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沧海拾遗珠,古镇求匠心——宜宾横江传统手工技艺田野考察和摄录顺利完成

文摘   2024-08-28 09:31   四川  

点击蓝字,立即关注

沧海拾遗珠,古镇求匠心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手工艺在历史长河中渐渐烟逝。在此背景下,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罗宝川老师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郑启友老师共同带领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共计四名本科生来到宜宾市叙州区横江古镇开展田野调查,去探寻那些即将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古老匠种。

 横江古镇位于宜宾市叙州区西南部,地处川滇结合部,素有“川滇咽喉”之称,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古镇背靠石城山森林公园,面朝横江河,除了历史的魅力外,古镇还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关河号子等。如今的横江古镇,青瓦白墙,木格窗棂,居民生活与旅游发展融为一体,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镇样态。




图1 团队成员与谢木匠一家合影
 
 团队成员于2024年7月20日清晨从成都启程,当天中午到达横江古镇。简单的休整后,当日下午便投入寻访和采访匠人的工作中。简单走访后,我们找到了木匠谢明高师傅。谢师傅工龄超过四十年,年轻时做过陪奁、家具、农具等。物换星移几度秋,时代需求高速变化,谢师傅不断更改自己的行专,现在是一位做寿枋的好手。在采访中,他向我们介绍了制作木枋的工具如刨子、墨斗、木马等,行业黑话如“落久空”“十六合”等。


图2 谢师傅使用刨子推平寿枋表面


 7月21日,小队成员兵分两路,一队继续跟进拍摄谢师傅制作寿枋的工艺流程,另一小队则对剃头匠杜师傅进行采访。

 杜师傅介绍,剃头是清军入关后兴起的行业,而横江的第一个剃头匠是民国时期从云南水富来横江讨生意的万海洲。剃头包括“剪发-修面-洗头-复剪”等环节,一套流程下来大概用时十分钟。不过,据其他居民介绍,杜师傅年轻时还会给客人刮眼睛、端脖子、按摩等,奈何由于杜师傅年龄限制,已没有多余精力为我们展示。


图3 杜师傅为顾客剃头


 7月22日,我们采访到了铁匠、醋匠、碱面匠、弹棉花匠和水木匠,共计五位匠人。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许多匠人已不再从事老本行,或者已不再使用传统工具进行生产,由此原本制定的拍摄计划被打乱,我们只好请各位匠人为我们口述其技艺过程,并展示部分仅存的生产工具。


图4 铁匠王师傅使用现代机器打铁



图5 醋匠的传统生产工具




图6 水木匠周师傅为我们讲述制船的过程、禁忌等


  7月23日是小镇的赶集日,平日清冷的街巷一时热闹起来。小队成员早早起床,开启探“市”之旅。在热闹的集市上,我们寻访了正在补鞋的匠人。年过七旬的补鞋匠师傅坐在街角一隅,默默做着手头的工作。我们在征求补鞋匠同意情况下,首先对他的补鞋过程进行摄录,接着在他工作空闲之余,询问他的从业经历、补鞋方法等。













图7 集市上的篾货产品
图8 补鞋匠


 当日下午,退休教师郭道明老师在横江中学书法练习室为我们整体总结了横江匠人的情况,使我们对该地传统手工匠人的历史脉络有了更加立体的认识。此外,郭老师讲到在闲暇之余,他也专研雕刻和装裱工艺,因此又向我们介绍了其技艺的相关内容。

 完成前期原始资料采集工作后,团队成员于7月24日离开横江古镇,前往宜宾市叙州区老年科技协会办公室进行后期资料搜集,最终于7月28日返回成都。

 此次调查得到了古镇匠人的支持,他们的畅所欲言、言无不尽,使团队调查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通过此次调查,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民间手工艺是散落在天际的繁星。同时,团队也看到了在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实困境。为此,团队摄录了八类匠种的生产过程、生产工具和行业行规,希冀为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贡献微薄之力。




 


编   辑 | 王   旭

审   核 | 王   勇

终   审 | 阳家全




安身立命·敬业乐群

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微信公众号ID:scsdzhctwhxy

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是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与四川师范大学共同建设的教学科研机构,是以中华传统文化及巴蜀文化研究为特色的跨学科、跨领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平台。公众号发布学院资讯,提供师生服务,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巴蜀文化活态传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