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讲个拐几道弯的故事。
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占领襄阳,并且大败刘备于南阳。刘备带着军队和百姓一路南逃,一开始想逃往江陵,可惜他跑的太慢,又带着百姓,加上曹操攻势太猛,后来一看形势不利,就从当阳拐了个弯,向东去江夏找刘琦了。
刘琦当时是江夏郡的太守,为何刘琦到了江夏,且为何一定会收留刘备,这又要从诸葛亮的一句话说起。
刘琦、刘琮都是刘表原配所生的兄弟,蔡夫人是他们的继母,刘表病重时候,蔡氏开始夺权。刘琮的妻子是蔡夫人的侄女,所以蔡夫人偏爱刘琮,想废长立幼,让刘琮继位。一般废长立幼,这长子除了死就只能傻了。刘琦感到性命不保,于是找诸葛亮求救。诸葛亮推脱再三(可能也不是故意,蔡夫人是诸葛亮老婆黄月英的小姨,得喊声小姨妈),说这是你们的家事,外人不便参与。后来刘琦使了一计,他把诸葛亮请到自家后花园的阁楼上吃饭,命人把梯子撤去,然后跪下。说这里没有第三个人,出你之口,入我之耳,不会有第三个人知道,不然我就不起来,你没梯子也走不了。
诸葛亮无奈,说了一句,“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意思就是,刘琦你快跑吧,有机会再回来,留在这,怕是性命不保。并且给刘琦出了个主意,说江夏挨着东吴,防守空虚,你爹刘表总担心东吴乘虚而入,如果你这时候向你爹请示去驻防江夏,他一定答应。果然,刘琦就去守江夏了。诸葛亮这一计,既保全了刘琦性命,也不至于得罪蔡夫人,没想到还给刘备留了一条后路,可谓一箭三雕。
而诸葛亮给刘琦的这句话,又是另外一个很长的故事。申生和重耳都是春秋时晋国的公子,当时晋国内乱,也是因为后妈要扶亲儿子上位,发生夺位之争。申生是世子,留在国内,后来死了。重耳出逃,活了姓名,后来回来晋国继承了君位,还成了春秋一霸,就是晋文公。
重耳这一逃,就是十九年,辗转数个国家,奔走几万里。有一年逃到卫国,卫国是个小国,不敢得罪晋国,没有收留重耳。重耳流落荒野,饿得两眼昏花,这时下面呈上一碗肉汤,美味至极,重耳一口喝光。后来才知,这碗汤是他的一个手下名叫介子推,是他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成了汤,救了重耳一命。这就是“割股啖君”的由来。
后来重耳回国复位,对跟随他一起流亡的臣子论功行赏,但不知怎的唯独忘了这个介子推。经人提醒,于是派人去找介子推,这时介子推已经归隐,躲在绵山不出山。也不知道哪个二货出了个馊主意,说他不出来,那就放火烧山,总能把他逼出来,然后介子推就、就、就这么被烧死了...重耳后悔不迭,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以后每年的这天不许有烟火,可人总得吃饭,不能有烟火,只能是冷饭冷菜了,于是有了“寒食节”。
(“割股啖君”可信度低,介子推不受封倒是很可能,是否烧山烧死也存疑,但总之寒食节因纪念介子推而起)
而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只关乎农事,并不是什么节日,因为在寒食节后,就相差一天,渐渐地,二者合二为一,寒食节的习俗,包括祭祖、上坟等,变成了清明节的习俗,寒食节反而被遗忘了。
可见,所有的事情,如果一定要去溯源,总能溯的上。但很多事情,即便能把一环套一环的因果套上,也没什么意义。到了最后,事情的本身现状,才是唯一的意义。
好几年没有回家清明祭祖,祖坟山上杂草丛生,道路几易,再不趁着父辈带一带,以后怕是祖宗的碑坟都找不见了(以后建议可以搞个定位系统,石碑上刻二维码)。
上午做过清明,下午无事,肯定要提着鱼竿出门。下着小雨,边撑一把小伞,没想到鱼口极好,鱼获颇丰。雨天阴沉的早,乃至傍晚时分,老妈喊吃晚饭,都不舍离去。
晚上炖了一锅杂鱼,两个钓鱼佬同学听闻,第二日天不亮就赶来了,一个还是驾着农用三轮车从小路拐过来。自从县城的房子拆掉,搬到乡下老家的新屋,还是有朋友第一次到访。以前连续好多年,朋友们都是大年三十吃过年夜饭在我家打麻将,没想到,现在麻将无人提起,都转而痴迷钓鱼了。
朋友来访,想起杜甫的《客至》,还是现代社会好,家中酒肉吃喝不尽,远隔千里的朋友还能不时相会。可能比起古人,忙碌生活里,意趣是少了一些,这样更需及时体味当下的乐趣了,两首诗文以为记。
引:清明时节,村畔池塘,垂钓至日暮时分,且无归意,乃至母亲唤食晚饭,作此词。
《清明雨中独钓》
暮雨潇潇,斜风微冷,钓起水波阵阵。
隔岸处,灶烟袅袅,吹破低云层层。
闲时兴至,不知几时。
且听阿母声声唤,半老小儿,乃有无穷趣。
《客至》
新屋次岁方已至,故友初访且来迟。
花径无客亦需扫,蓬门日日为君开。
不闻车笛声声近,只听笑语阵阵急。
一日钓尽当春趣,二两浊酒寄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