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1、我们“吸收外来”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精神修养日益增长的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是为了激发我们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为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为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
2、国内歌剧演出可以“两条腿走路”,原文版本与中文版本并存,以满足不同观众群的艺术需求;而大力推动中文版,也更适应我们的国情。
3、世界各国都在提倡用自己的母语吸引广大听众走近用其他各国语言写成的优秀歌剧,我们这个与西方文化差异更大的东方国度,更加没有必要强调那多数人都不能评价的“原汁原味”而坚守用外语演唱。
文 | 郑小瑛
西方歌剧是一种以音乐为主要表现手段,融合了文学、诗歌、声乐、表演、器乐,甚至舞蹈、舞台艺术等综合性表现形式,被誉为音乐王冠上那颗最璀璨的宝石,是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瑰宝。我们中国人也应当能够分享这个外来的人类智慧结晶,认真学习借鉴它的经验,“洋为中用”,来讲好中国人的故事。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们党实行了开放的文艺方针,西方的歌剧团和西方经典歌剧得以在首都和上海的大歌剧院里频频上演。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吸收外来”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精神修养日益增长的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是为了激发我们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为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为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
在中国全用外语演唱洋歌剧,唱给谁听?
目前,在全国各大歌剧舞台上演的西方歌剧,即使全是中国演员,也一律在用外语演唱。其实不少用“全外语”演唱歌剧的中国演员(包括某些“海归”歌唱家)并不见得能逐字搞懂每句唱词,更不能听懂与他(她)演对手戏的对方逐句在唱什么,这怎么能有符合内容的戏剧表演与舞台交流呢?而台下既能看懂德文,又能听懂意大利文、法文的观众更是极少数人,大部分也只是附庸风雅、不懂装懂,或根本不懂,只是听个响;虽然有字幕,但听与读的异样造成的滞后,使人们几乎总是错过舞台上的戏剧表演。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慕名、好奇来到剧场,却不得不于中途黯然离去的原因。
剧院经理乐于“吸收外来”是要让人关注他引进了多少原汁原味的外国团队和外籍演员,“海归”演员可以方便地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在海外学得的成果,而广大中国观众的需求却被忽视。更加令人担忧的是,社会和市场误导着各地的声乐教学,教室里传承的是师生都不太明白的西洋咏叹调,争论了几十年的“洋嗓子能不能唱好中国歌”还没有形成立竿见影的效果,看得见的只有越来越多的“洋曲洋唱”。中国介绍西方歌剧的舞台,未能融入中华文化的民族自信,这种现象应该改变。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世界各国都在用各自母语介绍外国歌剧
经受了时间考验流传数百年、可以称之为经典的西方歌剧,除了音乐优美,还因为它们反映了引领时代的健康思想内容,其中有不少剧本都改编自莎士比亚、席勒、雨果、小仲马、托尔斯泰,以及普希金等的世界文学名著,因而得以超越国界,在世界各国也经常上演。
我国歌剧学者刘诗嵘曾撰文:“在意大利这个歌剧的王国里,就常常将瓦格纳的作品(原为德文)翻译为本国(意大利)的语言上演。英国国家歌剧院更是将用英语演唱世界各国的歌剧明确定为剧院的方针,这与提倡演唱原文的皇家歌剧院并行不悖。”法国歌剧《卡门》于1875年在巴黎首演,其后的60年里,就先后被译成24种文字在35个国家演出。1985年,法国驻华大使代表法国总统授予我法国文化艺术荣誉勋章,理由是,“感谢她以高超的指挥艺术,让译配成中文的法国歌剧《卡门》得以在中国成功上演,非常好地介绍了法国文化。”我上世纪60年代在苏联指挥的意大利歌剧《托斯卡》就是用俄文演唱的,90年代我也多次赴芬兰指挥了用芬兰语演唱的意大利和法国歌剧。可见,世界各国也都在提倡用自己的母语吸引广大听众走近用其他各国语言写成的优秀歌剧,我们这个与西方文化差异更大的东方国度,更加没有必要强调那多数人都不能评价的“原汁原味”而坚守用外语演唱。
2014年,郑小瑛指挥中央歌剧院中文版歌剧《卡门》。
“洋戏中唱”能更好体现“洋为中用”
华夏民族有悠久的音乐戏剧传统,几乎每一种方言都会带出来一个戏曲剧种,但综观各种戏曲,多为唱念做打并重,由于历史原因,其唱腔和器乐伴奏的表现力是受到限制的。西方歌剧自17世纪以来已积累了许多经典剧目,推动了被称为美声学派的发展,作曲家为歌剧创作了许多精彩的、抒发角色感情的咏叹调,创造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宣叙调、二重唱、三重唱,甚至八重唱和群众场面需要的大合唱;随着管弦乐队的形成和发展,又大大丰富了歌剧音乐的交响色彩和戏剧性,体现了西方音乐戏剧文化的最高水平。它完美的音乐呈现,也是我们今天可以离开舞台布景道具和戏剧表演而举行音乐会歌剧的原因。
中国人是非常喜爱和懂得看戏听曲的,但前提是得听懂。通过推动世界经典歌剧的“洋戏中唱”,上演译配成中文的、大众听得懂的西方经典,观众们才能够充分理解和同步体验那些丰富的音乐手段所表现的戏剧内容。中央歌剧院于1956年底首次上演的全本意大利歌剧《茶花女》就是用苗林和刘诗嵘译配的中文演唱的。加上1978年后的复排上演,中文版《茶花女》一共上演了200余场——1980年在天津第一工人文化宫,大家在后台睡着通铺,一个多月里连演了39场,场场爆满。中文版歌剧《卡门》也在短短4年里上演了100多场。那时的舞台条件远不如今天,可是每句都能听懂,就会打动观众的心灵。而现在国内上演原文歌剧的大剧院,一部投入数百万元甚至近千万元,连演四五场都难以坚持。
因此,我认为,在我国的大歌剧院里,作为世界文化交流,可以保留一定数量原文演唱的外国经典歌剧或引进原汁原味的优秀外国歌剧团和歌唱家。但是,这些国营大剧院也应当为推动上演中文版的外国经典歌剧做出引领性榜样,让西方文化更加接中国的地气,能够更好地为中国人民所用。在中国歌剧人主攻的原创歌剧还未能成为各歌剧场馆主要保留剧目的情况下,我相信“洋戏中唱”会唤醒各省市的歌剧市场,会推动各省市“未务正业”的歌剧馆里的乐池(只有上演大歌剧才用得上大乐池)能够正常运转,让各地演员经常有歌剧可演,场馆有歌剧可上,观众有懂得的歌剧可看,才能实现更大范围的歌剧普及与推广。
扫描二维码加入
“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粉丝群”
-THE END-
图文审核:昕昕 小俊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
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
厦门市民政局
国电福建省电力厦门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