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胪井刻石证明渤海国是靺鞨人的,渤海国不属于朝鲜历史

企业   2024-11-16 11:32   辽宁  

鸿胪井碑是唐代石碑刻,该石碑纠正了某些外国学者认为渤海国(我国东北地区)是与唐王朝完全对等的独立国家的错误观点,是一千三百年前大唐盛世时期,我国领土统一和民族融合的重要物证。现藏日本皇宫内。

公元713年,唐睿宗派遣朝廷郎将崔忻任鸿胪卿以“勑持节宣劳靺羯使”的名义出使震国旧都(今吉林省敦化市),执行宣谕震国为忽汗州和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的使命。由于当时辽西一带被后突厥和契丹占据,所以这些大唐使节走的是海路,从山东登州(今蓬莱)入海,向北,大连旅顺一带登岸,穿辽东半岛进入大祚荣控制的区域。

崔忻为了记验此次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成功,在返回途中于旅顺黄金山南麓及西北麓各凿井一口,并在西北麓井旁一巨石上自上而下分三行刻下:“勑持节宣劳靺羯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共二十九字,历史上将此两口井和井旁刻石称为鸿胪井

“鸿胪井碑”正面宽3米,高1.8米,重9.5吨,碑文记载了唐朝中央政府册封渤海王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一事。

清朝时,由于刻石巨大且一直暴露在野外,1895年将领刘含芳修建四柱石亭(唐碑亭)来保护刻石,并在崔忻题刻左侧加刻小字:此石在金州旅顺海口黄金山阴其大如驼唐开元二年一千一百八十二年其井已湮其石尚存光绪乙末年冬前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贵池刘含芳作石亭覆之并记。


日俄战争(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期间,日本占据旅顺以后,"唐鸿胪井刻石"引起了日军的注意。

1905年,日本特务人员来到旅顺考察刻石,次年写出调查报告,认为刻石是辽东一块稀有的唐代石碑,后将刻石搬移至日本东京。1908年4月30日,日本海军省以日俄战争"战利品"的名义将刻石献给日本皇宫。

唐鸿胪井刻石碑文三(竖)行,29个字:

敕持节宣劳靺鞨使

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

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碑文词汇释义:

敕:皇帝的诏令、命令。

持节:是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

宣劳:降旨慰劳;表达慰劳之意。

靺鞨: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公元698年,粟末靺鞨人在现今牡丹江地区,建立了“震国”,其首领大祚荣受大唐册封为“渤海郡王”,即古渤海国。渤海国历经15代国王,229年后被契丹族建立的“辽”所灭。

鸿胪卿:一种官职。

中国人对碑文翻译大意:

鸿胪卿崔忻奉皇帝的诏令出使靺鞨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凿井两口作为此事的永久证明公元714年五月十八日。

日本人对碑文翻译的大意:

谨奉玄宗皇帝的敕令,效命出使慰问靺鞨的鸿胪卿(官名)崔忻,在此地凿井两口,(并在一旁)立此碑以作纪念,公元二年(公元714年)五月十八日。

中日翻译的区别主要在“宣劳”二字,日本强调宣劳是表达慰劳之意,并没有“册封”的意思。

中国人还有一种解读:关于鸿胪卿崔忻的名字,将其认定为“崔訢”,而碑文中的“忻井两口”的“忻”被解释为“开凿”的意思。

不管“宣劳”是册封还是慰劳,唐鸿胪井刻石碑文都证明了渤海国是靺鞨人的。

渤海国是肃慎人的后裔靺鞨人建立的,渤海国跟勿吉、女真、满洲等民族都是密切相关的。但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朝鲜史界提出新观点,认为渤海国是跟新罗形成“南北朝”的一个国家,在后来韩国人出版的《韩国史》中,专门介绍渤海国和新罗国的关系,称这两个国家原本是同一个国家,只是暂时分裂而已。这些谬论都是基于否定了渤海国主体的靺鞨属性(朝韩部分史家不承认大祚荣为渤海人,有些史家承认大祚荣为渤海人,但又提出渤海国上层统治者以高句丽人为主),而鸿胪井刻石恰是驳斥这一谬论的明证:“宣劳靺鞨”,不是宣劳高(句)丽或者新罗。大唐使臣崔忻亲自去了一趟渤海国,是不可能搞错“宣劳”对象的,渤海国不属于朝鲜历史。

唐鸿胪井刻石仍未回归,2014年8月上旬,民间团体“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认为“鸿胪井碑”被日军掠夺,通过日本驻华大使馆致函天皇和日本政府,要求返还石碑。而日本方面的回复是,质疑这个团体本身到底有没有资格要求返还石碑。


白山黑水好土地
广义东北(辽、吉、黑及内蒙古东部、俄罗斯远东、朝鲜北部)地区的民族、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信息的收集与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