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以过去三年公园灯柱内繁殖的大山雀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文章在《动物学杂志》上刊出,文章对灯柱内繁殖的大山雀繁殖情况进行了描述,帮助我们了解大山雀的城市化适应,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思路。
大山雀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鸟类,国内外都对大山雀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从鸣声,繁殖,配对,行为等等方方面面。如果说大山雀是世界上被研究得最多的鸟类,也许并不过分。分布广泛的鸟类常常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拥有随机应变的策略和随遇而安的智慧。调节鸣唱,减少体羽的数量,调节产卵日期甚至不惜改变筑巢材料,都是鸟类为了适应城市化而做出的改变,而在生态公园里,大山雀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选择——在公园的路灯里繁殖。2020年的春天,我在生态公园进行日常观察的时候,发现了大山雀往灯柱通风口飞的行为。多次观察后,我确认大山雀在灯柱里面筑巢了。作为一种洞巢鸟,大山雀不像其他鸟类那样在树枝上搭窝,而是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天然树洞或者石洞,而当环境中巢洞缺乏的时候,人工设施就成为它们的另一个选择。发现了大山雀的繁殖后,我和实习生花了三天的时间把公园的灯柱都调查了一遍。春夏之交,两个人一张凳子,一个手机加自拍杆挨个灯柱检查。为了更系统地了解大山雀的繁殖情况,我们招募了一群志愿者帮助我们开展调查工作,直到今天,我们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了四年。而参与的志愿者基本上是女性,对于我来说她们不仅是半边天,还是另外一半边天,加起来就是一片天。公民科学中的女性力量
经过三年的调查之后,我们初步掌握了大山雀的繁殖生态学情况,做了一些基础的分析。
窝卵数是指鸟类在一次繁殖过程中产下的蛋的数量,其数量的多少受到繁殖投入和食物资源的限制。如果把人类作为类比,其实很好理解。在城市区域的父母常常面临大的工作压力和生育成本,因此大家都选择丁克或者一孩,而在乡村的父母承受的压力稍微少一些,生育成本也低,往往愿意多生。不同国家的经济情况和社会福利不同,生孩子的策略也会有不一样。在生态公园灯柱里的大山雀平均每窝窝卵数为5枚左右,和海南吊罗山保护区的大山雀窝卵数相比较非常接近。但如果把公园的大山雀窝卵数和河南河北甚至东北的大山雀窝卵数相比较,则可以发现越往北窝卵数越多。对于大山雀来说,南方的亚热带条件舒适,食物丰盛的时间较长,大山雀可以选择多胎少卵;而到了东北,春夏的季节非常短暂,食物周期短,大山雀只能抓住窗口期尽可能一次多生。不同的环境资源情况导致了大山雀选择了不同的繁殖策略。灯柱内的大山雀巢
除了窝卵数,筑巢材料也需要因地制宜。北方森林中的大山雀常常利用动物的毛发作为保暖材料,对于大山雀来说,这是环境中最直接可获得的。到了南方的城市里,盛产毛发的兽类消失了,但是聪明的大山雀找到了另一种东西替代——木棉的棉絮。在生态公园,每年春天都是棉花盛开,棉絮满天飞的时候,人们大概怎么也想不到,这些看起来漫天飞舞的棉絮会成为大山雀的棉被。保暖问题解决了,还有干净又卫生的需求。苔藓是巢材中的另一个角色,能够帮助大山雀起到杀菌防腐的作用。很多鸟类都有将苔藓作为巢材的习性,如杂色山雀、北红尾鸲、黄眉姬鹟等等。在我们公园内有两种比较常见的苔藓,一种是扭口藓属,一种则是小羽藓属。和扭口藓相比,小羽藓更长更适合叼起,大山雀也更倾向于在筑巢中使用小羽藓。
正在筑巢的大山雀
在公园的190根灯柱中,是否所有的路灯都有大山雀筑巢呢?答案是否定的。作为一种有领域性的鸟类,雄性大山雀在繁殖期间常常占据一个区域作为自己的“地盘”,领域内的灯柱自然成了它繁殖的候选巢洞。不同的大山雀在不同的灯柱筑巢,各自保持着礼貌又克制的距离,我们通过调查把这些位置记录下来,形成了大山雀的巢址地图。
大山雀的巢址地图
完成了巢址选择后大山雀面临的一个巨大困难就是把巢搭起来。灯柱是一个立体的中空结构,不同于以往的天然洞巢有一个底部托住巢材,大山雀在筑巢过程中需要做的就是把巢材先塞到灯柱内的电线间把巢底搭起来。如此困难重重的筑巢工作直接体现在了大山雀的巢材重量上。在我们收集的12个巢材里,平均重量为215g,最重的巢甚至重达500g。而一只大山雀的重量只有20g,相当于要搬动自己身体重量的10倍才能完成一个巢的搭建。而不断在灯柱里堆积的巢材带来的另一个隐形问题则是电路安全。鸟儿们荷尔蒙高涨的4月份也是深圳阴雨绵绵的日子,累积的雨水和巢材鬼混在一起使得电路湿度增加,大大提高了用电的安全风险。远在森林里的大山雀不需要背负如此沉重的“房债”和“风险”。在吉林左家自然保护区,大山雀的巢材平均重量为33g左右,而在辽宁仙人洞国家级保护区,大山雀的巢材平均重量仅仅24g。大城市的人不容易,大城市的鸟也不容易。繁殖过程中最令人担忧的就是天敌的出现和人类的干扰。万幸的是,因为灯柱独立的结构,蛇鼠等大山雀常见的巢捕食者只能望灯兴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路灯作为公共设施,和人的距离就大大拉近了,人的存在也是一把双刃剑。北红尾鸲等鸟类会通过选择在人居环境周围繁殖从而降低巢捕食和巢寄生的风险,而对于蛎鹬来说人的存在常常使得亲鸟对子代的繁殖投入降低,最终导致繁殖失败。我们的工作跨度三年,刚好经历了三年疫情。在疫情最严重的那一年里,大山雀的繁殖成功率均比另外两年高。疫情把人们困在家里,却给大山雀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在一百年前,英国发现了大山雀啄开牛奶铝箔瓶盖喝牛奶,一百年后的今年,大山雀又住进了灯柱里。相隔百年的两个故事都和城市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城市化如同一个巨大的筛选器,足够适应的物种经过城市化的筛选而适应存活下来,而那些被淘汰被边缘化的物种则逐渐在城市中消失。如何才能够让这些适应城市化的物种有更多的生存空间,又如何能够减缓这些不适应物种有足够的时间适应不至于快速消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我理解的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是对这些我们身边显而易见的却常常被忽略的物种的关注,减缓城市化所带来的冲击。或许没有宏大的叙事和波澜壮阔的背景,但却需要我们去从细微之处做起。今天的故事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绝对不是结束。期望未来能够从更多的方面挖掘大山雀在灯柱里的故事。
可点击原文链接获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