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用“恩威并施”,对欧盟分而治之,让冯德莱恩回心转意

文摘   2024-09-15 00:32   海南  
中国正在用“恩威并施”的手段,对欧盟逐步“分而治之”,让以冯德莱恩为代表的对华强硬派,也萌生了回心转意的想法。
面对欧盟针对性的关税,中方一边在酝酿反击措施,一边与特定的欧盟国家,开展一对一的协商。接下来,商务部长还将赴欧洲,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西班牙首相来了一趟中国,还没回去就对关税政策改变了态度】
这种灵活的应对方式,引起了外媒路透社的注意,认为这一做法正在取得成效,还形容说,这是中国对欧洲的“胡萝卜加大棒”。但用我们的话来说,这就是“恩威并施,分而治之”。
毕竟曾经赞同对华关税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来了中国一趟,还没回去就改变了主意,呼吁欧盟“重新考虑”。
我们当时也说过,西班牙之所以态度会出现转变,主要还是中国制定的反制措施,对西班牙的对华出口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关税政策本来就是为了迎合“去风险化”的政治正确而制定的,政治上也许容易受到欢迎,但在经贸第一线就未必了。
当西班牙发现,自己作为欧盟关税的推动者之一,需要直面中国反制,付出相当的经济代价时,也就变得能够沟通,甚至善于沟通了。这种变化,适用于整个欧盟,包括冯德莱恩为代表的强硬派领导层。

【路透社形容,中国对欧洲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打法】
所谓的“胡萝卜加大棒”,其实就是我们对欧盟是做两手准备,一边继续推进磋商,一边拟定了完善的反制措施。
而到了加拿大这里,就有些“勿谓言之不预”的意思了。加拿大才公布对华关税,我们这边的反制就招呼上了,一点缓冲空间都没留。
因为加拿大实在不是一个有价值的磋商对象,这几年特鲁多政府的对华外交,完全就是跟着美国走的,就连对中国电动车出台的关税政策,幅度上都是对标美国,上来就加征100%。
“两手准备”其实是中国在与欧洲打交道时的一个长期思路。一般与欧盟国家开展高层互动时,我们不止谈双边关系,也会上升到中欧关系的层面。这个过程反推一下也能成立,与其说服欧盟整体,不如去争取那些具体的成员国,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中国商务部部长接下来将赴欧洲进行磋商】
就过去的经验来讲,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对华关系上往往是“冥顽不化”,这倒不是说成员国内部意见高度统一,而是实在太过松散,于是为了图省事,就搞了一个自相矛盾、不伦不类的“三重定位”出来,说中国既是欧洲的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和系统性挑战。
欧盟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响,自以为这三重定位互相平行,互不干涉,该合作时合作,该竞争时竞争,该对抗时就搞出一点火药味。
但事实证明,中欧之间的地缘政经关系并不适用于这种得过且过的想当然。所谓的“三重定位”,实际上是三重障碍,想与中国合作的成员国不满意,想竞争与对抗的更加不满意。
此外,欧盟在做决策时,往往也会被美欧所谓的“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绊住。像是冯德莱恩,这几年就是欧盟内部对华强硬派的代表,“去风险化”的口号就是她先喊出来的。

【冯德莱恩最先喊出“去风险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与欧盟这个整体去讨论中欧关系,效率与进展可想而知。现在围绕关税问题,中欧还在磋商,中国这边提交了一份灵活的解决方案,不过欧委会没经过深入沟通,就草草拒绝。这足以印证我们的观点。
这种时候,就需要中国与欧盟成员国展开一对一的协商。欧洲的利益关系,欧盟自己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各个成员国之间看法、侧重都不尽相同。
但如果一对一协商,只讨论与中国的双边关系,思路就比较方便梳理了。讨论的重点,也从关税政策会不会损害欧洲利益,到了会不会损害特定成员国的利益,当大部分成员国都能与中方达成一致时,欧盟关税政策的性质也就呼之欲出了。
何况欧盟的关税政策,政治基础并没有外界以为的那样扎实。之前内部投票,赞成关税的票数还不到一半,除了4票反对,还有11票弃权,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做全部27个成员国的工作。

【加拿大对美国完全是亦步亦趋】
归根结底,中欧关系是个很宽泛的概念,欧洲大大小小的国家,在对华关系上的态度、利益都未必一致,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对美国亦步亦趋。但作为个体的欧洲国家,却不完全如此。
像是德国、法国这两个带动欧盟发展的火车头,表面上看一团和气,但彼此都在为了欧盟话语权斗得不可开交。法国主导推动的中国电动车关税,不排除也有冲着德国来的意图,毕竟谁都知道德国车企对中国市场有多么依赖。
这里补充一句,现在西方战略人士讨论中国对欧政策时,“分而治之”是一个高频词,不过这话其实也没什么毛病,中欧关系就需要这样的对症下药。欧盟先天就是松散的、分化的,要不然也不至于一体化搞了这么多年,总是在最关键的地方停滞不前。

庆彬有理
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特聘教授国际问题研究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