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峰丨从南响堂鏊子顶到老槐山——漫谈峰峰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三)

文摘   2024-07-17 17:28   河北  

   漫谈峰峰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

作者:李俊峰

重任在肩壮志酬,群贤毕至终圆梦


齐作顺,小时侯就曾装过矿石收音机收听广播,后来受二哥的影响,自己购买零件成功装了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在戴上耳机听到广播后,他感觉自己就是这世界上最聪明能干、最幸福的人了。


1984年,作为第一届电大毕业生的齐作顺巧遇这年峰峰“广播事业局”改为“广播电视局”。他学的是电子自动化专业,经人介绍他正式进入了峰峰矿区广播电视局,延续了自儿时就开始的梦想。


当时峰峰远离邯郸市,鼓山遮挡,老工矿区塌陷严重,有线广播传输困难,差转台节目单一。满足不了群众文化生活,急切盼望收听收看峰峰本地的无线广播电视自办节目。但建台又缺资金又少设备,困难重重。经局领导研究决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首先成立了电台筹建小组,责成齐作顺主抓工作,先易后难,先上电台,有了电台,电视台迎刃而解。


但最大困难是峰峰不是县,虽然离邯郸主城区较远,但是行政上却属于邯郸市内区。县能办台,而区不能办台。


直到1989年,一个消息让峰峰广电人惊喜了。省厅刘俊卿处长和焦磊到广电部开会,听说辽宁省有市改区的能报批电台,提到我省的峰峰早在五十年代就曾经“市改区”。知道了国家广电部这个政策后,大家多次到市、区档案馆查找批文,终于查询到了“峰峰55年至56年曾是省辖市”的证据。


峰峰终于可以办电台了!


1985年5月,峰峰召开了筹建电台、电视台的协商会。根据中央(85)38号文件要求和省第五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精神,本着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与会区属各单位和驻区的各中央省市企业的单位领导一致同意并表示积极出资,加上区政府的财政拨款,基本解决了办台急需。


广播发射机是电台的基础核心设备,大家把目光投向了北京广播器材厂——北广维护服务好,又是进口货。但实际运行效果如何?于是,齐作顺带领3名同志去丰南县调查使用单位设备的运行情况。到丰南县已是下午5点,丰南县广电局文恒局长和王主任接待并马上热情介绍了全部情况。


经过调研比较后,1989年8月18日一台崭新的、北京广播器材厂的“北广机 -Fm-100E”进口发射机落户到峰峰。


紧接着,他们马不停蹄地徒步攀登峰峰市区最高处——老槐山,测试发射频率的功率、干扰度。


同时,请峰峰矿务局机修厂制造铁塔,发射架,等设备到来后,在政协楼顶上架设好天线。电台试播时,连续在全区范围测试电台信息频率,覆盖效果。收听音质清晰立体声效果强,信息覆盖率达80% 以上。期间,接收到河南安阳市电台的祝贺。令人不可想象的是还收到了来自日本某县要求提供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的信件……


1989年,邯郸人民广播电台峰峰调频转播台建立。1990年1月1日,正式开播。天线为十字天线型式,高度25米,距地高度共36米,发射功率100瓦,频率89.2兆周。这就是位于峰峰原政协楼顶上的广播发射塔。6月1日,峰峰调频广播电台开播。实现了有线与调频广播同步传输,覆盖市区街道有线广播及12个乡镇广播站。除转播中央、省、市台节目外,自办节目有峰峰新闻,为听众服务,理论与实践,音乐广告,专题报道,信息服务,全天播音时间为6小时,年播出各类稿件4000篇。


除此之外,全区还有电视转播台2座,有线电视台2座,卫星地面接收站11座,广播电视人口地面覆盖率90%。全区乡镇147个村基本建起广播室。


1992年初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92)广地建字105号文件批准,正式成立“峰峰人民广播电台”,台址为东经114°11′30″,北纬36°25′37″,发射功率100瓦,频率106MHZ。原广播站划归广播电台,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14人。

(未完待续)

文章节选自《峰之峦》




神钲书院由作家、地方文化学者安秋生先生创办,世通传媒承办。神钲,是武安的别称。神钲书院即武安书院也。神钲书院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挖掘、梳理、传播武安历史文化为己任,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以时尚为导向,愿为武安文化的发展和武安影响力的提升贡献绵薄之力。
神钲书院举办如下活动:
1、地方文化沙龙和论坛;
2、为社会提供地方文化方面的咨询;
3、开办大讲堂,面向社会举行国学和地方文化报告会;
4、受邀为学校、企业等举办地方文化讲座;
5、接受有关单位、机构、个人委托,编辑、撰写、出版村志、厂志、自传以及其它地方文化资料;
6、面向社会开展艺术培训。


神钲书院
传承地方文化,助建书香城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