务   2025-01-26 07:32   四川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成都西大门的花牌坊



温志航

乾隆为牡丹花王立牌坊
 明清交替之际,张献忠屠川,饿殍遍野,适时灏姠阁衰落,一代青楼沦为一处荒宅。研祥阁有名妓牡丹,因青楼破败嫁入一养猪人家,四川饥荒时期牡丹正值身孕极富乳汁,遂将乳汁搜集,赠与饥荒之人,解救了当时不少饥荒之人,被后人一直传诵。

 至清朝年间,牡丹的故事传至乾隆皇帝耳中,他大赞:“此女虽未娼妓,是为奉身为民,因率众而供之。”后四川巡抚杨馝得圣令而修建牌坊以瞻仰名妓牡丹功德,有“妓女立牌坊”之说,当时被称作“牡丹牌坊”,因牡丹为花中之王,遂改为“花牌坊”。

 近代军阀割据,花牌坊被毁,如今牌坊已经不在,但其地名一直被流传下来。

 如今花牌坊小区在金仙桥路锦西广场,小区确立“立德花牌和美宜居”的发展思路,在治理思路中有机融入“南丝绸文化”,积极盘活辖区资源,升级小区商业,形成“造血”“引流”“回馈”的小区治理良性循环。日前它荣耀上榜2021年度成都市“百佳示范”小区榜单。
陈毅元帅就读于“甲工”

 花牌坊2号现在是成都工业学院,其前身是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无线电机械学校,1913年秋创建之初的本名为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简称“甲工”,是陈毅的母校,校门口现竖有元帅胸像雕塑。

 1963年10月5日,陈毅向母校50周年发贺电说:“得知母校建校50周年,特来电祝贺,希望全体师生员工,今后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努力,为国家培养出又红又专的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这份电报至今陈列在“校史陈列馆”内。陈毅于1916年2月14日入学,学名陈允明,年仅15岁,他成绩优异,对中国文学包括古文、诗词、联语均有浓厚兴趣,更喜眉山三苏,尤其苏老泉的文章,还是个足球健将,勇猛顽强,显露出惊人的组织和军事才能!他心中以天下为己任,一个革命者的“雏形”已在成长之中。
群生川剧唱响草堂剧场
 在原石灰街与花牌坊汇合处,有一歇业的“好又多”超市,即前草堂剧场,原名是群生川剧社,1951年5月在皇城内成立,由商人张玉泉领头在内搭棚摆竹椅唱戏。1953年,市文化局拨款和加上剧团内部积累,在14号修建剧场,更名为群生川剧团。该团不断发展到1959年时演职员总人数已经达88人,演出有现代戏《丁佑君》《红色种子》等19个,发掘和移植传统剧目有《斩彭越》《红楼梦》等。重点培养赖华芬、刘玉秀、高瑞平等人,使其成了“名角”“台柱”,其中赖进团时不满10岁,后来主演难度较大的《放裴》《贵妃醉酒》等剧目,受到观众热捧。雨过天晴,这里新修草堂剧场,也反映电影。遗憾的是:群生川剧随着日趋的衰落,最终谢幕!我曾经在1977年在这里观看市话剧团演出的五场讽刺喜剧《枫叶红了的时候》,该剧在阴霾荡尽之时却名噪一时,那些曾经的当权者成为剧中被讽刺鞭笞的丑角,久经压抑的老百姓终于可以开怀大笑。
廖学秋初登蓉城舞台

 如今的少城文化宫原名是西城区职工俱乐部。现在,这里有鳞次栉比的楼房,繁华的街道代替了旧日的萧条。令我终生难忘的是:就在刚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在这里破天荒地看到我心中崇拜的戏剧大师曹禺的力作《雷雨》。那天晚上,我正在上中班,我的好友、著名作家车辐之子车新民打来电话说:“花牌坊那边正在演《雷雨》!我有票……”我骑车飞奔而去,走拢一看,大门外的黑板上,写着:“曹禺创作的大型话剧《雷雨》,由双流文工团演出。《雷雨》的戏剧冲突,包含许多事件,但中心事件是侍萍的悲惨遭遇,呈一条纵线,贯穿全剧。四凤是侍萍的女儿,她是母亲的影子。四凤的遭遇,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母亲三十年前的遭遇的重复。我在演员表上看见四凤的扮演者正是廖学秋(她的母亲是川剧表演艺术家廖静秋,主演川剧拍摄成电影戏曲片的《杜十娘》,巴金曾经写过《忆静秋》),当时廖学秋初出茅庐,没有人会想到她是未来大名鼎鼎的影视明星!但是初登舞台的她,一看就有“文艺范儿”,颜值颇高的萌妹子一上场就把四凤那悲悲切切、百感交集、悲喜交加的性格演绎得十分到位,当时的她仅有23岁,从知青进入文工团,她1.65米的个子,身材高挑、风姿绰约,明眸皓齿,才华横溢,她那激动人心的嗓音和忧郁,催人泪下的念白震撼全场,那双富有感情的眼睛、那右嘴角上的大黑痣久久留在观众心中。难怪她能在以后的《苍天在上》《梦断情楼》等40多部影视剧中担任主角,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秀丽如画的协和村
 在花牌坊,20世纪还有“城中村”,协和村掩映在浓密的树林中,作为城里人,我的姑妈就住在这里,这里瓜田李下,葡萄架将小院遮盖着,一派川西风情。我和表哥带着一群孩子在坟坝头打游击、粘蝉子、逮丁丁猫、在河沟放鸭子、抠螃蟹、捞鱼虾,在葡萄下跳拱、跳房、打洋画、赢纸烟盒、别弹子……调皮的孩子其乐融融,“城中村”一派生机!晚上我们围坐在姑妈面前,听她讲乾隆与花牌坊的故事,听得如痴如醉。初中时期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联想到自己熟悉的协和村,才懂得鲁迅的笔下为什么有百草园满眼的浓绿、满庭的花卉、满目的生机、少年的童真……
 1962年困难年代,“瓜菜半年粮”,我的父母都是干部,每月21斤粮食,还要为国家节约2斤,仅有19斤,我刚上中学,每月30斤,弟妹还小,也是低定量,全家人经常“饥肠响如鼓”,年少的我经常背着背篓去这里的农民家买红苕、红萝卜、洋芋、南瓜、厚皮菜等充饥之物,花牌坊的农田救了我全家。
邓小平穿起三江布鞋走天下

 我曾于1998年在市群众艺术馆观看过市曲艺团王淑宜、隋涤新主演的独幕话剧《布鞋情》,该剧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喜欢穿三江布鞋为线索,描写了邓小平穿着布鞋行走在祖国大地,为中国革命操劳,全剧在高潮处,演员用浓浓的深情、准确的形体动作、激荡人心的对白催人泪下,溅起观众心灵上的层层浪花!

 位于花牌坊40号的三江鞋厂的前身是手工作坊,承包人黄先德曾经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量身定做布鞋,深受好评。我的老邻居邓师傅深情地对我说:“过去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都穿过三江布鞋,如今我们有80多年的手工工厂不存在了,老一辈那样的手艺快失传……”话语中有几分无奈、几分遗憾。
花牌坊小区的当代风貌

 因工作关系,我曾来到花牌坊党群服务中心采访,小区张静书记热情地接待了我。一张木漆柜式方桌端端正正摆放在大厅正中央,团扇、香囊、荷包、丝巾等,上面陈列着各种由辖区居民自制的极品,有明码实价,也有免费捐赠的。整个综合空间,四平八稳,工工整整,设计方面在简约中凸显一抹古典色彩。一幅大型画卷,上面有骆驼、沙漠,表现的正是丝绸文化。

 相传在两千年前,这里的西月城门口曾是南丝绸之路的起点,小区抓住这一亮点继承发扬光大,在这里我看到两个人体衣架,凹凸有致地撑起一黄一红两件旗袍,熠熠生辉,扯人眼球。这是辖区居民创办的时装设计工作室,纯手工制作。在旗袍的左边墙上,眼花缭乱地贴着成人、儿童照片,都拍摄于活动现场,一个个分外妖娆,有旗袍,也有汉服。这个叫“花牌锦韵”的墙对面还有“社会绘画展示墙”,均出自大人小孩之手。

 每个季度都会举办一次绘画公益拍卖活动,与其它售卖的展品一样,所得收益的5%入小区微基金,捐赠小区困难家庭。

来源:文化远近

作者:温志航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方志四川
直笔著史记盛世 问道彰善启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