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峰丨从南响堂鏊子顶到老槐山——漫谈峰峰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二)

文摘   2024-07-15 18:35   河北  

   漫谈峰峰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作者:李俊峰


谁持彩练当空舞,大千世界从兹来


1980年6月,峰峰开始筹建电视转播台。当时选址有两个意见,一是南响堂寺鏊子顶,另外一个是现在发射台所在的老槐山。相比之下,鏊子顶位置近于峰峰行政区中心,再者,离城区较近,建设难度相对小,最后选在了这里。


最初的发射机房只有一间孤伶伶的小破屋,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放羊人躲雨的地方呢。简单的发射设备,工作任务倒不算很重。但生活确实很艰苦,没水没煤,一切生活用品都得从山下手提肩扛上去,值班的小伙子不会做饭,经常把火弄灭了,啃干馒头就凉水也是常事。


那时候的发射设备是一台 GSZ-II 型50瓦彩色差转机,接收4发11频道1台,发射天线为双层十字型。1981年1月1日开机试播,覆盖半径15公里。新市区周边的居民终于看到了期盼已久的电视节目。


到了1982年,为了扩大覆盖面,让更多峰峰人看到电视节目,峰峰决定建立一座高30米,相对地面高度138米的电视发射塔。当时,通往山上发射塔站的,也就是一条值机人员来回走出来的羊肠小道。基建、水电、高压电线等施工还未完成,避雷地网还未铺设。生活上困难也很多,上下山只能步行。工程所需的水泥、石子、沙子、发射铁塔架子都得靠人工运上去。大家身上背着重重的建筑材料、设备,穿过陡峭的满是荆棘的小路,一天山上山下往返无数次。当时生活用水都是从山下挑上来的水,特别好喝。也不知是因为晋祠那天然的矿泉水,还是累的。


南响堂山的晚上,鏊子顶上月色迷人,眼界开阔。看管材料的同事们住在帐篷里,听着秋虫呢喃的声音,畅想着未来精彩的广播电视节目……一天的疲劳渐渐消退。忽然,一阵风吹草动,让大家紧张起来!想起山下纸坊村的村民常说,这山里头偶然还有狼出没。有些同事便又提高了警觉。直到了12月份,电视发射塔正式投入使用。


1985年6月又筹资33.5万元,在海拔331米的响堂山鏊子顶上兴建了 IKW 电视发射台,使用28频道转播节目。随之,又购置了美国 TTC 彩色电视发射机一台,发射天线为缝隙6线。经调试于1986年1月1日开机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全区覆盖率90% 以上。


很多朋友应该记得,一些电视剧,如射雕英雄传、霍元甲、血疑、上海滩、再向虎山行都是这个时期前后播出的。

(未完待续)

文章节选自《峰之峦》




神钲书院由作家、地方文化学者安秋生先生创办,世通传媒承办。神钲,是武安的别称。神钲书院即武安书院也。神钲书院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挖掘、梳理、传播武安历史文化为己任,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以时尚为导向,愿为武安文化的发展和武安影响力的提升贡献绵薄之力。
神钲书院举办如下活动:
1、地方文化沙龙和论坛;
2、为社会提供地方文化方面的咨询;
3、开办大讲堂,面向社会举行国学和地方文化报告会;
4、受邀为学校、企业等举办地方文化讲座;
5、接受有关单位、机构、个人委托,编辑、撰写、出版村志、厂志、自传以及其它地方文化资料;
6、面向社会开展艺术培训。


神钲书院
传承地方文化,助建书香城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