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共越西县委统战部的郭全波。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党课题目是《阳糯雪山下的遥望》。
1935年5月21日至29日,红军长征走过越西用了9天时间,却影响了这片土地近90年。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调研时,在推动中部崛起工作座谈会上,一连问了三个问题:“长征中能活下来的有多少人?红军战士靠的是什么?图的是什么呢?”总书记的“长征三问”,振聋发聩,令人深思。前不久,我重走了红军长征过越西路段,在阳糯雪山下红军洞前回顾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在学习感悟总书记的“长征三问”中,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叩问”。
第一,为什么他们是那样的年轻?
据统计,长征中红军将领平均年龄不过25岁,其中,不乏家境殷实、学养深厚、漂洋归来的青年,但他们都在青春的岔路口选择了投身革命,选择了伟大的“死”而不是平庸的“生”,选择了慷慨从之而不是忍辱赴之,选择了为了民众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而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这是为什么?
第二,为什么他们是那样的坚定?
长征路上,红军士兵们即使面对冷冽刺骨的雪山、逶迤险峻的河流、危机四伏的沼泽、残酷激烈的战斗、无情的饥饿疾病,也从未退却、从未动摇过信仰决心。正如小平同志后来用了三个字来形容他的长征:跟着走!这三个字看似简单,实则重若千钧。一个“跟”字,明确了方向,跟着党中央走、跟着正确路线走、跟着明确目标走;一个“走”字,坚定了信念,走过了困境、走出了失败、走向了胜利。那个时代,无论革命处于波峰波谷、顺境逆境、潮起潮落,他们都矢志不渝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这是为什么?
第三,为什么他们是那样的英勇?
红军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中华民族史和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央红军出发时有8.6万多人,到达陕北时仅存7千多人,正是凭着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红军最终能够突出重围、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也最终走出困境、走向辉煌。在许多重大历史关头,一名党员就是一粒种子,播撒到哪里,就绽放到哪里;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飘扬到哪里,就引领到哪里;一名党员就是一支火炬,高擎到哪里,就照亮到哪里。对于我们党而言,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这是为什么?
这“三个叩问”时常萦绕在我心间,让我陷入沉思,在伟大长征精神的滋养中,我得出了“三个答案”。
第一个答案:因为他们想精神的多、想经济的少。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是什么?先锋是什么?就是平凡人拥有一颗不平凡的心。每个时代总会有一群高尚的人,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民族前进的方向,他们都有一种可贵的品质“舍衣推食”,即使自身已经“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了,还在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精神的伟力!
第二个答案:因为他们想未来的多、想本来的少。
当年有一半多红军战士都不满24岁,甚至还有9至12岁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后来写道:“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绝大多数人是因为看见而相信,只有很少的人是因为相信而看见。正如方志敏笔下的那样“到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我们改造一新;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每一个红军战士心中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进而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第三个答案:因为他们想大我的多、想小我的少。
长征究竟如何胜利,我想不仅是精神的胜利、意志的胜利,也还是团结的胜利、自主的胜利。特别是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因为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才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全党有核心,党中央才有权威,党才有力量。
遥望巍巍阳糯雪山,横卧越西大地,见证了越西在党的领导下,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战天斗地凝心聚力决胜脱贫攻坚与全国一起同步实现小康社会,而今更是阔步奔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必须铭记历史,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沿着革命先烈开辟的道路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