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潞城森林小院
此次劳动教育之行的第一站——通州区潞城森林小院,毗邻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其隶属的潞城集体林场作为北京市第一批成立的新兴集体林场,建设有4000亩农田和2.5万平原生态林,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生产纯天然有机作物,同时也为大中小学社会大课堂生态科普、劳动教育、素质拓展等教学提供活动场域。
首先,林场工作人员带领大家体验了手工石磨豆浆。在指导下,同学们将黄豆和水以1:10的配比倒入磨眼,逆时针推动石磨,乳白色的豆浆即流入了下部的磨盘之中。如此重复,直至研磨出的豆浆质地细腻,即可煮沸饮用。同学们大多是第一次磨豆浆,对这个过程颇感新鲜,三两一组轮流体验着推磨、倒豆子、加水的流程。研磨好的豆浆倒入了几个大桶之中,由工作人员统一进行熬煮。
等待豆浆出炉的间隙,我们来到了农田之中,体验挖红薯。工作人员介绍到,10月下旬至11月初正是红薯成熟的时节,此时薯块更加饱满,同时天气转凉,红薯糖分积累也较好。考虑到同学们缺乏劳作经验,容易将红薯拔坏挖断,工作人员提前将红薯翻出,而我们要做的是将品相较优的红薯分拣出来,而被地蚕蛀咬严重或畸形过小的红薯则还田即可,为土壤补充养分。大家有的用铁锹,有的徒手,很快就垒起了满满几框红薯。大家协力将分好的红薯抬上三轮车,仿佛也置身于农忙的景象之中,体会着劳动收获的快乐。
至此,热腾腾的豆浆也已出炉。北方的深秋已是寒风凛冽,来上一碗热气氤氲的豆浆,暖心暖胃。豆浆原材料是林场有机种植的黄豆,并且大家尽心尽力参与了制作过程,这碗豆浆喝起来格外浓厚香醇。
随后,我们来到大棚之内体验拔萝卜。相较于红薯,萝卜根系较浅,拔起来也十分省力。很快,棚内的几十垄萝卜就一“拔”而空了。同学们纷纷挑选着最喜欢的一棵带走,有的圆润可爱,有的纤细瘦长,更有形似脚丫、虎爪形状的萝卜。
“苗壮半收成”,育苗同样是农作物种植中的重要环节,在温室大棚中,工作人员向我们展示了集中培育的罗马生菜和甜菜苗,如此更容易进行病虫防治,营养配方合理的基质也易于培育出根系发达,茁壮的菜苗。同学们拿到一个塑料小盆,将培育好的幼苗移栽到盆中,填充配比好的土壤基质,即可带走进行培育。
在割麦子环节,老师演示了正确方式,挥砍镰刀的力度要把握在割下秸秆而又不会误伤自己。留茬的高度也不易离地过高,15-20厘米的茬高能够有效遮挡阳光,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有助于保持土壤湿度。适中的茬高还能为下一季作物提供一定的养分,促进其生长。但在实际体验中仍然有许多问题,收割过后的麦田茬高参差不齐,割下的麦子也四散不成捆,看似简单的收割在体验过后也感受到艰辛不易,同学们纷感要更加珍惜劳动成果,珍惜粮食。
02
国药集团 中国生物
第二站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19年,是我国最早从事传染病细菌学研究和生物制品生产的机构,新中国成立后直属卫生部领导,现为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重要成员企业。企业秉承“爱与责任”的价值理念,在国家重大传染病和流行病应急防控以及重大抢险救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专业支撑和生物制品国家队、主力军作用。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首先参观了园区内的雕塑,包括《汤非凡》《摇》《十天一亿人》等优秀作品。其中《生物牛》雕塑令人印象深刻,它体现了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 “三牛” 精神,不仅鼓舞着每一代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也激励着同学们奋发向上。
随后,我们进入室内展厅,跟随讲解员的步伐,穿越了中国生物的百年历史长廊。从“前言”到“百年历程”,再到“百年成就”与“今日中生”,每一个栏目都记录着中国生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爱与责任”的价值理念也在同学们心中扎根。
离开科技气息浓厚的企业园区,我们来到了其对面充满人文关怀的三间房南里社区。三南里社区立足自身实际,以 “三色南里、七彩生活、百味幸福” 为主旨,打造 “三色南里” 党建品牌,让同学们深刻领悟了“党建引领红”“治理创新蓝”“活力共建橙”的治理智慧。
结束劳动教育学习之旅时,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更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真谛。从潞城森林小院磨豆浆、挖红薯、拔萝卜、育幼苗、割麦子的亲身体验,到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科技探索与社区治理智慧的实地学习,每一步都凝聚着劳动的汗水与智慧的光芒,每一步都让同学们受益良多。
农耕课堂 劳动之美 | 2022级土管系本科生开展劳动教育纪实
编辑:曾桢
人 大 公 管
中国公共管理教育与研究引领者
欢迎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众号
http://spap.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