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也看得懂的环志介绍

科学   2023-12-22 20:13   中国  
由于今年开始在深圳做环志工作,因此经常接触到不同的人问关于环志的事情,所以今天在上了一天的班已经不再想动的情况下,回到家果断打开电脑开始写这一篇,希望能够对普通公众、观鸟爱好者理解环志提供一点帮助。写这一篇的另一个原因是网上出现不少环志的介绍,但是要么是国外的文章直接翻译,要么比较笼统,对于初级的爱好者和公众可能还不到那个程度去理解,所以我把题目写为鸟儿也看得懂,希望大家看完有收获。


什么是环志

这是很多人可能不会下意识去想的问题,但是其实非常重要,它的定义关系到后面你对它的描述和理解。


环志是一项技术手段。类的环志与迁徙》一书上是这样定义的:鸟类环志是一项国际上研究鸟类迁徙和种群监测的通用手段,主要指将特定的金属环佩戴在鸟类的跗(fū)蹠(zhí)上,通过观察或回收,了解鸟类的迁徙情况,为鸟类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这里的金属环就是环志的标记物,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和科技水平的发展,环志标记物已经不局限于金属环,旗标、彩环、翅标、颈环都属于环志标记物。这几年非常火热的追踪器也属于环志标记物的范畴内。翅标和颈环更多的是为了适应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性而设计的,比如天鹅常年漂浮在水面上,很难观察到脚,上颈环就比上金属环的效果要好,更容易观察。金属环上具有唯一的编号和环志国家的简称,具有国家主权意义,在不同的环志站重新捕捉到戴金属环的个体都可以通过金属环上的编号联系对应国家工作人员了解该个体的信息。


在日常的接触中,很多人会把标记物和环志混淆在一起,但是我个人的强迫症是比较倾向于一定要准确描述,讲金属环就是金属环,说旗标就是旗标,而不是笼统的称之为环志,这其实是不好。作为一项科学工作,准确的描述应该是一种自我要求,能够帮助我们减少误会,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


旗标和彩环

这里我主要介绍基于东亚迁飞区协定的彩色旗标和基于不同目的的彩环。


我国有4个迁飞区,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也是目前开展研究最多的迁飞区。在研究东亚迁飞区的鸻鹬类的时候,注意,是鸻鹬类,科学家们为了通过环志了解它们的迁徙,形成了一个伙伴之间的约定——即不同地区开展环志时在金属环的前提下另外使用不同颜色的旗标组合进行标记,以方便在野外观察时可以进行回报,更加高效率的提高信息利用程度。如果你在野外发现了旗标也可以通过颜色组合查阅相关资料从而知道它被环志的地点。比如在广东的三个水鸟环志地点,深圳湾(香港)、深圳湾(深圳),雷州,都是使用上白下黄的旗标,但是在位置上略有区分,香港是右环右旗,雷州是右环左旗,而深圳则是左环右旗。左右判断以鸟头朝前的方向作为判断。今年9月份EAAFP(东亚迁飞区伙伴)的彩色旗标小组也召开了一次会议重新修订了彩色旗标的名录,应该在年底会出来。


彩环应用非常多,很多都是基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进行佩戴,为的就是以此来进行个体标记开展基于个体识别下的行为研究,这种通常由研究者自己制定标记规则,更多的是留鸟研究。雀形目的彩环使用基本没有特别多的规范,我所知道的是黄胸鹀有做规范的彩环标记。我在公园也是通过彩环对大山雀和鹊鸲进行标记,将颜色和左右进行排列组合就可以组合出不同的配对,以此区分不同个体。


珍稀物种的环志一般都有一套独立的体系,如黑脸琵鹭和勺嘴鹬均如此。黑脸琵鹭一般为一边佩戴有字母和数字的彩环,一边佩戴2-3种不同颜色搭配的彩环。基于此可以识别到个体,黑脸琵鹭还有一个网站可以查阅不同个体在不同区域的回报情况和个体被环志的地点等基础信息。研究者基于自己的工作给研究的物种佩戴彩环,如果是迁徙鸟类也要基于大的框架规则下或者不与规则发生矛盾,例如约定中鸻鹬戴的是旗标,但是如果我开展我的研究项目是鸻鹬,我可以避开旗标只佩戴彩环,这样就不会与旗标发生矛盾。


环志工作的意义

如上文所述,环志就是给鸟戴个环,确实如此,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一只鸟抓在手上能够获取的信息非常多,最基本的操作是要测量鸟类的喙长,翅长,跗(fū)蹠(zhí)长等收集鸟类基本的形态学数据,服务于后续更深入的研究。通过羽衣的新旧程度,判断鸟类的年龄和换羽情况,能够了解鸟类的生命周期。


即便你无法判断年龄和换羽,在不同季节遵循一定的方法进行环志也能够获取不同于鸟类调查的种群动态数据。比如,我们秋季的环志中,通过鸟类环志的数量和种类,我们就能够了解到小蝗莺应该是在9月底10月初迁徙到达深圳,10月份这个月的数据表面中旬是深圳鸟类迁徙的高峰期。环志和传统的调查相比较,人对环境的入侵影响会降低很多,也会有更多平时不容易观察的鸟被发现,在地方物种资源调查上也是一种查漏补缺。


以上讲的是基于单个环志站开展工作的意义,当环志站形成一个网络后,不同的环志站之间通过交流互换信息能够把环志的效应更加放大,让数据的有效性增加。迁徙鸟类在不同的地方停留,如果这些地方都有环志站,迁徙路线也可以通过环志站的连接被大致的描绘出来。今天,追踪器被广泛应用,但是追踪器所造成的影响却常常是研究者所忽略的,在今年的鸟类学大会上,Richard也提到要重视追踪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基于环志网络的效应是追踪器所不能体现的,因为大部分的鸟类特别是雀形目鸟类因为体重太小而无法佩戴追踪器。在整个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内,有至少254种迁徙林鸟,其中170种为长距离迁徙,占整体的67%。相比较于水鸟而言,对它们的研究工作还太少太少。


芙蓉路9号
分享包括但不限于芙蓉路9号的一些自然观察和思考,放眼芙蓉路,立足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