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文学家76岁宠幸年轻侍妾,侍妾:“您老了,我怀孕恐家人怀疑,您留个证据吧。”姚燧死后,侍妾果然生下一子

旅行   2025-02-05 21:02   山东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冬,朝廷仿汉征四皓的故事起用姚燧为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监修国史,主修《成宗实录》和《武宗实录》。

所谓汉征四皓的故事说的就是汉初商山四皓出山的故事。

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四位博士曾是秦始皇时期的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后来不愿为官隐居在商山,这就是著名的商山四皓。

刘邦建立汉朝后,听说商山四皓素有威望,曾数次征召入朝,但都被拒绝。

后来刘邦想不顾群臣阻拦要废太子刘盈而立刘如意为太子,吕后阻止了几次后实在没办法了就求助于张良。

张良建议吕后将商山四皓请出来辅佐太子刘盈,于是吕后就拿出十二分的诚意和谦卑将商山四皓请了出来辅佐刘盈。

在一次宴会上,刘邦看到了太子身后跟着的四个“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的老人,得知他们的身份后知道太子刘盈已经成长起来,不是自己能废掉的了,后来刘邦再不提废太子的事情。

元廷仿汉征四皓的故事是将姚燧放在了和商山四皓同样的高度,姚燧出身名门,师从大儒,擅长诗、文、词、曲,尤以文章著称,是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同时又为官三十余年,在过往的职位上以尽职尽责著称,所以1307年,已经70岁的姚燧被委以重任。

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之年,姚燧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当时的文人对他推崇备至,是文坛领袖般的人物。

也因此,姚氏馆内名人出入不断,拜他为师的也有很多,可谓门庭若市。四年后,《武宗实录》和《成宗实录》终于修成。

完成任务后,74岁的姚燧决定告老还乡,朝廷准了他的退休,于是功成身退的姚燧南归回到洛阳的家中,回到家乡的姚燧开始享受人生。

纵观历史,很多人从年龄上来看已经很老了,已经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但依旧精力充沛,所谓老当益壮当如是,须发皆白但无病无灾,身体倍儿棒。

商山四皓个个八十多岁还出山辅佐太子刘盈,张柬之80岁才成为宰相,第二年就发动了神龙政变,逼着武则天退位。

姚燧70岁被委以重任,用四年时间修成武宗、成宗《实录》,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明明已经年纪很大了,依旧精力充沛,依旧很能折腾。

姚燧74岁退休也并不是因为身体不行了,而仅仅是他觉得自己该退了,该回去过几年清静的生活了。

数十年为官,他想好好的享受生活,所以退休后的姚燧,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还和小妾们你侬我侬。

姚燧晚年宠幸了一个年轻的侍妾,1313年夏天的一天,76岁的姚燧在洗澡,年轻侍妾服侍在一旁,两人胡闹了一通后,姚燧准备离开,侍妾突然上前拜道:

“主公年老,贱妾倘有娠,家人必见疑,愿赐识验。”(出自《草木子》)

什么意思呢?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您老了,我怀孕恐家人怀疑,您留个证据吧。”

侍妾的想法还是很有道理的,虽然姚燧看起来身体还很好,但毕竟年龄摆在那里,万一哪天他突然走了,而她又怀孕了,找谁说理去。

到时候姚燧的家人不会认为年纪那么大的姚燧还有遗腹子,只会怀疑她偷人,所以她必须让他给她留下个标记之类的东西以便日后验证,以证明他确实宠幸了她,让她怀了孕。

姚燧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拿过侍妾的围肚,在上面写了一首诗:

“八十年来遇此春,此春过后更无春。

纵然不得扶持力,也作坟前拜妇人。”

还别说,侍妾的未雨绸缪最后真的起了作用,几个月后,姚燧去世,又过了几个月后,侍妾生下一子。

侍妾说孩子是姚燧的,但姚燧的家人根本不承认,认为是侍妾和别人私通才有的孩子。

这个时候,侍妾就拿出了自己的围肚,将姚燧的诗呈给众人看,围肚是很私人的衣物,很容易就能证明是侍妾的,而围肚上的诗也很容易让人辨认出是姚燧所作。

有了这个证据,姚燧的家人才不再怀疑,这个事情还成为一时笑谈,很多人都传诵姚燧写的这首诗。

其实这个故事经不起推敲,毕竟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还能让小妾怀孕是很让人震惊的一件事情,不是说不可能发生,但几率还是比较小的。

而且姚燧写这首诗的时候怎么就能确定小妾不会背叛他,不会真的背着他偷人?

后来小妾生了娃,姚燧的家人难道就因着姚燧留下的这首诗就能真的相信她?她有没有和别人私通,天知地知她知,这首诗并不能真的成为她清白的一个证据。

不过,如果姚燧真的在76岁的年纪还能让年轻的侍妾怀孕,也真的是相当厉害了。


尚宫女史
历史从来不只是历史,还曾是鲜活的现在,和被展望的未来。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