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此刻|对跖点上的城市研究:RC21暑期学校与拉美城市漫游

文摘   2024-10-28 14:00   广东  

城市此刻(the urban now)可以视作是时间维度上的快门,抓住它也许能清晰记录此时此刻我们自己的周遭;它也是空间意义上的相遇和共存,让来自不同主体和视角的共时性记录形成新的联结和对话的可能。在这里,你将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景观、景观背后的故事、故事里面写就的生活、生活中流淌的思想与情感。我们也欢迎你,我们的读者朋友,踊跃向我们投稿,与我们一起记录各自和共同的「城市此刻」,并从从流动的、多样的、争议的“此刻”看见城市涌现(becoming)的过程。

本期文章回顾了作者在智利圣地亚哥参与 RC21 博士生暑校的经历。作者城市的漫游与学术的对话之中,思考拉美城市在新自由主义洪流中的沉浮,以及全球南方城市在资本扩张和社会运动间的抗争。比较城市研究的视角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被忽视的城市片段与复杂的社会肌理。


本文约 4042 
预计阅读时长 10 分钟

漫游在市中心的步行街,两侧的地摊上码着成堆的冬装、旧书、箱包皮鞋、五颜六色的塑料玩具。摩肩接踵的人群里,理发师不断拦下行人,手拿印有各种美发造型和纹身图样的广告单推销。沿街的精品店摆着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有卡通人物造型的玻璃摆件、钛钢的首饰、包装印有“美丽珍”字样的毛茸茸的发卡;而一抬头,能看到路口挂着 VIVO 手机图标的千禧年代的高楼。

此刻,只有店铺招牌上陌生的西班牙语提醒着我,这里不是家乡的老城区,而是对跖点上的另一个城市:圣地亚哥。

今年春天,我通过城识的推送了解到“比较城市研究”暑期学校,举办地在智利——离中国最远的国家。作为具有相似关切的博士生,同时也是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的读者,我二话不说马上报名,并最终幸运入选。裹紧厚外套,我在北京的盛夏时节踏上前往冬日拉美的航班。


“比较城市研究”博士生暑期学校 ( RC21 Summer School ) 由国际社会学会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委员会 ( ISA-RC21 ) 、学术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 IJURR ) 及其基金会联合举办,面向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的低年级博士生,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城市研究的批判性主张,为后续的博士论文提供比较城市研究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2024年7月14日至26日,第七届暑校在位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智利大学开展。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24名博士生与授课学者开展深入的交流,共同探讨拉美地区和广大全球南方城市研究的前沿问题。学生们通过参与专题讲座、论文研讨、实地考察、观影等多种活动,深化了对南方城市的不平等、非正规性、城市记忆等议题的理解;而彼此间差异化的城市经验和学科视角也借助这一平台碰撞融合,激发出新的思路和启示。


暑校掠影:从拉美到全球南方的城市性


在近两周的课程学习中,众多来自中南美洲国家研究机构的学者受邀担任暑校的客座教授,带来了有关智利、墨西哥和拉美广大地区城市性的精彩讨论。


拉美国家在十六至十八世纪普遍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又在十九世纪纷纷宣示独立。进入二十世纪,这些国家内部历经左右翼思潮的激烈碰撞,政局动荡,军队政变屡见不鲜;同时又在冷战的大国博弈中艰难周旋,努力维护主权独立,实现“去依附”。而当代的拉美城市,则是一系列经济危机、结构性调整计划、发展主义与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交汇的产物。


这种历时与共时的普遍遭遇,使得学者们共享着许多相似的研究关切与理论话语。从政府议程中起起落落的社会住房问题到国家退场后的涌现的市政自治,从大资本介入下智利南部三文鱼产地居民的空间感知到非正规居所的女性户主的生活策略……学者们对新自由主义在地的影响进行细致的审查,并结合民族、宗教、财产观念等地方性的要素来理解拉美城市此刻的政治社会动态。


拉美城市与其他被忽略的城市一样,曾长期处于主流城市研究领域探讨的边缘。而在这一众学者的努力下,国际学界近年来涌现了大量探讨巴西、阿根廷、智利等国家城市状况的研究。置身这些学者中,我并没有感到他们有身在“边缘”的无力感。相反,这个热情洋溢的学术共同体让我体会到一种鲜明的“斗争性”。他们正广泛运用着比较城市主义、解殖民研究和其他前沿的左翼批判工具,而且目标明确——用周遭的城市经验挑战着源自全球北方的学科范式。


不过,对这些学者来说,仅仅努力地介入更多的国际讨论,还远远不够。在满足学术旨趣之外,更要身体力行地改良周遭的城市状况。当“参与式方法”还在解殖民研究中方兴未艾时,在很多拉美的活动家型学者的眼里,就连作为其进阶形式的“行动主义”都已经略显保守。他们不断探索占屋运动 ( squatting ) 、参与式预算 (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 等实验性的社会活动,并将本组织的经验编制成行动手册,意在传播给世界各地具有相似关切的群体。


增进理解:国际博士生的相遇

RC21-IJURR 暑期学校项目是一根勾连多重宇宙的纽带,一端扎根拉美,另一端分为多股,联结世界。此刻相聚智利的国际博士生们,不仅共同理解讨论拉美的城市动态,还为彼此带来了理解世界各地城市主义的线索。


项目开始时,组织方为每名同学分配一位老师和一名点评同学,作为其参营论文的主点评人。在四个下午的时间里,每天设有三个平行小组,每组聚焦讨论两名同学的研究。当天没有汇报或点评任务的同学则可以自由流动,随时加入感兴趣的讨论中。


就这样,我们听到来自首尔的同学探讨气候变化政策在韩国城市间的流动,来自开罗的同学采用“自我民族志”揭示土地政策的变迁与本家族八十年生活起落的纠葛,来自金奈的同学聚焦作为社会观念的种姓制度何以影响不同人群的居住方式,来自雅典的同学比较全球北方和南方城市的无家可归者的临时居所……


在 Claire Columbus 教授 “no critiques, no judges” 的提醒下,每个人都在充满着友善的追问和真诚的建议的讨论中大胆表达。参与暑期学校的老师笑着对我们说:“没想到,这么多国际学生聚在一起,竟然没有发生一起‘文明的冲突’。”


的确,一方面,处在相似生命阶段的我们,共同面对着时间管理、人际交往、学术发表等多重压力,因而能对彼此的境遇充分共情;另一方面,这一良好局面或许也跟比较城市研究社群本身的气质有关。由于社群成员们始终将目光放在异质性的社会状况上,意在 “make strange impact” ,因而在面对差异性的多重宇宙时,并非惊呼“非我族类”,而是收起偏见,寻根究底、尝试理解。


正因此,参加暑校的机会才弥足珍贵。将自我适时地放逐为别样人群的“他者”,借助对方善意的目光来审视自身知识的界限,不但能丰富知识、将讨论推向思维的边缘地带,还促成对自身的文化、历史和身份位置的反身性理解,即实现解殖民研究的第一步:对自我的解殖民。



圣地亚哥:流水的左翼政府,
铁打的新自由主义

离中国最远的国度有多遥远呢?对跖点、大洋彼岸、跨越冬夏、整十二个小时的时差。然而,全球资本扩张带来的时空压缩,已经将天涯与海角的区隔还原为不过二十五小时的航程。


秘鲁的马丘比丘、巴西的法维拉、阿根廷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曾一度作为地理和文化符号,给予我对拉美的最初印象。但比较的视角告诉我们,不能用一个国家的状况泛化地表征整个区域的版图。普遍始终与差异共存。当切·格瓦拉骑着摩托车漫游南美大陆、昭示一种朦胧的寰宇主义时,国家间由民族、宗教、意识形态差异引致的纷争从未中断。现在要做的正是抛开脑海里的符号,细致考察一国在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在政治体制上,智利无疑是异质的。不同于其他国家政权的动荡轮替,自独立以来,除了建国初期的短暂摇摆,智利维持了近百年稳定的宪政体制。而军队不涉政的传统也直到1973年政变时才被打破。


然而,也有共同的趋势浮现在历史谱系之中。如果把时针拨回20世纪中叶,能看到拉美的未来似乎有无数种可能。在古巴,三十来岁的青年成为国家一把手;而在智利,诗人也可以当总统候选人。左翼思潮在此发酵,与军事寡头分庭抗礼;独立意识逐渐滋长,对门罗宣言构成挑战。但替代性的未来逐渐浸没在内外强权政治的表述中。发展型国家的政府为民主转型和新自由主义的逻辑所收编,并转化为二者忠诚的拥趸。


同样是智利,1970年,代表左翼政党联盟“人民阵线”的社会党党员阿连德竞选成为总统,但三年后便倒在皮诺切特的枪口下,宣告20世纪左翼政治在智利的夭亡。皮诺切特上台后,第一时间就是扫清社会主义思潮的残余,以政治原因处决了3000人。在遍布全国的羁押点中,遭受各种形式迫害的则达到三万人。


政权巩固后,皮诺切特开始着手经济改革。受美国自由主义经济学传统训练的“芝加哥小子” ( Chicago boys ) 们盘踞于智利天主教大学经济系,在高通胀的危机时刻,将全方位自由化的药方兜售给皮诺切特。凭借后者的支持,让“休克疗法”在智利进行了首期临床试验。


此后,无论意识形态立场如何,历届政府都默契地延续着八十年代画下的经济路线。这一做法确实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果,使得智利成为拉美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智利2023年的人均GDP是17093美元。而其他地区大国均难以望其项背:阿根廷是13731美元,墨西哥是12614美元,巴西是7988美元。



经济的增长却无法化约不断积累的社会矛盾。民主与公正、自由与幸福始终是人民的价值追求。1988年的一场全民公投,智利人民向延续十六年的独裁统治齐声说“不”。而面对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延续,2016年的另一场公投意在表决是否有必要通过一部保障社会福利的新宪法。第二次的努力失败了,但矛盾并未就此未平息。



“记忆的潮水继续涌流,城市像海绵一般把它吸干而膨胀起来。”圣地亚哥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像希腊或意大利的城市。马波什河缓缓流淌,街道上绘满五颜六色的涂鸦,居民热情友善,不急不徐地生活。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智利大学周边很多临街的房屋围上了铁栏杆,而就连废弃教堂的围墙上,也缠满铁蒺藜。

为何会有这些紧迫逼仄的城市意象?不久之前,这里曾一度成为街巷战的主战场。2019年,由地铁票价上涨30比索(约0.24元人民币)引发了全国性的起义。人们高呼:“不是三十比索,而是失去的三十年”。



比较之义:理解多样的别处

浩瀚的天宇下,视线之外被忽略的地方,汇聚着多样的别处。置身这种多重宇宙,他异性常常因为所谓普适性的概念框架而被等量齐观,或因“非我族类”的偏见而遭受漠视和拒斥。但实际上,“别处的人正过着可能属于我们的生活,或者度过可能属于我们的瞬间”。比较的意义就在于,它使得多样的别处被看见,从而提醒我们去认真地理解一方水土一方人民,并反思彼与我之异同。


同时,这种与“别处”的比较不只是领土性的,也是思维上的。身为一名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此时的我全然浸泡在一种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建筑和城市研究等学科交织的话语中,捕捉着流淌在议程设置之前,或政策执行之后的关切。这提醒着我:即使在博士生涯结束之际,有幸走到某一领域的边缘,也切忌自足,因为边缘之外又是另一个丰富的世界。


暑期学校是一个让我难以忘怀的精神时刻,它将当下的人、物与城市过程短暂地邀集在同一个相遇之所,哪怕外部的时空之流依然奔涌不歇。临时性的时空与相遇也因此构成了一个隐喻,指向一切别处与此处的际遇背后被忽视的端倪。当我们放大、审视、辨别与叩问这些绵延的线索,或能在我们的对跖点识别、预见此时此地的城市与社会变迁。


变迁常常希声,但我们仍可侧耳聆听、默默记录山乡巨变前的悄然低语。






参考资料(向下滑动阅读):

  • 巴勃罗·聂鲁达 (2021). 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 南海出版社.

  • 亚伯拉罕·克扎达·维尔加拉(2021). 聂鲁达和阿连德:一份友情,一段历史. 南京大学出版社.

  • 王爱娟(2018). 美国与1973年智利政变.南京大学出版社.

  • Ellner, S. (2013). Latin America’s radical left in power: complex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 40(3), 5-25.

  • 世界银行开放数据库. 网址: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PCAP.CD?end=2023&locations=CL-CN-GR-IT-ES&skipRedirection=true&start=1960&view=chart





审校:赵益民
排版:王胤懿 卢思薇

反馈/建议/投稿:urbansense.info@gmail.com


城识 UrbanSense
打开城市的间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