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傍晚,临登机了,连续收到两条到账短信,一条是工资到账,肉眼可见地逐月降低,一条是出版社的稿费到账。
想想还挺有意思,借机聊聊读书、写作、以及一些无用之用。
“小镇做题家”这个词前些年还挺火的,对于其中大多数,这个做题大抵指的还是理科题。反正于我而言,语文一直是个跛腿的学科,150分的卷子,基本一直是在110附近徘徊,而理综、数学这些的目标,是要尽量不扣分。
在《故乡与他乡》一文里大概聊到过小时候从村里、乡里到县里的上学经历,小地方对于“读书”的理解一般等同于考试升学,要说阅读量,基本不超出教材和少量教辅的范围。大量阅读是到了大学之后的事情了,慢慢喜欢上了泡图书馆、看各种闲杂书籍。
要说阅读对人的影响,实在是个难以说清的事情,明明白白的用处或意义,怕是更谈不上。倒是有些习惯与体会,可以和大家分享。
1、快速地阅读一本书
我读书一般很快,不管多厚一本书,拿起之后,都先快速把前言、标题、目录、后记看完,大概知道这本书主要讲什么,这样不管读到哪,都能跟主线联系起来。有些朋友说不知道为啥读书就是很慢,估计主要是经常陷入一字一句里面,越是慢,越是容易读到后面忘了前面。
先大体读完,值得精读的内容和观点,再倒回去慢慢读就是了。
2、同时只读一本书
不贪多,在同一时间,就只打开那么一两本,读完再看其他的。如果主题阅读的话,可以一段时间就看这个主题相关的,带着问题对比着看,效率会更高。
3、不迷信经典
所谓经典,也只是在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经验总结和映射,放到现在还真未必适用。不要觉得一本评分很高的经典书籍,要是没读出个所以然,肯定是自己的认知和水平有问题。
读个书而已,干嘛这么虐自己。
4、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读书,通过读书影响自己的时间安排
不像学生阶段,有大把空闲时间,工作之后,平时的整块时间肯定大都留给单位、家里了。但时间总归还是有时间的,不管是睡前、周末、交通工具上,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各种安排灵活空出读书的时间。反过来,有了读书习惯后,不自觉会反向影响到生活作息。读到一本好书,会忍不住在早饭时、睡觉前、或是地铁上掏出来看一段。
也有人讲到一拿起书就想睡觉,那更好了,年纪大了,有个东西助你随时睡着,可太难得。
5、读纸质书
这当然只是个人的习惯,前几年还会看看kindle,现在完全只看纸质书了。一是纸质书的翻阅体验确实电子书没得比,写写划划都很方便;二来纸质书拆封那一下、读完写几句评价然后郑重摆到书架那一下,都是难以替代的满足感。猜想应该跟女生们拆快递、然后塞满衣柜的感觉差不多。同样,难免也有很多图一时之爽买来,在架子上长期吃灰的。
比照各处买书的相对价格,内地还是很便宜的。有限的读书享受,就还是留给最好的体验吧。
读着读着也就有了想写的冲动,记得最早大家在QQ空间模仿着写一些搞笑的球评,在校内网上发一些不合时宜的状态。去年开始写这个公号,无非也是业余找点乐子。
写东西的话,自己永远是最好的读者。写的过程中,首要的收获也在于自身总结和思考的这个过程。
写出来了,有人看总归是好的,不过好在不靠这个吃饭,没有KPI,也不需要取悦任何人。
当然要靠这个吃饭本身也是极难的,也是这次出书过程中才了解到,目前市场上一半以上的书都是作者自费出版,所以当时为了不落入这部分,沟通出版社和排期很耗了些时间。而且这个行当的流量可能都不是呈现“二八”分布,更接近于2%的畅销书和作者,拿掉了80%以上的关注和收入。
金融类书籍,定价还相对高一点,我这本当时按编辑建议,定了个88。10%的稿费比例,相当于一本拿8块8,但受众小,卖几千本已经算多的了。
首印2500本,出版社代扣税之后,就是这个到账。看了下某东某宝最近的销售,估计差不多也到头了。
还是说回读书的意义,上面讲读书没什么意义,承认说得有些言不由衷,抑或是至少对读书的意义还有所期待。
第一重:“小镇做题家”本身就是意义
千百年来,“读书改变命运”一直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正因如此,“朝为田舍郎,夕登天子堂”这样镜花水月般的故事,不论多不真实,仍旧不断被传唱。
而近三四十年,我们在一片废墟的基础上开启了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且因为在此之前的教育断层,更是极大程度放大了“知识的力量”。小地方出身的青年读完大学,就能成批量在大城市里安家、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在整个历史周期里,都绝非常态。(对比我在《千年科举(下)》里列示的古代科举数据)
这几年大家所感受到“痛感”应该也包含这重因素,尤其对于一路经历考学走出来的做题家们,不光是外在环境的变化让人苦恼,也包括一直所适应且习惯、并从心底里相信和认同的一些东西,好像突然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我自己当然也时常苦闷,面对着高位站岗的房贷、缩水的薪资、跌成一坨屎的基金、时刻悬在头顶的业绩压力、每天卷不完的工作、回复不完的消息...这时候或许更要去找寻读书的第二重意义。
“三十而立”,立的是什么
“三十而立”,可能是最流行的字面意思盖过本意的老话之一。(排第一的必须是“不孝有三、无后无大”,估计很少人会去了解本意是“不孝的表现有很多,但其中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大”——如果你非要讲后辈的本分就是有后,那...无话可说了)
如果只是说成家立业的话,按古人的进度,30多都当爷爷了。在平均寿命都不一定有30多的古代,还要这么讲,那必然是有些道理可能非得活到这个岁数才能感悟到。
兴许也是到了年纪,这两年时常脑子里冒出这句话,为此专门小小考证了一番。
少年时期的孔子一定是内心极度挣扎的,作为没落贵族父亲的遗腹子,“野合”(不是你们想的野合...应更接近于父母非婚结合或者至少母亲非正室)而生的他一直未被家族接纳,直到15岁母亲去世,通过“停丧寻衅”,方得认祖归宗(可能也是老孔家实在没后了)。
也因此孔子回忆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进了贵族圈子,才算是正儿八经开始学些知识和礼仪。
给母亲服完丧,十八九岁的孔子结婚了,后面的十多年,孔子一直在大贵族季氏家族里打工——收收粮食、登记入账,还管过饲养牲畜的事,主业干的都是家政后勤。季家应该也很抠,因为孔子又出去兼职了,给贵族家“相礼”,就是人家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时候,去客串客串司仪和主持。
干司仪估计干出了一些名气,开始当老师、招学生了。他自己都说:我收学生没什么身份限制,只要肯来交束脩(腊肉)的,我都会教。
直到34岁,孔子才作为高级贵族孟孙家的家庭教师,跟着第一次“出国”到了洛阳,算是见了世面。
站在旁观的角度,孔子的“三十而立”,有成家立业的一面(干了各种工作,养活一家子)、有立社会身份的一面(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与声望,开始被人尊重了)、更有立志的一面(从十有五志于学开始,学了十几年,算是学明白了很多东西,今后学习的志向与方向算是立起来了)。
不成想,他这远比一般古人经历更为丰富的30余岁,在人生阶段上,竟神奇地与2000多年后的现代人暗合了。
我们的“三十而立”,又该立什么,于何处立呢?
君子的“器”与“不器”
既然讲到孔子,索性一口气多聊点。
去年有个同事微信签名“君子不器”,还被大家在小群里调侃了一番。孔子把专业技能叫“器”,他说“君子不器”,意思是“有一定地位/身份的人不需要学很专业的技能,反而要全面发展”。但他又很双标,说领导对下属,就要“器之”(用好下属的专业技能)。子贡问老师的评价,孔子说:你也是“器”,“瑚琏也”(祭祀用的礼器)。
非要拿人家两千多年前的话去套现在的价值观念,那就纯粹是无赖和耍流氓了,也没意思。但“器”与“不器”还真是给到人生定位的一个很好注脚。一方面,人生活在社会里,分工的需要,任何人都得有自己“器”的一面;另外,人能不能在社会现实之外,追求点超脱的东西,有更多的社会情怀。月亮与六便士也。
“君子不器”——不只是停留在“器”的状态,方为“君子”。兴许这才是孔子的意思呢?
从终途,看来路
去年有一期十三邀,印象很深刻。许知远采访新加坡历史学者王庚武教授,九十好几的人,思维清晰、表达完整,而且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那种谦和、平等、对世界的关心,令人起敬。
另外今年在B站上看戴建业老师的视频比较多,老头永远是神采奕奕、满面春光,背着个双肩包,循着苏轼、柳宗元的足迹,尝美食,赏诗词。
反观好些曾经身居高位的人,哪怕是平安着陆,但一旦退下来,仿佛一下老了几十岁。
或许“向内”和“向外”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向外找寻支撑,你的价值感由外而来,必然离不开外界的评价。
一直以来,循着外界设定的步骤和标准,懵懵懂懂往前走。三十前,生活不断在变,可以一直攀台阶。三十后,变化越来越小了。能够大富大贵、感受人生大起大落的人终归凤毛麟角,在社会地位、事业上能够越爬越高的也只是少数,如果内心没法立点东西起来,如何在这无意义的人生里过出积极的生活都是个问题。
另外这两年反思自身的一点,是缺乏感知幸福的能力。快乐感和幸福感是不同的,也是个向外和向内的问题,快乐可以通过外在的满足与刺激得来,幸福的体验必然归于内心的感受。一直以来,尽管有感兴趣的事,有不断达成的小目标,不乏很多快乐的点,但始终还是少“平静的幸福”之感。
有时候跳出来想一想,我这种人,在吃穿方面,没什么品味去讲究;对于住大房子、开好车,好像也没什么追求(当然主要是也没感受过);这两年外部环境的变化,加上自身经历的一些事,所谓财富、层级上的积累与攀爬,也都提不起什么兴致了。
若是心头无所挂碍,泡一壶茶,摊开一本好书,已经算得上是理想中的生活了。
我想,读书的第二重意义,是让我们对宇宙万物以及背后的知识与逻辑有更多好奇,让我们遇事有更多思考和判断、在摇摆变化里不逐流,是再平淡生活里也能够抽离出来的别致体验,更是在纷繁世界中不断去找寻向内支撑的过程...
读书的第一重意义,或许阶段性在消解、在退却,但幸运的是,信息化让社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知识平权时代,且这个过程不可逆,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拥抱读书的第二重意义呢。
既然上文逼都装出去了,给稿费凑个整,让它流向更有意义的地方。
卖的这些本书,很多也是朋友圈里大家捧场支持而来,代小朋友们谢谢各位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