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用什么办法让孩子做Ta不喜欢却又该做的事?

文摘   2024-11-05 22:00   云南  

liveinHislove

分享在地如天的每时每刻


01

让孩子好好吃饭、时常喝水、早睡早起,自爱爱人,

养成运动的好习惯?做好目标规划?参与家务?先完成任务再娱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有那么一些事是他不愿做,又该做的事,

你会用什么方法让他/她去做呢?

奖惩一定是最简单直接的。

无论是贴贴纸、兑积分、Merits,还是扣分数、罚静坐 、Detention,

似乎都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那些习惯真的可以透过奖惩养成吗?

思想产生行动,行动成为习惯,习惯变成品格,品格造就人生。

但是“为了得到某项奖励/躲避某项惩罚而做完成这些内容”,产生的行动是趋利避害的。

一旦外在奖惩没有到位,别说好习惯没有养成,很容易导致亲子信任破裂,矛盾激化。

即使奖惩到位了,很多孩子思维中会有较强的“功利”和“交易”思想,不利于他自主自发地做一些事情。

权柄——当游戏是恩典?当孩子忤逆你,你还会给他玩游戏吗?

上面这篇文章,就如实记录了当我把“游戏”当作一项吊着孩子去顺从、去做对的事情之后,孩子的真实反应。

当孩子努力为了得到一个东西,他所有的动力和热情都来源于此,无疑就加增了孩子对这项东西的渴望。

图源/Grace一起成长  非常喜欢这个有才华的孩子的图片和分享,治愈ing

02

还有很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爱”。

用奖惩养出来的孩子很少清晰地感受到“爱”与“被爱”。

爱是纯粹的,出于对一个人的欢喜和热忱,坦然付出不会担心“亏损”。

爱永不放弃。爱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爱不会奢求自己没有的东西。爱不趾高气扬,不强人所难,不总是 “以我为先”,不飞扬跋扈,不计较别人的罪过,不为别人的卑躬屈膝而陶醉,为真理之花欢欣,容忍任何事,永远信靠,永远追求最好的结果,从不回头,坚持到底。

而从小被“奖惩”框住长大的我,很难给出这样的爱。

我爸爸到现在和孩子相处还是这样:“要是你不喝水,我就不喜欢你了。”

“你不叫爷爷,下次不要你来我们家了。”

“你还想吃好吃的?还想去游泳吗?乖乖地睡觉,我才带你去。”

人格形成的核心有三个需求:被看见;有价值;我很重要。

但这一句句的日常交流,都在拆毁这些需求。

我对这样的教养方式深恶痛绝,但在没有警醒时,我就会把这些“习得”展现出来。

图源/Grace一起成长  

一次长途旅行回家,我带孩子逛夜市,给孩子买了一些平时不会买的东西,他们也会开心地答谢,

但当我对一个孩子开玩笑:“你要不要亲亲我?”他拒绝了,说:“你可以抱抱我。”

“为什么是我抱你不是你抱我?”

“因为我不想抱你啊。”

我突然被刺痛了。

我意识到我对他们的好,给他们买喜欢的东西,

是期待他们更亲近我,更喜欢我。

这种“期待”无可厚非,而“期望落空”时产生的愤怒、不值、失落,

让我觉察到我的爱多么具有“功利性”。

奖惩的潜意识灌输,让我对自己的行为也开始期待“有奖励”、“有结果”。

看到光虹老师的书:

关系的建立有功能性和关系性,功能性关系带着目的和期待,关系则是纯粹的相处。

“成熟的爱是关系中的关系性(不是关系的功能性,而是对心灵成长和治疗有营养的,关系双方有安全、温暖、真实、有回应的情感联系,也指用成熟的爱对待对方,给与对方连接、了解和回应)。

安全、温暖、健康的家庭关系是每个人可以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求,以自己的节奏成长,生命之间给予真实的关注、理解和回馈,这样滋养性的网络互动可以修复我们的创伤,帮助我们发展成为一个自我认可的,有力量的,有创造性的,独特的存在。”

奖惩带有极强的功利性,不知不觉会把人完全绕进去

而真正能帮助孩子的还是回归到关系中的底层逻辑。

03

其实奖惩的方法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有智慧、有策略、有节制并保证诚信。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进入一个家庭,需要什么样的关系?

家本来就应该是家人的庇护所,是值得信赖和依靠的‘耳朵’,它肯倾听也能理解,是一个可以寻求帮助的地方。因此,在这个家庭中,父母应当这样说:‘你知道我们多么爱你,你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来找我们,得到我们的原谅、理解和帮助。然而要理解我们也都是不完美的。’(《甜蜜的家》)

相爱、信任、容许犯错、积极参与、用心经营、彼此担当……

奖惩应该只能,也必须只能占很小很小的空间。

有一个心理学上很著名的“德西效应”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

好的奖励以正面激励为主,较多针对过程,及时且针对孩子具体行为的精神激励能够提高效率。

而蒙台梭利在观察孩子时也得出结论:“儿童一旦被‘奖赏’所吸引或者被‘惩罚’所威胁,就会失去他原本内在的探索欲和求知欲。”

她甚至不赞成“表扬”孩子,只提倡“描述”。

蒙台梭利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受到处罚或者奖励才会停止偏差行为,那么孩子听话是因为怕被打或被骂,而不是自我控制的举止,这样长期透过悬赏式的奖励,只会诱使孩子“有奖才做”,影响到他形成只以名利为衡量标准的价值观。

但是如何为孩子立界限,奖惩也是需要存在的手段。

避免奖惩负面效果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 奖励不针对孩子单次的行为,比如“如果你今天做好了**,你就可以**”;

  2. 奖励多设置一些精神层面的、有利于亲子互动、促进孩子产生主动担当责任的荣誉感;

  3. 提前定好规则,并跟孩子强调父母的初衷;有时出其不意给孩子一些他盼望已久的东西,告诉他这是因为父母爱他,他本身存在就值得奖励和庆贺。

  4. 在预先说好规矩的时候,坚定温柔地执行后果;

  5. 在一些事情上,跟孩子商量具体的惩罚措施,尽可能帮助孩子在同一方面有所进步,比如打扫不好指定区域,需要为整体整洁做贡献,商量沟通后提前明确,按约执行;

  6. 如果父母也参与奖惩的项目,严格为自己未履约的事项执行约定的惩罚,能够和孩子共同持守规则,会让孩子感受到规矩的平等,父母和自己站在一起,而非对立面。

  7. 不要只停留在孩子的行为上,要想办法触碰孩子的内心,帮助孩子看到统管他们心的东西会塑造他们说话和行动的方式,如果他们在主以外寻找身份、意义和生命,就不能正确地回应周围的人和环境。


    “你的孩子会抵挡你的帮助,因为他们是盲目的,看不到自己需要帮助,认识到这一点对于父母来说非常重要。在你孩子的生命中,赋予洞察力是实习完最终改变不可缺少的一步。你一定会问:现在祂想要我的孩子发现什么,是他现在没有发现的?我如何帮助他发现?也许再也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了。


    引导孩子认识错误需要温和、耐心、理解和带来内省的交谈,这种交谈能让孩子审视他们以前的盲区,并开始对决定他们行为的思想、愿望和选择承担责任。


    只有那些承认自己绝对需要恩典的父母才能甘心乐意地给出恩典。在和你孩子互动过程中请带着一颗谦卑、充满感恩的心。——《父母之道》”

    04

    有时孩子对规则抗拒过多,可能是父母的状态出现问题。

    当父母没有办法好好生活、活在正确的道路上,无法用心照顾自己,混乱和低落的状态很多时候会加倍呈现在孩子身上。

 

当父母恢复与上天的连接,顺服敬畏,照顾好自己呈现出生机盎然的状态,建造家庭成为一个承载爱和盼望,还能祝福更多人时,孩子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是我去参加这个聚会最大的心得。

为什么要训练共同承担,主动成长的积极思维——《家庭复原力》

温柔坚定的力量——记在八口之家的美好时光

聊聊那些恩爱的夫妻 —— 粮食充足,撑死,嗯,会复活的!

每次去邓家,都会有很多奇妙的收获,这次听邓太太分享,她说:“我早就放弃孩子犯错后,给他一些后果了。”

“一个孩子就曾经因为我把平板没收改密码,自己研究出花多少时间破解密码的游戏,她会暗中观察我如何打开密码,用了什么手势,然后就在我不注意的时候暗中操作。

我就在想,我到底是在培养她如何违背父母,偷着做事情吗?”

当父母的状态改变后,父母彼此相爱、持续学习成长,孩子就会被医治。就像邓家这个孩子,在和妈妈有亲密的关系,并且迎接新生命以后,主动跟妈妈承认自己当时所做的,也间接证明家长已经不再一样了。

所以,不要想太多的办法去设计孩子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先成为一个不断成长的人,不断寻求从上面来的智慧,用信心承接自己和孩子。

生命成长是从对某些关系产生信心开始的,而不是从努力和挣扎开始的,生命的治疗与成长开始于信心。

真正有信心的人不是告诉别人要有信心,而是在别人的痛苦里待得住。

在信心中获得关系,在信心中面对真相,在信心中持续忍耐。

在信心中停止挣扎,停止与问题对抗。在信心中用成熟的爱对待存在的问题,承认问题、了解问题、承受问题。


父母之道

为人父母就是被主使用,在自己无能为力时,把孩子带到属灵的心脏置换之地。这不是一个定罪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耐心、爱心的拯救过程。


带着领受过的恩典接近他们,和他们谈论zui的时候,为自己里面的zui比为孩子里面的更加感到忧伤。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的温柔谦卑就为阿爸父预备了一个工作间,你在与祂同工,祂在你孩子心里动工,这是你无法做到的。


近期好资源分享:

《胜过忧虑读经》《在家家庭必学课程》

《盟约婚校辅导员训练》

《管教的智慧》《如何养育健康孩子》公益分享

《如何与青少年谈性》

《界限读书会》《父母之道》读书会

《非凡的梦想》《沟通的技巧》《属天医治》音频

若有需要,可以联系我~

liveinHislove
分享在地如天的每时每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