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是西伯利亚最好的屏障?外蒙只是个幌子

企业   2024-11-22 11:43   辽宁  

斯大林在提出外蒙古独立的主张时,曾给出过一个理由:他担忧,如果外蒙仍属于中国,未来某日一支军队可能从此北上。这个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斯大林深知,任何国家的军事力量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威胁,尤其是当这个国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野心时。

因此,斯大林认为,如果外蒙仍然属于中国,那么一旦中国决定对俄罗斯采取军事行动,他们可能会选择通过外蒙这条线路进行进攻。这样的行动不仅会切断西伯利亚铁路,还会直接威胁到俄罗斯的安全。这对于苏联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因此斯大林提出了让外蒙独立的想法,以此来避免这种可能性的发生。

面对质疑,即当时中国实力不足以对苏联构成挑战,且中苏之间并无深重敌意,斯大林却深谋远虑地指出,中国潜力巨大,战乱只是暂时的,一旦获得和平发展的机会,几十年内超越俄罗斯并非不可能。他进一步担忧,即便中国本身没有这样的意图,那么未来可能与中国结盟的强国呢?这里所说的强国,很可能指的是美国,因为当时唯有美国有能力与苏联抗衡,对苏联领土构成潜在威胁。而且,中美当时是盟友。

如果中美始终保持同盟状态,苏联将只能在战争以外的领域发展,这是斯大林不愿意接受的。

斯大林提出的这些担忧,本质上只是借口。他以自身安全为理由,要求将邻国的领土划为自己的缓冲区,这种逻辑显然是不公平的。无论是波罗的海三国、芬兰、波兰,还是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只要是苏联的邻国,似乎都需要割让领土以满足苏联的安全需求。

外蒙古归属中国,这一事实源于1728年沙俄与清朝达成的协议。鉴于外蒙古与苏联边境地形险峻,不利于大规模军事行动,特别是装甲部队的行动,因此从该地区发起攻击并不现实。此外,外蒙古北部的苏联地区荒凉偏远,使得大规模军队难以从这里发动进攻。相较而言,从外东北方向进攻更为直接和有效。所以,斯大林对外蒙古的担忧在军事策略上并没有充分的依据。

关于缓冲区的理念,本质上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一个国家的安全应当建立在自身强大的国防能力上,而不是通过侵占其他国家的土地来设立所谓的“缓冲区”。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联为例,虽然通过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等方式获得了一定的缓冲地带,但历史证明,这些地区在战时并未发挥预期中的保护作用,反而因为当地民众的反感而迅速失守。这进一步说明了依靠外部领土作为安全保障措施是不够可靠的。

从沙俄时代演变至苏联,其对外扩张的意图昭然若揭。他们已经控制了阿尔泰、布里亚特等地区,但仍未停止,又对唐努乌梁海和外蒙古有所觊觎。这种永无止境的扩张欲望,令人忧虑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实际上,东北外部区域才是西伯利亚的关键所在。这片富饶的土地孕育了3000万西伯利亚人民,是该地区粮食供应的主要来源。同时,外东北也是进攻西伯利亚的理想起点,历史上曾有军队通过这里登陆并深入西伯利亚内部。此外,外东北的港口是西伯利亚与外界进行海上贸易的唯一通道,一旦失去这些港口,西伯利亚将面临孤立无援的局面。

因此,俄国必须牢牢控制外东北,以确保西伯利亚的安全与繁荣。失去外东北,西伯利亚将失去其经济价值、战略意义和生存基础,最终可能成为俄国的负担。正如苏联解体时放弃中亚一样,若外东北易主,西伯利亚也可能面临相似的命运。

一旦中国成功收复外东北,并与美国维持友好的盟友关系,这将对俄罗斯构成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恢复清朝时期的版图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甚至追溯至元朝的疆域也变得可行。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广袤无垠的西伯利亚地区,在历史长河中曾是中国元朝管辖下的岭北行省;而当时的俄国本土,不过是作为金帐汗国一部分,隶属于元朝的一个边缘封地。

这种情况,当然不是苏联人敢于尝试的,所以,他们一定要封死任何噩梦成真的可能性。


白山黑水好土地
广义东北(辽、吉、黑及内蒙古东部、俄罗斯远东、朝鲜北部)地区的民族、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信息的收集与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