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建国:难忘庞家堡

文摘   2025-01-11 22:00   河北  



作者简介:贾建国,网名十八里,年龄66岁。童年、少年在庞家堡度过,毕业于庞家堡中学。1969年从庞家堡中学参军。1970年由部队到北京大学学习,74年回部队,在满洲里边防部队任俄语翻译,79年转业到宣化风动,83年调石家庄桥西区政府至退休。




难忘庞家堡


        最近,发现网上有一个“红石山论坛”,它是在红石山生活工作过的红石山人的精神家园,办的非常精彩!发表的文字、图片引起我怀念庞家堡——红石山情愫与共鸣,故投稿此文。在这里向“论坛”主办者道一声:谢谢你们的付出,辛苦了!

      怀旧是一种情  结。

        一个曾经留下你生活足迹的地方,常常会梦魂牵绕,内心深处为那些流年往事留下美好的回忆。2014年“五一”小长假我和老伴回到庞家堡重拾儿时记忆。

        庞家堡位于大山深处,名不见经传,但后来出名了,是因为辖区内的“龙烟铁矿”。该矿方圆百里,具有百年历史。民国初期,北洋政府批准成立“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挖掘出第一车红矿石。1939年日本鬼子侵占铁矿,他们大肆掠夺矿藏,就地冶炼钢铁,制枪制炮,屠杀中国人民。那是龙烟铁矿不堪回首的血泪历史。解放后,铁矿回到人民的手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万劳动者,为新中国建设的钢铁需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涌现出以全国劳模“马万水”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建国初期,国家在龙烟铁矿设立了庞家堡区,成立了各司其职的行政管理机构,兴建了各种生活设施,为辖区农民和铁矿职工、家属提供服务,有效的支持了铁矿的发展。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曾经到龙烟铁矿看望职工,马连良、新风霞、侯宝林等著名艺术家先后到矿山慰问演出。解放初至文革前是铁矿发展的“黄金期”。我和老伴的童年、少年期正是在这个“黄金期”度过的。

        父亲是抗日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干部,1962年调到龙烟铁矿,任副矿长。我家住建设路矿长宿舍,马万水家是我们邻居(当时马万水已病故,其爱人带孩子住)。因此说我是矿山子弟。1964年父亲由矿上调庞家堡区任区委书记兼区长。我家就由矿长宿舍搬到区委宿舍,我和老伴家成了邻居,再后来结为夫妻。虽然工作岗位变了,但父亲对矿山、对职工旧部依然感情如故。那个时期铁矿与庞家堡区的关系很密切,很和谐。文革期间,老父亲虽然在区里受到批斗、游街,但一步之遥的铁矿职工从未到区里揪斗过他,甚至在67年初父亲患病时区医院不敢收留,而矿医院得知消息后主动接我父亲住院治疗,老父亲非常感动,没齿难忘。这足以说明矿山人的厚道,工人阶级具有的博大胸怀!这次回矿山在南夭地邂逅着一位赵性老矿工,提起我父亲,他赞不绝口,高度评价了父亲的人品、工作作风等诸多方面,老父亲如地下有知,当感欣慰!

      


  69年我从庞家堡中学参军入伍,文革后期父亲调宣化工作,因此回庞家堡渐少了。离开庞家堡40多年故地重游,一切都已物是人非。听朋友介绍:自80年代开始,随着铁矿资源渐渐枯竭,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曲终人散,井下全部停产,铁矿满目疮痍,当年沸腾的矿山已成为历史。91年庞家堡区撤销,由区变镇。庞家堡的山山水水、市场、剧场、总场火车站、学校……留下了我们儿时的足迹,那里曾经的繁华热闹、职工的忘我劳动热情,让我们终身难忘。时过境迁,而如今我们痛心的看到:当年的庞家堡区区委旧址和我们生活的宿舍被夷为平地;我们曾经就学的小学校再也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中学人少冷清,缺少了昔日的生气;曾经带给我们欢乐的市场、剧场的废墟视乎向我们讲述往日的繁华和惨遭的不幸;火车站破败的候车室迎着山风还在顽强地挺立,须知,它可是见证了火车站过去人来人往的喧闹和当年火车为矿山建设的历史功绩!此情此景令人伤感唏嘘!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千方百计地寻找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挖掘出儿时的乐趣。父母工作过的旧址,儿时玩耍的场所,曾经上学的路径,儿时爬过的大树,打鸟丟书包的地方,都是怀旧的桥段。

      


  怀旧,只是一种情结,一种念想,没有多大力量,但能给我们美好的心灵历程、感情历程,它是一道过目不忘的迷人的靓丽风景。怀旧,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元素,它使我们人生更加完整、更加丰富,同时也提醒身处现在的我们,不要丢掉过去难忘的回忆,永远在内心深处为那些美好的记忆留下个位置。

        庞家堡,我们怀念你!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请注明转自公众平台:原创高地


关注请扫描上图二维码 

或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原创高地

联系编辑添加私人微信号 xhlsl0549

投稿发至邮箱1046470266@qq.com


《原创高地》推荐给你热爱诗和生活的朋友




红石山论坛
联络龙烟弟兄 增进网友感情 发掘论坛宝库 弘扬龙烟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