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inHislove
分享在地如天的每时每刻
这两天听了两场微信直播,某位从疫情期间开始爆火的教育大v联合某STEM科创赛机构如火如荼开班招生。
关注这位大V是觉得她育儿的思路挺不错,比如她认为卷孩子不如卷自己,育儿优先级是“与自己相处”>“与目标相处”……
她评价中产阶级看似什么都有,却因为“不甘”和“不安”变得非常不快乐:
不甘是因为看到别人比我拥有的更多,
不安是因为害怕下一代不能拥有的更多。
我觉得她的点评挺到位的。
但是看到这两天的直播,突然发现,商业社会正是利用这些“不甘”和“不安”让你心甘情愿地买单,
为所谓的“教育信息差”、“国家发展大趋势”、提前准备吃到“时代红利”,有价值的“未来竞争力”买单。
当直播间大多数父母说自己孩子3岁,或者幼儿园中班、幼儿园大班,需要买哪个级别时,主播缓慢地引导购买L1级别,我突然感觉这个世界玄幻了。
就好像脱口秀演员鸭绒所讲:
“就好比你突然有一天发现,校门口的补习班跟游戏厅是一个老板开的。一边说人要学习,一边说人要快乐,但他自己呢?人要发财。”
没有什么美丑,只是赚钱的人为你制造困难;
没有什么更好的“教育观”,只是让你随大流买单。
说实话,幼儿园小朋友开始上视频课跟着做实验,孩子能听懂吗?
探索>成绩的设计理念能达到吗?
父母觉得科创竞赛是一条特别好的出路,问过孩子意愿了吗?
当然,尽可能让孩子小的时候接触到更多的东西,帮助孩子发现更多可能性是父母的初心,
但好奇心是课堂里教出来的吗?还是孩子在大自然里自由探索出来的?
我之前上的邓家在家课程真的分析得很透彻:
大多父母觉得孩子看一本书、写一本练习册、上一节教育大咖的课程是认真学习,爬树、玩沙、扔石头、打水仗是在浪费时间。
但是那些尽情在大自然中、无忧无虑的时光才是创造力、想象力、共情力、好奇心的来源;
掌握多种学科知识、学科技能是学习最低层次,如何把知识、技能转化用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积累实践经历才是真正的学习。
那些震撼世界、改变历史进程的假说、发明、创造,往往不会出现在课堂和实验室里,
而是童年里一次次争执、疑惑、发呆或大笑的时光,带出了持续探索的动力,维护了百折不挠的热情。
“老师对待孩子越来越鸡血,医生则越来越佛系,因为老师眼中关注优秀的学生,医生则见过太多只要能活下去比什么都强的孩子。”
作为ICU医生,他面对太多生死纠结,他提出:学习不是人类生存的必须,健康才是;平平淡淡的今天必定会成为你未来时常缅怀、却永远遥不可及的昨天;人生最大的确定是生命的脆弱和不确定性。
面对刚刚生下来的孩子,大多父母都有一个质朴的心愿:平安健康地长大。
不能因为孩子大了几岁,社会压力太大,就不断地期待孩子表现好、懂得多、学业优秀、勤学好问、多才多艺……
不管孩子多大,一定要为他的存在不断感恩,
然后衷心盼望他:平安健康长大,时常上天庇佑。
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