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3年,唐睿宗派遣朝廷郎将崔忻任鸿胪卿以“勑持节宣劳靺羯使”的名义出使震国旧都(今吉林省敦化市),执行宣谕震国为忽汗州和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的使命。由于当时辽西一带被后突厥和契丹占据,所以这些大唐使节走的是海路,从山东登州(今蓬莱)入海,向北,大连旅顺一带登岸,穿辽东半岛进入大祚荣控制的区域。
“鸿胪井碑”正面宽3米,高1.8米,重9.5吨,碑文记载了唐朝中央政府册封渤海王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一事。
敕持节宣劳靺鞨使
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
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碑文词汇释义:
敕:皇帝的诏令、命令。
持节:是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
宣劳:降旨慰劳;表达慰劳之意。
靺鞨: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公元698年,粟末靺鞨人在现今牡丹江地区,建立了“震国”,其首领大祚荣受大唐册封为“渤海郡王”,即古渤海国。渤海国历经15代国王,229年后被契丹族建立的“辽”所灭。
鸿胪卿:一种官职。
中国人对碑文翻译大意:
鸿胪卿崔忻奉皇帝的诏令出使靺鞨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凿井两口作为此事的永久证明公元714年五月十八日。
日本人对碑文翻译的大意:
谨奉玄宗皇帝的敕令,效命出使慰问靺鞨的鸿胪卿(官名)崔忻,在此地凿井两口,(并在一旁)立此碑以作纪念,公元二年(公元714年)五月十八日。
中日翻译的区别主要在“宣劳”二字,日本强调宣劳是表达慰劳之意,并没有“册封”的意思。
中国人还有一种解读:关于鸿胪卿崔忻的名字,将其认定为“崔訢”,而碑文中的“忻井两口”的“忻”被解释为“开凿”的意思。
不管“宣劳”是册封还是慰劳,
渤海国是肃慎人的后裔靺鞨人建立的,渤海国跟勿吉、女真、满洲等民族都是密切相关的。但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朝鲜史界提出新观点,认为渤海国是跟新罗形成“南北朝”的一个国家,在后来韩国人出版的《韩国史》中,专门介绍渤海国和新罗国的关系,称这两个国家原本是同一个国家,只是暂时分裂而已。这些谬论都是基于否定了渤海国主体的靺鞨属性(朝韩部分史家不承认大祚荣为渤海人,有些史家承认大祚荣为渤海人,但又提出渤海国上层统治者以高句丽人为主),而鸿胪井刻石恰是驳斥这一谬论的明证:“宣劳靺鞨”,不是宣劳高(句)丽或者新罗。大唐使臣崔忻亲自去了一趟渤海国,是不可能搞错“宣劳”对象的,渤海国不属于朝鲜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