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曹操想到自己最小的儿子,又做了另一番安排。
曹操最小的儿子名叫曹干,也叫曹良,出生于建安二十年(215年),其母为陈姬。
一般来说,最小的儿子在家中最受宠,但曹干的情况又有不同,他是曹操的庶子,而且陈姬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后来曹操就让王昭仪养着曹干,倒也没让曹干失去母爱,结果过了两年,曹干五岁的时候,曹操也病重了。
三岁失其母,五岁又将失其父,倒也真真是可怜的孩子,所以曹操格外疼惜这个孩子,就在病重之际将曹干托付给了曹丕。
曹操特意将曹丕和曹干叫到跟前,指着曹干对曹丕说:
“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出自《魏略》)
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简单翻译一下就是:“这个孩子三岁没了母亲,五岁将失去父亲,以后就交给你了。”
看着最小的弟弟,曹丕也心生同情,答应一定会照顾好这个弟弟。
曹操去世之后,曹丕继位,成为新的魏王,又在十个月后逼着汉献帝禅位于他,然后曹丕登基为帝。
在此过程中,曹丕对曹干这个弟弟真的很好,一来,这是曹操病重之际的嘱托,二来,曹干也是真的可怜,年龄又那么小,曹丕可以毫无负担的对这个弟弟好。
这是曹丕别的兄弟所不能享受到的,所谓长兄如父,曹操去世后,曹丕对待曹干确实像一个父亲对待自己的亲子一般。
所以曹干经常称呼曹丕为“阿翁”,“阿翁”是什么意思,想必大家都知道,曹干的阿翁是曹操,而曹丕是曹干的兄长。
那么,曹干为什么称呼曹丕为“阿翁”呢?
很多人认为这是曹干足够聪明,这样的聪明让他得到了曹丕这个兄长的宠爱。
曹干或许真的有这种堪称精明的聪明,毕竟曹干是曹操的儿子。
曹操有25个儿子,虽说不是个个聪明绝顶,但其中确实有好几个在历史上都很有名,都是聪明的代表,比如曹昂、曹丕、曹植和曹冲等。
曹干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自然不可能蠢笨,更何况曹干虽然年龄很小,但早早就体会到了人世间中的生与死,三岁丧母,五岁丧父,生活过早教会了他成熟。
所以小小年纪的曹干就学会了保护自己,是兄长更喜欢他,还是阿翁更喜欢他,他心中有数,所以才会仗着年纪小称呼曹丕这个兄长为“阿翁”。
当然,也可能是曹干身边的人教曹干这样在曹丕面前卖乖。
不过,也还有另一种可能,即曹干是真的以为曹丕就是他的父亲。
其实一个五岁的孩子真的记忆力未必那么好,也未必就那么聪明,分得清自己的父亲是谁。
倒不是说他不认识自己的父亲,而是当曹操去世后,曹丕经常出现在他的面前,充当了父亲的角色,他可能就会忘记自己真正的父亲是谁。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是他五岁之前很少见到自己的亲生父亲,这并非没有可能。
曹操有25个儿子,这么多儿子,他的父爱确实不能平分,总有偏爱,而曹干也可能是那个偏爱,但即便是偏爱,曹操又能有多少时间陪伴这个最小的儿子呢?
曹操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打仗,即便不外出打仗,也有忙不完的公务,曹干能见到曹操的机会想必不会多。
所以曹干小时候对曹操的记忆可能没有那么多,那么,当曹操去世,曹丕经常出现照顾他的时候,时间长了,他可能真的以为曹丕就是他的父亲。
毕竟曹丕比曹干大了28岁,这样的年龄差可不就是父子吗?
不管怎么说,当曹干开口称呼曹丕为“阿翁”的时候,曹丕确实惊了一下,随即心里也很高兴,这至少说明他对曹干这个弟弟的照顾,曹干是真真切切体会到了。
当然,曹丕也不可能应下这个称呼,于是认认真真对曹干说:“我是你的兄长。”
不过,曹丕虽然纠正了曹干对他的称呼,但后来曹干还经常叫他“阿翁”,曹丕每次都纠正一下,然后对曹干更好。
就这么好了六年,等到曹干11岁的时候,曹丕去世了。
或许是出于对这个弟弟的疼惜,或许是出于父亲对他的叮嘱,也或许是因为曹干的养母王昭仪在夺嫡之争中帮了曹丕。
总之,曹丕在去世前又将曹干托付给了儿子曹叡,还特意留下了遗诏。
曹叡出生于204年,比曹干这个小叔叔还大11岁,于是曹叡接过了照顾曹干的担子。
曹叡对这个小叔叔也是很好,经常给他赏赐,改封其为赵王,但234年,19岁的曹干私通宾客,为有司所奏,曹叡不得不赐下干玺书诫诲。
这可能是曹干有生之年做的唯一值得一提的事情,后来曹干的食邑几次增加,并前五千户。
景元二年(261年)八月,46岁的曹干去世。
至于他是否娶妻,又是否有子,史书并未记载。甚至他自己本身,似乎也没有任何的建树。
可能就是作为曹丕的弟弟、曹叡的小叔叔、曹芳和曹髦的小叔公、曹奂的小叔叔,曹干只需要好好活着就行,其余的都是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