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属于东胡族系统。出于东胡族系统鲜卑族中的宇文部。唐时称蒙兀室韦,即蒙古族的直系祖先。七世纪,游牧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一带;十二世纪,移动于鄂嫩河、克鲁伦河、扎答兰河上游肯特山以东,即今蒙古国境内。十三世纪初,蒙古部落强大起来,各部在斡难河召开大会公推铁木贞为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起强大政权,远征中亚和西欧。至忽必烈时,建立起地垮欧亚两大洲的元朝大帝国。公元1279年,最后灭掉南宋王朝统一了全中国。统一后在东北地区设立辽阳行中书省,包括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下设辽阳路,治所即设在今辽阳。蒙古族上层贵族、官僚、地主、僧侣遂即来到辽阳,此即为蒙古族正式迁入辽阳地区的开始。
一、蒙古族迁人辽阳地区
清初,蒙古族被编入满洲八旗,称蒙古八旗兵,随军作战,后又在辽阳地区设有蒙占八旗驻军,其后裔遂在辽阳地区落户。
蒙古族在辽阳地区落户,先后约分为三个层次:(一)元末遗民。即元朝失败后,没有撤走的部分,遗留在辽阳地区落户,成为辽阳地区土住户;(二)清初,蒙古族被编入满洲八旗,称“蒙古八旗”兵。随军作战立有军功者受爵,其后裔袭爵在辽阳落户者;(三)一般蒙古八旗兵,被调拨来辽阳地区施行驻军,其后裔在辽阳地区落户。详述于后;
(一)元末遗民。即辽阳境内蒙古族土住户。元初,辽阳行中书省治所设在辽阳,蒙古族统治集团,包括贵族、官僚、地主、僧侣大量迁入辽阳。元朝失败后,虽然上层官僚、贵族随军撤走,但地方留有遗民。这部分蒙古族长时期与地方汉族、满族杂居通婚溶合在一起,风俗习惯互相贯通,地方人称他们为“二蒙古”。
今居灯塔县西大窑乡界官屯村高丽寨屯及燕州城屯白姓蒙古族,即为此类蒙古族遗民。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为304人。他们属土默特蒙古族。原氏姓为巴雨特氏。巴氏谱书中载:“原为盛京正红旗蒙古佐领,都京牛录处。”后迁至辽阳城东北太子河北岸界官电居住;另一支,亦系巴雨特氏族,他们移居今大扒台子村(今属西马峰乡福胜村),正红旗当差,共43人。此外还有灯塔县柳条乡柳条村安氏家族,他们亦系由盛京东塔山迁来,同属土默特蒙古。其他个体户,散居城乡长期与汉、满族杂居,基本融合于汉、满族。人口普查时自报汉族或满族。由于政府不断落实民族政策,并考查家谱进行说服,才逐渐报出原氏族名称。
(二)清初,随军作战立有军功者
清初跟随努尔哈赤及皇太极披甲从军在战场立有军功者,例如受封袭爵来辽落户。城内大南门外,现太子河区曙光今喇嘛园委许姓家族,以及辽阳县首山乡腰老窝电许姓家族都属此例。他们祖先原住新疆天山北路撒哈拉地方。始祖“慧”,随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东征西讨立有军功,后受封来辽落户。又灯塔县灯塔乡兰旗堡村乌失沐泌氏、烈朱氏亦属此例。
(三)一般蒙古八旗兵来辽驻军的后代
据《辽阳县志》兵事部载:“清初即派兵来辽阳驻防,有蒙古八旗巴尔虎佐领、骁旗校各一名……康熙三十一年又增派巴尔虎兵55名。”这些蒙古驻军的后代,都在辽阳扎根落户。其中可查知者,有嘎都利氏、翁括特氏、哈扎力氏、巴雅拉氏等。其中有被派往金州,后又复归辽阳。嗄都利氏,住辽阳县小赵台乡坡堡子村,汉化刚姓;翁括特氏,住辽阳县首山乡鞑子营村,黄姓;哈扎力氏,住辽阳县首山乡麦山子村及鞑子营村,韩姓(市内东门外,鹅房韩姓同);巴雅拉氏,属巴尔虎佐领后商,住首山乡鞑子营,白姓。其它,原蒙族的个体户,散居各地与汉族满族杂居,已汉化或满化。
二、人口分布、氏族大姓
人口分布;
几次人口普查,想查清蒙古族人口确切数字实为困难。原因是年深日久,蒙族已汉化或满化,普查时有时报汉族有时报满族,或这次报的族籍下次又更改,因此普查数字极不一致。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字如下:
辽阳市区、辽限县、灯塔县蒙古族人口总数为2331人。其中,市区:白塔区,362人;文圣区,166人;太子河区,195人。宏伟区、弓长岭区,不详。辽阳县,383人;灯塔县,852人。
其中人口较集中地区为:白塔区胜利街道办事处,59人;跃进街道办事处,105人。辽阳县首山镇,60人;首山乡(鞑子营,坡堡子),50人。灯塔县铧子镇,60人;铧子乡、36人;西马峰乡,27人;西大窑乡,340人;佟二堡镇,38人;灯塔乡,50人;兰旗堡乡,120人。
氏族大姓;
巴雨特氏。汉姓白、巴。灯塔县西大窑乡界官屯村高丽寨屯、燕州城屯白姓氏族,皆系蒙古族巴雨特后代。白姓氏族保有《巴雨特氏宗谱》、内载:“本驻防(指巴雨特氏族)原系盛京正红旗蒙古佐领,都京牛录处。”后迁至辽阳城东太子河北岸界官屯处居住,正白旗当差,祖先五人:1、巴烟氏,住高丽寨西街;2、达兔,住高丽寨东街;3、非牙兔;4、阿思达免;5、枯苏赖。后三枝住西大窑乡界官屯和燕州城屯。全氏族现共304人。全族系于嘉庆二十年移居辽阳的。巴雅拉氏,汉姓白。祖先称色布勒得克氏。康熙31年,由贝加尔湖南岸喀尔喀地方迁入辽阳。原隶属岫岩蒙古镶黄旗当差,属巴尔虎世袭佐领。传四世阿干什,于乾隆初年迁入辽阳。住辽阳县首山乡鞑子营。白姓氏族多功名入,如鍾麟、鍾毓皆为清末进士。翁括特氏、汉姓黄、寇。原居贝加尔湖南岸喀尔喀地方,系巴尔虎一旗。居辽阳县首山乡鞑子营。氏族50人,人口普查时,一直自报蒙古族。嘎都利氏,汉姓刚、范。原住城内刚家园子,后迁至首山乡小赵台村坡堡子屯。刚氏谱书载:“始祖兄弟三人、一名伯达,住熊岳;一名思可,住处不详;一名扎布,住城内刚家园子,即本世族祖先。传至今已十三世。家谱排字为“荣、广、常、恩、胜;贵、祥、德、义、增。福、录、忠、毅、永;保、国、万、世、昌。“哈扎利氏,汉姓韩。始祖名乌苏吉思哈。世居内蒙瓦尔喀冯家屯。本人与弟吉普喀达共投清,隶属正白旗。现居辽阳县首山乡鞑子营。与城内东门外韩姓氏族同属一族。乌朱沐氏,汉姓郭、杨。始祖名八楞,属正红旗蒙古。现居灯塔县灯塔乡,约50入。列朱氏,汉姓梁。始祖名班代,正红旗蒙古。原居地不详,现居灯塔乡兰旗堡村。祖先为明李总兵借兵来辽,后被清兵打败转归清。族支约60人。撒哈拉氏,汉姓许,原住新疆天山北路撒哈拉地方,随努尔哈赤出征,兄弟共4人。3人战死只剩“彗”1人幸存。努尔哈赤胜利后因功受封。许氏谱书载:“·…款,入盛京内务府正黄旗马尔达佐领代管,遂驻辽阳。顺治8年退居农业,在辽阳东南鸡鸣寺开荒,创垦领地378绳,皆许彗领名。”后世迁至梨花峪、析木沟,又迁至辽阳县小赵台乡腰老窝、许老窝村。后世功名人很多,如许春融为清末举人。南门外喇嘛园许姓皆属同族。另灯塔县柳条乡安姓氏族,镶红旗当差,亦属蒙古族,原姓氏、地址失传。
三、宗教信仰
萨满教。蒙古族属东胡族系统,东胡族信奉萨满教,崇拜大自然,认为万物都有灵。动物植物大自然里的一切都有灵感。萨满,是人与神中间的沟通者。当人们日常生活中遇有天灾病难,甚至与敌人作战,都要祈求神灵来保佑,萨满就是神灵的沟通者。萨满又称做“巫”,通古斯语译为“疯狂的人”。男萨满称“师公”,女萨满称“师婆”。跳神时头戴花帽,缀以五色纸条下垂蔽面,外悬小镜身穿长布裙,腰系铜铃击鼓起舞,口中念念有词,使患者精神麻醉用以治病。上识天文下晓地理,人间一切皆在神的灵感支配下活动。这是人类在蒙昧时期,幻想征服自然征服敌人,赖以保卫自己生存的一种假想。
“四位神教”,这是蒙古族的一种独特信仰。“四位神教”,类似祖先崇拜。据传,蒙古人的祖仙,某次在森林中与敌人作战,被围困迷失了方向,在危急中见前面闪出四点光亮,于是大家·齐奔向光亮摸索前进。奔呀!追呀!光亮渐渐不见了,定睛看时已经走到了森林的边缘,全族得救了。光亮是什么!大家认为是四位祖先来搭救了他们。从这以后,号召全族都要供奉这四位保家仙,子了孙孙传下来。
灯塔县柳条寨的安姓氏族,和燕州城的白姓氏族,有些人家供奉“四位神”教。四位神是供奉在墙壁上,一个双层布帘遮着。布帘后面装有四个布袋即是四位神仙。另外还有一个布袋,那个布袋装着男子替身人,专门用来持候四位神仙的。这位男子,要由本氏族中挑选年令最大最有威信的老年人事担当。如果这位老年人死去,再另选一个替身人,仍然放在纸袋里。替身人是用布做的,眼睛要用珠子装进去。平时四位神像用布遮着,祭祀时打开,晚间可以看到替身人的眼睛发出亮光。有的人家还在替身人的一端放上布条,生一个孩子添上一条布条,死去时撤去布条。
喇嘛教,喇嘛教为佛教的一个支派。佛教原由印度传人西藏,与当地民族宗教结合形成的一种宗教。喇嘛教供奉圣宗,菩萨等佛、以衣着颜色黄、红、白、青区别派别。十三世纪传入蒙古,首先是王公、贵族信奉,后渐渐普及下层人民。
来辽经过:天山北路撒哈拉地方此教颇盛,清初天命年间,乌斯藏喇嘛大师斡录打儿游蒙古诸部落,努尔哈赤得知派人前去相请,给以优厚待遇。乌斯藏大喇嘛亲率信徒应请来辽,被安置在辽阳大南门外,修建佛堂和喇嘛园。
喇麻教在蒙古社会形成封建世袭集团,对人们生活影响颇深。婚、丧、嫁、娶都要到喇嘛那里求签问卜,解脱超渡。蒙古族社会下层各户家中多供佛像,有供圣宗、有供西天如来佛、有供观音菩萨。喇嘛教统治蒙古社会百年甚至千年,束缚着人们思想,解放后才逐渐解除。
四、风俗习惯
蒙古族原是以游牧为主,“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常”。元,《一统志》载:“性刚悍,善骑射”,但迁居辽阳后的蒙古族,与汉、满杂居,改变了其原来生活方式定居,以农业为主。风俗习惯也随着改变。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配偶解放前多由父母包办,子女三四岁或五六岁即行定婚,十六岁以上未婚者绝少,通常女子多大于男子二三岁,甚至五六岁。迁入辽阳后的蒙古族,政府给以“旗人”待遇称为“旗人”。姑娘出嫁通常要跟婆家索取聘礼,一般为一口猪或其它物品不等。婚姻讲求门当户对,男女双方必须“五行”相配,属相相合。定婚先下聘礼,聘礼很重,甚者,有的男子拿不起聘礼便讨不上妻室。婚前,要到喇嘛那里问卜吉凶。婚时,先送彩礼到女方家,及期男女佩带弓箭到女方家,向岳父母叩拜。岳父母拿出白布一条,系在女婿腰间,并赠送礼物。女方家要准备丰盛酒席,狂欢夜饮。第二天,新婚夫妻乘马或坐牛车同归男方家。新郎归家至院,解下弓箭供在佛前,夫妻共同拜佛、诵经,然后拜见翁姑,入内拜灶礼成。男方家设宴款客,亲友赠送礼物,大体与汉族相同。家庭组织:家庭中辈数最高的男子为家长,支配家庭中的一切。习惯上丈夫高于妻子。对待子女,未结婚与父母住在一起。结婚后独立成立家庭。妻子由娘家陪嫁的财产,归妻子个人所有。如果丈夫死去另嫁时可以带走。家庭财产的继承权;王公贵族,长子有继承权;一般平民一律平分。长子可以独立另建家庭,幼子随父母同居。丧葬:蒙古族的丧葬仪式分为三种。一,弃葬,这是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风俗。即暴尸野外,或置诸山冈,过三五日视之,如被野兽吃掉则喜,认为是升天了,否则认为死者有罪,请喇嘛通经以赎罪。二,火葬,死后请喇嘛诵经然后火化,拾其骨灰,经喇嘛诵经将骨灰制成并形纳入塔里安葬。三,土葬,即死后将其尸体埋人土中。但仪式相当讲究,即当人死后,给亡人穿上寿衣(特为死者制做的新衣、鞋袜)然后入殓。女子死后,要穿上绣有莲花的棉鞋,一只手握住一柱香,另一只手握住一块点心。移出时,一般不走房门要从窗户移出。人殓后在棺内放些五谷杂粮(男女同),意思是让死者死后丰衣足食。停灵,一般三天,请喇嘛诵经,超渡亡魂。丧葬期间不穿孝服,只是不准穿颜色鲜艳的衣服。不准嘻笑打闹,不向外人请安问好,也不接待外人的请安问好。送葬时,长子要在灵前驾辕,手拿柳枝,柳枝上系白布条上书写经文前面引路。重礼节:蒙古族是一个非常好客的民族。家中来客要热情接待,喝茶、饮酒。饮酒一定要醉,不醉不算够交情。善邻里重和睦,某撤哈拉蒙族,在谱书上写有“邻里要和睦相处,不强凌弱,要济贫扶危,乡里有困难应竭力同恤。”字样。内容来自《辽阳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