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inHislove
分享在地如天的每时每刻
邀请你回顾一个你和你父母相处最美好的瞬间?
对于我来说,最先浮上心头的是和爸爸走在去爷爷家的路上,那天突然我聊了很多,爸爸在一旁点头,偶尔说几句。
还有和妈妈有一次在床边话家常。
真的不是那种很重要的时刻,精心的布置,特别大的奖励,就是日常中细碎的片段。
马睿欣老师说:“专注参与的陪伴试试最好的礼物,陪伴不一定要做事情。我们继续放在要做事,要帮忙,要解决问题的陪伴,来探讨‘我在’的陪伴。
什么都不做的‘我在’,看去来就像清水一样,毫无滋味,不能留下印象。但在口渴难耐时,唯有清水能给我们带来畅快的满足。”
父母在陪伴孩子做事时,想办法让过程变美好,享受过程,过程比结果重要。
评《锦瑟》时,有人说:“回顾我们的情感经历,让我们难以忘怀的其实就是那些一晃而过的瞬间。可惜当时经历过就过去了——当时只道是寻常。
而想要描述回顾的时候却又无法淋漓尽致的回顾它。但也许就是因为说不透,说不破,才会想要一直说它,这是语言的桎梏,也是语言的魅力。”
套用在教育中,父母能给孩子留下真实影响的,是那些郑重其事的谈话和教训吗?是花大价钱为孩子办的一个梦幻生日聚会吗?是带着孩子去全世界旅游的选择吗?
其实是一个又一个实际相处、心与心碰撞的瞬间。
《父母之道》里说:“我们要把视子女教育为一系列不相干的管教遭遇战,转变为视子女教育为一生环环相扣的过程。既然绝大多数的时候改变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你需要记住在和孩子有冲突的时候,不要期待孩子会戏剧性地改变,华丽转身只是个传说。
所以,把每次对话看成是一个部分,互动看成是连续剧的一个片段。抓住每次机会给孩子分享一点智慧,了解一点孩子的思想;抓住每次机会,帮助孩子建立自我省察的意识,让他们向上仰望,经历以勒的同在,抓住每次机会让H.S在孩子生命深处动工的机会,这是你无法企及的地方。”
虽然我知道心的问题需要好长时间,但因为被粗暴对待惯了,我没办法接受自己一直处在“问题”中,所以无法忍受孩子的停滞或越界。
我家孩子应该挺无所适从的,大儿子偏瘦,我就一直说:“多吃点,定时吃饭,再吃点,你要长胖一点,太瘦了。”然后又会对小儿子说:"少吃点,吃慢点,不可以再添饭了,你看看你的小肚子。"
嗯,换个立场,如果我做“我”的孩子,可能会想:“我妈真的够了。到底要我怎么样啊!”
其实归根结底,我缺少忍耐,缺少平安,没有按照“过程心态”养育子女,也没有真实地接纳自己和他们。
今天听邓太太分享,最先要把握住的,就是日常:
是啊,我计划着用旅行、惊喜、特别时间来填满他们的心。
但真正能够帮助他们的,可能是我慢下来,陪伴他们做饭、种菜、观察动植物、一起散步、打牌、看电视然后讨论。
我要对大儿子说:“你很满意你的身材,你喜欢这样的自己,真好,我也爱你。”
也多对小儿子说:“无论你怎样,你都是最美好的,让我倍感荣幸的孩子。”
教导孩子,一起收集细碎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