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声」栏目定期发布全球线上及线下与城市主题相关的人文社科领域讲座、沙龙及其他活动信息。欢迎读者、组织者关注或投稿。
讲座导览
主题 | 时间 | |
---|---|---|
1 | 超越现代性的理论化:一个基础设施与城市的适度策略 | 10.31 |
2 | 作为研究策略的电影制作 | 11.19 |
作为研究策略的电影制作
Film/making as Research Strategy
A Wider Weave: How Cinema Shows Up...
| Rachel Thompson (IIAS Leiden)
从“文本”(text)一词作为“编织而成的东西”的词源出发,作者将探讨电影如何多样的领域中展现其身影。讲者将回顾自己二十年来电影创作的历程,剖析自身对于“方法”(method)一词不断深化的理解,并最终回归到其词根的意义,即方法作为道路(path or way)。一直以来,电影制作的工作模式被政治、伦理和美学之间交错的各种方法所塑造。讲者将特别提到两位非传统导演(Trinh. T. Minh-ha and Kidlat Tahimik)的作品对讲者制作理念和方法的影响。最后,作者将讨论电影的概念如何拓展到戏剧创作和景观的领域,以及这种概念的延伸如何在他目前研究的发生在印尼、荷兰以及两者之间的政治场景中呈现。
电影装置:电影、历史、教育与实践的媒介
Film-sāzī: mediations on film, history, pedagogy and practice
| Sarah Niazi (FLAME University India / IIAS Leiden)
讲座从一个乌尔都语(一种印度-雅利安语言,也是巴基斯坦的国家语言)词汇“film-sāzī”切入来深入探讨电影制作的奥秘,该词将“电影”与创造、和谐和装置的含义相结合。通过对这一术语内涵的详细分析,研究揭示了电影制作、历史、教学和知识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作者首先将电影视为历史的创造性表达,探讨人们如何利用电影档案来叙述和纪念过去,接着从这些档案中的和谐、韵律和声音,探究乌尔都语电影与印度电影之间的互动。最后,作者讨论了电影作为一种教育工具的潜力,提倡将创造性实践与批判性思维和理论方法相结合,从而使我们能够将电影既视为一种艺术形式也视为理解当下的重要媒介。
媒体团结网络中的声音国际主义
Acoustic Internationalism in Solidarity Media Networks
| Ling Zhang (SUNY Purchase / IIAS Leiden)
讲座将探讨冷战背景下在社会主义中国、东南亚和北非之间,如何通过电影展览、广播和纪录片制作来促进电影和声学文化的传播。这种流动性得益于公共电影工作室、进步节日和会议等媒体团结网络的支持,为对抗商业电影提供了替代路径,并推动了反殖民、反帝国主义的第三世界团结。中国新影厂制作的纪录片和新闻片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这些影片记录了第三世界的联盟历史,并作为人民外交的有效工具。1960-1976年,新影厂制作了超过100部电影,包括中索合作的《非洲之角》、 《不屈的阿尔及利亚》和《周恩来总理访问西非》。这一重要的中非遗产在当代学术研究中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讲座检视了第三世界跨地域的电影制作和声音实践,以及它们对对声音国际主义的贡献和长远影响。
反馈/建议/投稿:urbansense.info@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