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水獭的重现
新洲河和深圳河的出海口
一年多后,2020年10月,我们部门放置在生态公园保育区域的红外相机拍到了水獭的红外影像。在一个无比寻常的黑夜里,水獭悄悄的游过深圳河,在生态公园的一处水泥墩下留下了它的标记物,而上一次深圳关于水獭的可靠记录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年以前。
水獭的重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作为一种在欧亚大陆广泛分布的水獭,欧亚水獭曾经活跃在大半个中国的淡水流域中,从大陆沿海的滨海湿地到青藏高原的河流湖泊都有它们的身影。位于珠江口东岸,拥有纵横交错水网的深圳,同样是水獭的重要栖息地。在过去,由于城市的发展和猎捕的影响,水獭的种群数量遭遇了急剧的下降,深港两地的水獭仅在香港一侧的米埔湿地至落马洲段有过记录,且数量稀少。水獭从香港扩散到深圳曾经是一个美丽的愿望,但没有想到这个美丽的愿望已经实现并且可能带来更大的愿望实现。
02
城市中的水獭
城市能够与水獭和谐相处吗?新加坡和青海玉树或许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
在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曾经有少量江獭生活。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由于环境污染导致水体质量降低和鱼类资源减少,新加坡的江獭基本消失。为了治理污染的河流,新加坡政府推行了“河川净化运动”。随着新加坡对河流的治理,江獭重新回到了新加坡。今天,新加坡的市民在日常散步中能够看到成群结队的江獭在人群面前嬉戏玩耍。
新加坡的江獭,图来自网络
位于我国西北的玉树市也是城市和水獭和谐相处的一个例子。早些年,由于当地藏族同胞对水獭毛皮的需求导致水獭种群数量下降。得益于当地政府对水獭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有识之士的呼吁,人们对毛皮的需求降低。高质量的栖息地和友善的环境使得水獭种群得到了恢复。在人来人往的市中心广场,水獭可以自如的从水中游到岸边,或捕食或嬉戏。为了让水獭有足够的隐蔽空间,当地政府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还给水獭设置了可供水獭停歇休憩的人工巢箱。
玉树的水獭,图片来源黄裕伟
这两个故事都告诉我们,水獭对栖息环境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就可以在繁华的城市河道中生存。
03
深圳准备好了吗
一个动物对生境的需求通常由三方面组成,分别是水,食物和安全的隐蔽场所。水獭需要优质的水资源生存以及足够的鱼类作为食物,在这两方面,深圳市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015年底,深圳全面启动治水提质攻坚战,将深圳河湾流域这一开发建设最早、发展最快、人口和建筑最为密集的窗口区域作为治理“示范区”。到2019年,深圳河和新洲河等大部分河流的水质已经达到了地表水V类标准。2020年1-5月,深圳河水质已提升至IV类标准。自1982年以来,深圳河水质长期为劣V类,基本丧失了水体的生态功能,通过连续几年的大力整治,河流水质基本恢复到了深圳建城时的水平。
深圳河两岸,图片来自深圳水务
水质变好的同时鱼类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从2014年5月1日开始,为了有效保护深圳湾海域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深圳政府开始在深圳湾设立五年禁渔期,禁止一切养殖、捕捞行为。2019年禁渔期到期后,又将禁渔期往后延长五年。长期的禁渔保证了深圳湾具有足够的鱼类资源提供水獭作为食物。
渔政执法船,图片来自网络
但仅有这些依然不够。水獭是一种依赖淡水资源并且具有广泛活动能力和领域性的物种。一只水獭需要长达十公里的河流来作为他的活动场域,在深圳湾咸水环境捕食的水獭需要回到淡水中洗去身上的盐分,但是从深圳湾水域到市内河流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隔阂,河流与河流之间也存在水坝,闸口等。水獭从深圳河往内陆河流扩散是有一定阻碍的。
除此以外,公众对水獭的态度也是一个考验。依托深圳丰富的自然环境和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大部分深圳市民具有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但是投喂和放生在深圳也是屡禁不止。水獭如果出现在市区河流,公众是否会投喂或者驱赶是非常考验城市管理者的。
即便如此,我依然愿意相信水獭在深圳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作为社会主义先进示范区的深圳,水獭的出现是深圳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契机。水獭作为淡水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是衡量水质改善的最重要标志,也是评估深圳湾生态环境改善的物种指标。深圳应该把水獭作为一个具有标志性的保育物种来对待,这也符合深圳在“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要求。全面开展水獭调查和研究工作,建立河流之间的生态廊道,开展水獭宣传和科普工作是重中之重。在珠江口的另一边,珠海也活跃着一群小规模的水獭种群,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水獭种群是粤港澳大湾区水獭种群恢复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