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音乐周报》专版报道
2014 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文艺的方向和道路。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他号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他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回顾总结厦门市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组建以来的基本经验,我们满怀信心,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努力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是我国第一所非营利的、能独立完成歌剧制作的歌剧人才机构,由我国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教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郑小瑛创办并担任艺术总监,组建于2010年。2022年1月11日,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正式注册成为一家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以“让歌剧贴近大众 让大众走近歌剧”为目标,以最精简的人员结构、最节约的经费投入,践行科学的歌剧制作流程和高效的组织工作方式,不断产出艺术精品,被誉为“世界上最微型的歌剧院”。艺术中心积极开展与体制内院团、艺术专业院校、独立文艺群体的创新合作机制,是省市合作、体制内外合作的成功典范,为民营文艺组织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开辟了全新道路。
2024年9月5日,95 岁郑小瑛执棒歌剧《托斯卡》中文版,乐队:福州海峡交响乐团
以文艺名家为引领,
与人民群众共享美妙音乐
“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 、精神引领 、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
郑小瑛是我国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家、教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第一位登上国外歌剧院指挥台的中国指挥,中央歌剧院终身荣誉指挥。她曾获法国文学艺术荣誉勋章、两枚俄中友谊荣誉勋章、中央音乐学院杰出贡献奖、中国文联和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终身荣誉奖、中国歌剧事业特别贡献奖,是世界合唱比赛荣誉艺术主席团的永久成员。她边讲边演的表演形式被媒体誉为“郑小瑛模式”,影响着同行、学生和观众,几十年如一日,践行着“阳春白雪 和者日众”,与大众共享美妙音乐的人生追求。
上世纪90年代,郑小瑛便与志同道合的艺术家们组建了“爱乐女”室内乐乐团,这是我国第一个志愿者音乐团体,成员多是来自各大音乐团体的主要骨干和刚刚显露才华的青年演奏家。她们没有编制、不领工资,可是随请随到,在那“ 一切向钱看 ”的风气面前,在专业音乐演出受到商业化市场冲击的
“寒冬期”,她们自发地以普及中外经典音乐为己任,不图个人名利地把241台高质量、内容丰富的中外经典音乐不计报酬地送到了学校、工厂等地,约23万人观看过她们的表演。
1997年至2013年,郑小瑛受邀来到厦门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公助民办”的职业交响乐团——厦门爱乐乐团。在郑小瑛担任艺术总监的15年期间(1998-2013),她以崭新的管理机制,带领一批离乡别井来到厦门的青年演奏家们,在厦门这块交响乐的处女地上,演出了1200 多场音乐会,其中半数是以音乐季定期演出的方式传播中外经典音乐,传播了音乐会礼仪和文明生活方式,也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企业的大力支持。15 年来,乐团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大方向,培养了一代厦门人的音乐审美和艺术品味,将厦门建设成了一座有交响乐的城市,为厦门、福建和祖国的交响乐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2010 年,郑小瑛在华侨大学厦门工学院(现更名为“厦门工学院”)的支持下组建了“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与厦门爱乐乐团合作,以小成本制作、招募并培养歌剧人才的方式,首次在福建公演了中文版的西方经典歌剧《茶花女》《帕老爷的婚事》《快乐寡妇》和中国民族歌剧《紫藤花》(还应邀赴国家大剧院演出了4场!),首演 了大歌剧《岳飞》音乐会版,并应邀赴国家大剧院参演首届中国歌剧节,捧回了文化部颁发的 4 个奖项,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可惜的是,由于资金短缺,歌剧中心的各项工作于2014年停摆了,郑小瑛便通过在线上和线下推广“郑式指挥法基础课程”和在网络上传播“让耳朵更聪明”——介绍歌剧和交响乐艺术的系列课程,继续与人民群众分享美好音乐,她说,“ 最好的音乐老师应该教中小学,我制作的这些网络课程,中小学的音乐老师们可以直接用来备课,甚至直接作为教材,让孩子们更好地欣赏歌剧和交响乐。这样一来,我的目的也确实达到了。”
2022年,时年93岁的郑小瑛几十年如一日的艺术耕耘成果、高尚的人格修为和“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受到了新一届厦门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正式注册成立为一家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成立两年多来,歌剧艺术中心重新上演了民族歌剧《紫藤花》以及《草原之歌》《阿依古丽》《护花神》三部歌剧的精粹 ,以及多部中文版西方经典歌剧,共31场歌剧演出;坚持做好市民音乐会 , 已连续三年打造“ 铿锵玫瑰 ”“ 璀璨童心”“ 跨年音乐会”精品项目,共25场音乐会演出;充分运用好“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爱乐厅”的场地资源,开展音乐讲座、公益演出等近50场高雅艺术普及活动;打造自媒体传播矩阵,发表近3000 条原创推文和视频内容,开展歌剧-交响乐演出线上直播,覆盖近2000 万观众,各线上平台关注人数近百万。
复兴“洋戏中唱”传统,
助力中国歌剧事业发展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要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自组建以来,以“洋为中用”的原则和“洋戏中唱”的形式相继推出中文版《茶花女》《帕老爷的婚事》《快乐寡妇》《弄臣》《费加罗的婚姻》《托斯卡》六部西方经典歌剧,吸引了越来越多高水平歌剧表演艺术家的参与,引发了业界的高度关注和热烈赞赏,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认同。
“洋戏中唱”是老一辈艺术家向人民群众介绍西方经典歌剧的传统,从1956年到改革开放初期,制作并演出了一系列中文版西方经典歌剧,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比如,1979 年中央歌剧院复排的中文版《茶花女》,在 2000个座位的天津第一工人文化馆创下连演40 场、场场爆满的空前纪录;法国歌剧《卡门》自上世纪 80 年代初被翻译后,郑小瑛便在短短几年里指挥了一百多场。“洋戏中唱”的艺术实践,培养了一批歌剧艺术的忠实热爱者,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复兴“洋戏中唱”传统,就是要回归到“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避免歌剧艺术成为“小圈子的文化”。
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中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洋戏中唱”是老一辈艺术家认真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传统,通过译配中文版的二次创作,加深了对歌剧艺术戏剧性与音乐性高度融合的理解,探索了用科学发声方法唱好母语的技巧,培养了一批歌剧艺术的创作人才,并为许多已具有国际水平的歌剧表演艺术家提供了用母语为同胞介绍西方经典歌剧的舞台,比如,阮余群、孙砾、郭伟、宋倩、顾文梦、杨小勇、陈大帅、王亢、彭康亮、李鳌、章亚伦、刘克清、李秀英、李爽、韩蓬等歌唱家皆参与其中。复兴“洋戏中唱”传统,就是要回归到“洋为中用”的初心,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推动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
指挥家吴灵芬予以盛赞:“厦门市领导站位很高,能够支持艺术平台的发展,支持‘洋戏中唱’的实践,这在全国来说是学习的榜样。”
2024 年 9 月,歌剧表演艺术家李秀英、孙砾倾情参演歌剧《托斯卡》中文版
以作品为抓手,
加强对外民间文化交流
“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土楼回响》是由郑小瑛策划推动、刘湲作曲的中国原创大型交响诗篇。在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优秀作品”评选中,《土楼回响》荣获惟一的金奖。
自2000年始,郑小瑛先后带领厦门爱乐乐团、福建省交响乐团、厦门市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澳门乐团、美国威斯利安大学交响乐团,在柏林爱乐音乐厅、美国旧金山戴维斯音乐厅、俄罗斯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音乐厅、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等各地音乐厅,与当地合唱团成员合作,推广和演出《土楼回响》,获得了当地主流听众空前的热烈赞扬,用西方人熟悉的艺术形式,向世界传递了中国音乐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和中国文化自信的最强乐音。
2007 年,郑小瑛率厦门爱乐乐团在世界著名的柏林爱乐大厅演出《土楼回响》
2024年8月,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常任指挥高嵩在福建龙岩永定环兴土楼内再次奏响《土楼回响》,这是这部交响史诗的全球第 78 场演出。
在全球化的今天,《土楼回响》的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的有效实践。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高度关注。这部作品不仅让世界听见了中国声音,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自信、包容的中国。它激励着更多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积极投身到讲好中国故事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2022 年10 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的协调推动下,郑小瑛担任导赏的“毛泽东诗词交响组歌”,担任主讲的“指挥棒的奥秘”讲座、担任指挥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和“ 殷承宗钢琴协奏曲《黄河》”等剧目在美中文电视台及其官网播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2023年2月,这一“借船出海,以艺通心”的文化交流项目继续深化,郑小瑛通过越洋连线的方式,出席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和非营利机构“卡纳莱斯项目”共同主办的“中国文化系列大师班”,与主持人女中音歌唱家卡拉·D·卡纳莱斯(Carla Dirlikow Canales)以全英文对谈的方式,让世界近距离聆听新中国第一位歌剧-交响乐女指挥的艺术人 生 ,也埋下了她与卡拉·D·卡纳莱斯之间美好友谊的种子。
2024年2月,非营利机构“卡纳莱斯项目”、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与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再次合作,举办为期四个月的公益性质“中美音乐文化外交项目——TTA全能型声乐艺术家线上研习班”,吸引了来自中国、加拿大、意大利、波兰、美国、俄罗斯、马来西亚、韩国等8个国家和二十多个地区的近 2000名听众和近7万课程直播浏览人次。7月,卡拉·D·卡纳莱斯访问厦门,与郑小瑛再次牵手合作了“友谊始于聆听——中美歌剧牵手唱”音乐会,传递艺术经典,歌颂了中美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展现了中美民间音乐文化交流新成果。
探索民营文艺组织运营发展创新之路
近些年来,民营的文艺群体十分活跃。
作为民营文艺组织的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不仅有像郑小瑛这样的文艺名家亲自坐镇引领,还吸引了国内外优秀的指挥、导演、作曲家、器乐演奏家、歌剧表演艺术家、舞美设计等多元而广泛的近百位艺术家共同参 与 ,践行“ 筑巢引凤 ”、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充实扩大的路子。同时,自正式注册成立以来,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也得到了厦门市委市政府和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助资金的大力扶持,与福建省歌舞剧院、厦门市歌剧舞剧院等多家体制内院团和艺术专业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模式,推动了多个成功的合作项目 ,以“ 为人 民服务 ”为核心 ,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为优先,共同创作艺术精品,培养艺术人才。
在运营上,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参考了国际上通行的一种模式,无专职的演员、合唱队、乐队、舞美设计等艺术家,只有一个简而精的运营团队,实行艺术总监负责制和项目运营制,由艺术总监进行艺术创作上的选择和把关,运营团队则根据项目需求招募和联络相关艺术人员,落实项目推广、宣传、服装、道具等一系列后台保障工作。这种模式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地都有成功案例,比如日本二期会、藤原歌剧团,芬兰的 15 个歌剧协会等,它们的成功与较为成熟的艺术生态环境是相匹配的,就中国而言还是一种较为超前的组织形式,在运营和发展的道路上充满了前所未见的挑战。
与我国各级体制内院团相比,歌剧中心面临的最大挑战和瓶颈就是没有演出实体(乐队、演员、舞美等),也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一方面,歌剧中心的演出和排练日程要根据邀约艺术家的情况而定,常常面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变动大的状况,特别是在与各省市乐团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合作方日常工作繁忙且常有应急性的工作任务,因此经常难以保证歌剧演出需要的排练时长,这不仅对于歌剧制作的艺术质量有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排演剧目的大规模推广;另一个瓶颈,是歌剧中心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排演的剧目也常常面临无处可演的境地,主要原因是各大剧院对于上演歌剧项目更愿意引进票房高、周期短的商业项目。
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挑战,也促使歌剧中心成为一支短小精悍、一专多能、能打硬仗、组织灵活、勇于开拓的新兴文艺组织,得到了合作文艺团体、合作艺术家的广泛赞誉。在此基础上,歌剧中心将继续发挥灵活高效的组织优势,紧紧抓住历史机遇,以“艺术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继续发挥好文艺名家的引领优势,在“洋戏中唱”、对外民间文化交流、探索民营文化组织体制创新方面继续努力,同时,积极主动、另辟蹊径地突破瓶颈制约,为民营文艺组织的发展寻求更加多元的社会支持,为歌剧中心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继续努力。
-THE END-
图文审核:昕昕 小俊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
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
厦门市民政局
国电福建省电力厦门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