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最后司马睿并没有纳吴氏女,反而纳了一个寡妇,这个寡妇就是吴氏女的表姐郑阿春。
郑阿春出自荥阳郑氏,其父为安丰太守郑恺,郑阿春是家中长女,她下面还有三个妹妹。
郑阿春年少的时候,父母双亡,姐妹四个就成了孤儿,后来郑阿春长大嫁给了渤海人田氏,曾生下一子。
但不久,田氏就去世了,郑阿春就离开田家,投奔到濮阳的舅舅吴氏家中,于是就有了郑阿春和司马睿之间的缘分。
司马睿原本想娶的是郑阿春舅舅家的女儿,但后来有一次郑阿春和表妹一起游后园,有人看到了郑阿春,就对司马睿说:
“郑氏女虽嫠,贤于吴氏远矣。”(出自《晋书》)
在那人看来,郑阿春虽然是个寡妇,但却比吴氏的女儿贤惠多了,于是317年,司马睿就纳郑阿春为琅琊王夫人。
司马睿很宠爱郑阿春,同年,郑阿春就生下一子,名为司马焕。
或许是爱屋及乌,司马睿很喜欢司马焕。身为宠妾,又有儿子傍身,郑阿春应该是很幸福的吧?并不是,郑阿春还是常常面带忧色。
司马睿很关心郑阿春,就询问她怎么了,郑阿春说:
“妾有妹,中者已适长沙王褒,余二妹未有所适,恐姊为人妾,无复求者。”(出自《晋书》)
什么意思呢?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妾有三个妹妹,二妹已经嫁给了长沙人王褒,剩下两个妹妹还未嫁人,恐怕因为我这个姐姐做了妾,影响到妹妹们嫁给好人家。”
说是琅琊王夫人,实际上,郑阿春就只是司马睿的一个小妾,她做了妾,多多少少会影响到底下妹妹们的婚姻。
司马睿听明白了郑阿春的意思,立刻吩咐御史中丞刘隗说:
“郑氏二妹,卿可为求佳对,使不失旧。”(出自《晋书》)
司马睿的意思很简单,让刘隗给郑阿春的这两个妹妹寻找好的配偶。
刘隗的办事效率是很高的,很快就给郑阿春的两个妹妹寻到了好的配偶,其中刘隗的侄子刘佣娶了郑阿春的三妹,汉中人李氏娶了郑阿春的四妹,两人都嫁去了世家。
司马睿又让郑阿春二妹妹的丈夫王褒做了尚书郎,以此来取悦郑阿春。
郑阿春对司马睿这番操作很是满意,四姐妹算是都有了不错的归宿,尽管郑阿春是妾,但妾与妾是不一样的,她是司马睿的妾。
第二年,也就是318年,司马睿称帝,是为晋元帝,追封原配虞孟母为元敬皇后,并未再册立皇后,而郑阿春被册封为夫人。
尽管郑阿春只是夫人,但司马睿却让太子司马绍、东海王司马冲和武陵王司马晞等都母事之,足可见司马睿对郑阿春的宠爱。
然而这一年,郑阿春却失去了她的儿子司马焕,才两岁的司马焕得了重病,尽管司马睿为此撤减膳食,又封司马焕为琅琊王,但都没有挽留住司马焕。
司马焕死后,司马睿很是悲痛,竟下令用成人礼为这个只有两岁的儿子下葬,建起陵园,耗费了大量的物力人力财力。
两年后,郑阿春又生下一子,即司马昱,出继琅琊王系,成了司马睿父亲司马觐的嗣孙,也因此,当司马睿于322年去世后,郑阿春没有称太妃,而是改称为建平园夫人。
326年,郑阿春去世,其子司马昱服大丧,原本有关官吏认为司马昱已经出继,不能为郑阿春服大丧,但司马昱坚持,太后庾文君也没有强迫司马昱改变主意。
第二年,司马昱就被改封为会稽王,而郑阿春被追封为会稽太妃。
这本来是郑阿春最后的封号,然而44年后,也就是371年,司马昱被桓温拥立为皇帝,是为晋简文帝。
只不过司马昱这个皇帝也没有做多久,不到一年便去世了,没来得及追尊生母郑阿春,只能临终前让自己最小的儿子司马道子做了琅琊王,领会稽国,祭祀郑阿春这个太妃。
晋简文帝死后,太子司马曜继位,是为晋孝武帝,394年,司马曜下诏:
“会稽太妃文母之德,徽音有融,诞载圣明,光延于晋。先帝追尊圣善,朝议不一,道以疑屈。朕述遵先志,常惕于心。今仰奉遗旨,依《阳秋》二汉孝怀皇帝故事,上太妃尊号曰简文太后。”
被追赠为太后的郑阿春安葬于嘉平陵,并未与司马睿合葬,司马睿葬于建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