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悉少年时的忘年好友、28中学教师丁效叔叔已英年早逝,不胜悲痛,特节选拙作长篇小说《水渍》部分章节以资怀念。小说非纪实文学,纯属虚构,望故交好友乡亲切莫对号入座。
换了班主任,治国的心情很不舒服,于是晚上又出来遛达。电影院没有演出,也没有小孩在铁栏杆上玩“双杠”。这次比那次还要静,静得人心里发毛。据说最近已经禁止了一切演出活动,还传说要打仗了,因为有不少部队开拔过来,说是跟苏联,还有其他的传说……传小道消息的人传到一定程度就不敢再往下说了,不过人们的想象力却没有停下。
张老师曾说,我们的矿山是一座很美的矿山,他特别强调,他说的不是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而是自然景色,但也是因为有了人参与的结果。比如说夜晚,矿山的夜晚,同学们可以留心一下。
治国站在前街,觉得还差那么一点意思,就跑到了外街。
外街实际上是一条公路,从八区的南缘通过去,连着矿山,连着山上那几个居住区,还连着更远的一些地方,包括周围的公社,还连着西边几十公里远的市区。相应的,有些人就把前街称为里街,把公路称为外街。外街刚进入八区的地方是一个汽车站,有长途汽车,也有公共汽车。这是一个大站,有一大块空场。
公共汽车是连接八区和山上诸区的,并不是想象中的大轿子车,而是由苏式嘎斯51卡车改装的,后车箱加了个车棚,靠尾部的地方掏了个大窟窿,算是乘客出入的车门。但这个门实在太高了,比嘎斯51的车箱底板还要高出十几个公分,距离地面至少有一米二以上,一般的人是很难上去的。于是在沿途的停靠站,就用坑道木搭个台子,台子连着个斜坡,乘客从斜坡上到台子上,再从台子跨进那个权充车门的大窟窿。
这是一个小地方,并没有多少人乘坐公共汽车,所以末班车早早地就收车了。治国上到那个台子上,向东望去,视线真是很好,夜晚的矿山看得格外真切。治国这时才理解张老师所说的矿山美的含义。多少年之后,那是上高中时,语文课讲到茅盾的《风景谈》,治国的眼前一下子就浮出当年张老师讲的这一段。矿山的夜景真的是很美,在三五公里的范围内,是山上那一排排的星星灯火,蔚为壮观,这边一簇,那边一片,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与夜空中无垠的星星互相呼应着,融为一体。还有几个光柱,斜斜的,射向夜空,仿佛是搭向银河的通道。
治国多少年都一直认为,“灯火阑珊”描述的就应该是这个境况,而不应该是灯火稀疏的意思,所以老是用错这个词语。这种灯火的况境,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辉煌?肯定不是,你能说星星是辉煌的吗?那么是璀璨吗?也不是,比璀璨要更实在些,因为在它的后面是人的创造,是劳动者的精神。治国搜寻了几十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这座矿山夜晚的胜境。它不是仙境,是普通中却令人心底发颤;不是震慑,却像磁石般吸引着你,把你心中的什么东西引得就要流淌出来,是一种诗般的感受。
自从不久前发生过那次蹊跷的“大地震”,或者说“大爆炸”,治国就特别留意流星。以前治国曾经问过丁笑,流星是什么?丁笑说那是太阳系的小行星跑到地球来了,跟地球的大气一摩擦就烧着了,大多数在这个过程中烧掉了,只有极少数落到地面上,那就是陨石。哎,我不是给你一本《空气的故事》吗,里面就有这段,没认真看吧?
治国可以确定,《空气的故事》里肯定没有这段,那本书被他翻来覆去看过不下十遍,所有的内容都门儿清。他本想跟丁笑打赌,可是这时郭大公子问了另一个问题,说感到很奇怪,这个地方为什么流星那么多?以前在内蒙时,一望无际,那么浩瀚透亮的夜空,繁星点点,各个星座都很分明,也没见过几次流星,可在这里,几乎天天都能看到,这是什么道理?
丁笑也觉得这的确是个问题,可是却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任耀就说,大概这里是铁矿,磁性强,把流星给吸过来了。田忠就说,你拉倒吧,是傅老师把你给吸过去了吧。
看任耀有些不高兴的样子,田忠就转了话题,说,山人我夜观天象,怕是将星坠落呀!但不知道应在哪些将军的头上。
本来学校安排郭大公子筹备“十一”庆祝活动,可临到“十一”了,上面却来了通知,今年的“十一”一律不搞庆祝活动。天气也渐渐地凉了。
不知怎么的,最近学校的老师都爱往四公子这儿来,经常是一聊就是半宿,说些治国听不懂的话。有时工宣队的马师傅也来。见马师傅来了,大家就比较拘谨,场面也比较沉闷。
后来马师傅说起正在给冯叔叔的家属办“农转非”,可是教育系统缺少指标,没办法只好去找矿上的李政委,先跟他借一个指标。
有人就问,借了不是还得还吗?下一个人还是不好办。
马师傅就说还还什么还,再者说了,矿上那破中学都没人愿意去,我们接收了他们多少子弟,要俩指标算什么?你们看着吧,现在是因为运动,弄得咱们学校不死不活的,等运动过去了,咱们学校就是这个——他竖起了大拇指——到那个时候,他就得求我了,咱们可说好了,你们四公子可一个都不能走!唉,话又说回来,等运动过去了,我不是就得走人了吗?弄不好运动还真用不了多久就会结束了。
听马师傅说了这话,大家心里都有些不是滋味。后来就议论起运动来了,那些治国听不懂的话也掺杂进来了。
作者简介:姜滨,庞家堡28中子弟,小学4年级离开八区。从事海军水面舰艇研究工作,教授、博导。辽宁号航母立项论证主要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