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实践|叩金石之声,揽巴陵之胜——四川濒危活态文献保护研究团队赴重庆市垫江县田野考察(第二期)顺利结束

文摘   2024-08-29 09:45   四川  

点击蓝字,立即关注

金石之声,揽巴陵之胜

碑刻作为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文化产物,是反映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可“补史之阙、正史之讹”,是研究地方社会历史重要材料,但受自然风化、人为破坏等的影响,许多古代碑刻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因此,抢救性的调查、记录这类史料,迫在眉睫。为继续深入开展垫江历史文化资源调查,2024年7月29日至8月10日,四川师范大学黄尚军、李国太老师率本校硕士生、本科生,再度来到重庆市垫江县开展为期13天的民间碑刻调查。

 2024年7月29日中午,团队抵达垫江县,简单休整后,便前往桂阳街道钟嘴寨进行考察。钟嘴寨石刻数量相对较多且碑文体量大,其中最早的可追溯到明代,以乾隆年间碑刻最多。因垫江县前几日遇雨,石碑多潮湿,团队择其较干燥碑文进行拓印,但效果仍不理想,一行人只得离开,计划等石碑风干再前往。


图1 黄尚军老师讲解摩崖题刻

 7月30日至31日,由于雨天,黄老师让全体学生在垫江县图书馆整理前期收集到的百余本民间家谱中的碑刻。李老师和黄老师则驱车前往县城附近的太平镇和曹回镇寻找碑迹线索。

 8月天气转晴,团队正式分成两组开展调查。黄尚军老师带领四名学生组成“拓碑”组;李国太老师则率领其他四名学生组成“摸排”组。团队以镇为单位,向下深入各村各组,展开“地毯式”搜集,以求最大限度调查到垫江县所存碑刻。

 8月1日,团队来到裴兴镇,在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寻得冉家大院。该地碑文字迹清晰、书法隽秀,其中门额“邦家之光”为乾隆年间题刻。黄老师组留在此地进行拓印工作,李老师组则继续前往该镇其他地方调查。





图2 冉家大院全景图


 李老师组在走访中,寻得了两座墓碑,一通修路碑记。其中信息量较丰富的是道光年间修建的余国玺墓碑,该碑文为墓主自撰墓志,在历述墓主一生经历时,不但清晰记载了一个家庭“发家致富”的历史,还可以窥见白莲教活动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而修路碑记为此次新发现碑刻,极为难得。
图3 余国玺墓全景


 8月2日,团队到三溪镇开展考察。该日上午,摸排组主要在双龙村活动,为拓碑组寻找到了两通可拓碑文,分别是磐岗寨寨门两侧楹联与张周氏墓碑。





图4 黄老师及学生在磐岗寨工作、午饭


 该日下午,摸排组在青龙村护林员带路下,翻越两座没有山路的深山,去找寻同乐寨。历经两个多小时跋涉抵达山寨,团队成员却为眼前的断壁残垣失望,因为丝毫不见任何碑刻踪迹。但在休息时却无意间发现一块匍匐在地的石头。一行人合力把块石翻面后,碑文重见天日,随行队员也喜笑颜开。该碑为同治年间地方士绅修筑该寨以避乱的功德碑,对研究清中后期鹤游坪的历史具有一定价值。据三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负责人何建琼介绍,此碑系首次发现。




图5 团队完成对碑文整理后将其复原


图6 下山前调查团队在同乐寨门口合影


 8月3日调查的碑刻除坪山东林寺一通寺碑外,其余皆墓碑。拓碑组在三溪镇箐口社区完成尹家墓拓印工作后,见为时尚早,遂返回裴兴镇拓制余国玺墓碑。

 8月4日上午,团队来到新民镇。上午,黄尚军老师带队前去双河口村拓元代路碑。下午,恰逢垫江县作协主席梁欢及垫江县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前往新民镇双河口村老报恩寺寻访白塔,团队派出三名成员随往。此次上山,发现一处山寨——三角寨,其拱门上方刻有咸丰六年等字样,记载了建寨历史,是我们调查的寨卡中,保留文字较多的一处遗址。


图7 黄尚军老师收理路碑拓片


 8月5日至8月7日,团队持续在坪山镇工作。坪山镇历史文化资源相对丰富,是目前走访到所存碑文最多的镇。大坪村高申冲的舒氏墓,其墓形制特殊,本应刻在碑板上的墓主信息,却被刻在了碑柱上。团队顶着烈日进行拓片工作,完成对两处舒氏墓的拓印后,月亮也已爬上梢头。迎春村的杨家祠堂有11通碑文,最早的一通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镌刻,最晚的一通为民国九年(1920年)镌刻。这是我们迄今为止在垫江境内发现的碑文最多的一处遗迹,对研究垫江宗族发展提供了一手材料,可谓弥足珍贵。



图8 杨家祠堂碑文拓片

 8月8日至8月9日,摸排队相继走访鹤游镇、白家镇、包家镇。拓碑组则惦记钟嘴寨的摩崖石刻,且前几日的高温早已晒干了石碑,具备拓印条件。处在悬崖石碑上的碑文,人必须站在两米多高的脚手架上才能完成操作。此地的碑文由于自然风化、侵蚀、岩石质地等问题,极难拓印。
图9 钟嘴寨高空作业

8月10日上午,团队成员合力整理此次调查所制拓片,按碑刻地点、内容进行分类归档。中午时分,由于团队后续行程安排,只得暂离垫江返回成都。

本次田野考察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垫江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父老乡亲的热切支持。在田野中,也让团队对垫江县的碑刻有了初步把握,并收获了数量颇丰的拓片。在不会说话的石块上,“读出”了垫江的社会历史变迁与地方文化进程。考察团队的同学们通过此次“考验”,不仅学会了拓片技术,还对巴蜀历史文化有了真切的体会,可谓在课堂学习之外,开启了一扇获取知识的窗户。


编   辑 | 王   旭

审   核 | 王   勇

终   审 | 阳家全




安身立命·敬业乐群

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微信公众号ID:scsdzhctwhxy

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是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与四川师范大学共同建设的教学科研机构,是以中华传统文化及巴蜀文化研究为特色的跨学科、跨领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平台。公众号发布学院资讯,提供师生服务,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巴蜀文化活态传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