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积极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2023年1月,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倡导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出发,校家社各当一面、互联共融,三位一体,合作发力,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主导,提升育人水平
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坚持“五育”并举,课程育人,让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地回归校园,让教师应做到应教尽教,让学生学足学好。在人才培养问题上,现代学校制度有着系统性、规范性和专业性等优势。以学校为引领,融合教育、文化、体育等多方面的资源和力量,精准聚焦,优化服务,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和途径,由学生带动家庭和社区,可以更好的拉动公民素养提升。学校在了解学生日常表现、对学生进行常规指导等方面相对专业。因此,可以更科学、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使其更符合学生发展规律,更好的配合学校发挥自己的作用。学校还有加强与社区和社会有关方面的沟通,积极争取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及时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做到协同育人。
家长履职,参与孩子成长
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庭教育由“家事”上升为“国事”。相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实现了100%的情境化:父母长辈的言谈举止,是孩子最直接的学习资源。家庭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与人生。因此,家庭要充分发挥“第一学校”的重要作用,切实履行家庭教育责任。面对当今社会父母矛盾、亲子矛盾、上网成瘾、家庭特殊变故等原因引发的各种教育问题,家长应积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注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家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同时,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家长要注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作用,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社会支持,提供资源配套
社会要发挥学生成长实践大课堂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类社会组织如公益机构、志愿组织等可以与学校和家庭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机会,丰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经验。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开展实践教育、职业导向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促进学校与职业市场的对接,还可以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为学校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媒体可以加强对协同育人机制的宣传与报道,提高社会对育人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度。社区作为学校和家庭的纽带,可以提供学习、娱乐和社交场所,为学生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总之,学校是学科知识教育的重要发生地,家庭是生活的第一学校,社会是最大的实践性学校。只有结合学生成长需求,不断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社会资源,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才能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感谢成弘老师妙笔生花,在关键时候,总能助我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