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曰:“成化元年四月十有六日,颜彪、张瑀、张遐、同叶盛×(率)都指挥江山、孟玺、王文瑄等饬边至此。成化二年四月十有六日,彪等重修至此”。
永镇石刻的位置
这处石刻,表明此处定非等凡之地。过这道山口向南,正盘台西南,是宣镇中路的小白阳堡。因此,此处确应是一处关口,当是小白阳堡防守的关口。
《宣化府志》(乾隆22年——1757年)卷之十四——《塞垣志》记载,各路所辖城堡的沿边墩台累计1079座。该志的卷首《宣化府志图》中的《塞垣图》里边标注有名称的沿边墩台共666座。
摘录其中的小白阳堡墩台如下:“六台子墩,小白阳界首。六台子、卧阳、六台子新、小盘道、镇番、松树沟东、松树沟中、平夷、靖边、松树沟西。松树沟西墩,小白阳界止,墩台10座,为垣11里。”
这些墩台的名称是根据所处的地形、位置而命名的。有的是天然屏障上的墩台;有的是在此地形做的墩台。从这些墩台的名称中得知小白阳堡这段长城,东起六台子,西止松树沟西,长11里,有墩台10座。从这些墩台的名称中可以看出古人的良苦用心。有的表示美好愿望,有的盼望边防安定无患;有的是篾视、威慑敌人,固守边防,保家卫国的豪言壮语,使我们为之起敬。
在到达了山口后,可沿着山口东侧的北坡,穿过白桦林,绕走一条众人踏出的山间小道,跨过石筑长城,行走在灌木丛中,踩着忽高忽低的斜坡,就可爬上了建筑在山顶上的烽火台。这座烽火台便是史料记载中的“小盘道”烽火台,而研究长城的专家们则编为“正盘台四号”烽火台。
行走在白桦林中(李学玲)
李钧在桦树林里留影(李学玲)
跨过石筑长城的小道(李钧2024.10.21.)
韩志颖行走在南坡的灌木丛中(李钧)
武建平在灌木丛中行走(李钧)
终于爬到了烽火台(韩志颖2024.10.21.)
正盘台长城上的小盘道(4号)烽火台和东侧的长城(韩志颖2024.10.21.)
正盘台长城上的小盘道(4号)烽火台(韩志颖2024.10.21.)
正盘台长城上的小盘道(4号)烽火台南侧(李钧2024.10.21.)
正盘台长城上的小盘道(4号)烽火台东侧(李钧2024.10.21.)
正盘台长城上的小盘道(4号)烽火台西侧(李钧2024.10.21.)
该烽火台系用黄土夯筑,呈方型,残留高约6米,底部围长约20米,顶部历经几百年的风吹日晒雨淋,坍塌的已经成了锥形了。在其周围发现了许多碎砖块,说明该烽火台曾经是用砖包过的。有人说,烽火台上的砖,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附近的农民拆掉垒了炼铁炉了。
站在烽火台旁,居高临下,极目眺望,突见群山莽莽苍苍,气势雄伟,石筑长城蜿蜒在高高低低的山脊上,娇健地向东西两边延伸开去,犹如一条伏卧在千山万岭上的灰色长龙,一直伸向远方,与碧空相接,更显得磅礴无比。
(本文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李鈞,1945年10月出生于宣化区庞家堡镇闵家窑村,中共党员。1964年3月应征入伍。1969年3月退役,曾被授予下士军衔,五好战士。曾任原庞家堡区坝口公社党委书记,乡镇企业局局长,庞家堡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宣化区农林局副局长、农业办公室党组书记。1990年2月庞家堡区撤区后第一任镇长。2005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