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速递|城市管理专业2024年度新生研讨课顺利结课

文摘   2024-10-31 23:00   北京  

2024年度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管理专业新生研讨课由郐艳丽教授领衔,邀请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叶裕民教授、张磊教授、郑国教授、张大鹏副教授、周麟副教授联袂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同时针对不同主题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考察雄安新区(国家级新区,10月9日)、亦庄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23日)以及丰台区南苑街道办事处(城中村更新,11月13日)。为了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建立学术网络,学会认知城市,本课程还采取“博硕带本科”的合作科研模式(硕博同学为组长,一年级学生平均分组),提升学生面对真实世界研究真问题的能力。


2024年10月28日中午,结合前期雄安新区实地调研,40名本硕博学生(其中一年级学生23名)随机分成5个小组,自拟主题围绕“雄安城市认知”进行深入研究,由一年级同学全员分享汇报,郐艳丽教授、叶裕民教授、张大鹏副教授和周麟副教授进行点评。郐艳丽老师首先介绍了汇报分组情况、汇报题目、点评专家,随后宣布本次汇报正式开始,各小组一年级同学依次开始上台展示。


分组名单一览表



第一小组

雄安新区数字城市建设研究


该组同学分享了数字城市建设及其研究背景,介绍了雄安数字城市的建设优势、建设地位以及“地上雄安、地下雄安、云上雄安”的基本情况。从数字孪生城市、城市全域5G覆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智慧政务与“无纸化”办公、数字身份与数字货币五个案例阐述雄安数字城市建设的细节,认为雄安数字城市建设存在缺乏数据共享与整合、城市的核心综合管理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安全与隐私保护存在隐患、智慧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第二小组

雄安新区包容性城市建设研究


该组同学从人口老龄化、设计理念的演变以及公众参与意识增强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包容性理念的研究背景,并结合文献资料,梳理了相关法律法规和设计原则的发展脉络,进而分析了雄安城市定位中包容性理念的体现及其深远意义。案例研究部分着重分析了城市广播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城市道路网络和慢行空间设计中包容性的实践,并针对失地农民在人行道晒谷、公交站座椅使用和人行道设计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对雄安城市在包容性建设方面的先进性表示肯定。



第三小组

智慧城市背景下雄安新区交通规划模式探究


该组同学聚焦于智慧城市背景下的雄安新区交通规划,对现有智慧城市框架下的交通规划技术进行梳理,展示了雄安新区在全局动态交通管控系统方面的建设成果,并通过智能交通体系框架实现了多种智能化场景的创新。认为雄安新区智能交通建设的成功为全国提供了示范样板,并且对未来城市交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尽管雄安新区通过搭建数字道路平台、推广智慧出行系统等方式有效提高了交通效率,但智能交通的推广仍面临技术成熟度不足、资金支持有限和居民接受度不高等挑战。



 

第四组

雄安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该组同学深入探讨了雄安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政策设计、实施细节以及推进情况。指出这一项目不仅能够缓解城市雨水带来的各种问题,降低传统排水系统建设和运行带来的碳排放,还能通过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绿色系统为城市提供重要的碳汇,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气候变化,同时美化和改善生活环境。研究强调在未来的建设中,加入更多的人本思想,持续推进雄安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最终成为一座宜居城市,为居民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第五组

白洋淀生态修复的研究


该组同学阐述了白洋淀在雄安新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曾经面临的生态问题和治理成效,具象呈现了白洋淀生态修复的前后差异,强调绿色发展的时代主体背景下白洋淀成为涵养雄安绿色发展的“生态之湖”,展示了以绿为基铸就未来之城的新图景。研究着重分析了白洋淀生态治理过程,包括内源治理、外源截污和生态修复的具体手段,国家和地方提供的全方位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及生态检测技术手段创新和协同治理模式创新。

 


 

各组同学们汇报结束后,四位老师分别对各组同学的汇报进行点评。张大鹏老师首先对汇报格式的规范性和调研前充分准备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指出同学们在调研前对调研对象的知识性储备和调研目的的明确性方面存在不足。在汇报内容方面,张老师肯定了各组在资料收集整理方面的工作,但指出同学们应当注意辨别观点和事实,在充分认识的前提下对各种资料进行有效使用。



叶裕民老师首先肯定了各组同学汇报的完整性和本硕博传帮带学习模式的有效性,提出在选题方面各组同学的选题较为宏大,带来研究深度不足和“见物不见人”的问题。指出相较于传统规划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公管学子应当更加关心人在城市中的生活,从体制机制层面深入分析人在居住、就业、教育等方面的切实需求,面对真世界、研究真问题,真正为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而努力。

 


周麟老师将各组的汇报总结为智慧、包容、交通便捷和生态四个方面。在智慧方面,认为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存在“小院高墙”的问题,不同平台之间没有做到有效衔接,存在信息壁垒的问题。在包容性方面,指出应加强对于女性的关注,如雄安新区目前存在的家庭两地分居和教育医疗不便的问题。在交通便捷方面,提出思考“严格按照理想城市范式规划的城市真的好吗?”指出同学们应当将理想与现实结合,真正从使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生态方面,指出对“人”这一要素思考的欠缺,生态不仅是为城市服务,更应当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郐艳丽老师作为课程领衔老师最后进行了总结,她首先表达了自己对整体授课安排的思考,认为大学教育不应当是填鸭式的课堂授课模式,应当增加更多地实践参观考察,从大一开始就要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合作研究与认真思考的习惯,希望通过这次本硕博贯通的作业考核模式,让学生从一年级就要开始学习如何做科学研究。针对各组的汇报,郐老师指出同学们应当透过表面的现象和问题,思考背后的过程和逻辑。最后,郐老师对同学们在整个课程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和认真求实的态度提出了表扬,勉励大家以此为起点在大学生活中继续努力,坚持“实事求是”的校训,取得更好的成绩。



调研动态|我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师生深入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参观调研

2024-10-25

调研动态|我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师生赴雄安新区参观调研

2024-10-11

实践教学 | 城市管理专业自贡实习圆满结束

2024-09-09


供稿:城市规划与管理系

编辑:曾桢


人  大  公  管

中国公共管理教育与研究引领者


欢迎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众号


进入官网了解更多

http://spap.ruc.edu.cn/


欢迎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培训中心
公众号
 单位高端培训:010-82500112
 个人课程研修:010-62516241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对外宣传和发布学院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