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实践 | 门前桅杆立 四面芳名播——成都及周边桅杆主人生平事迹探寻

文摘   2024-08-26 10:23   四川  

让改变 现在就发生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四川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中华传统文华学院专项“桅杆人物探访”团队积极行动,聚焦成都及周边区域,实地探访桅杆遗迹,挖掘其承载的人物故事与历史底蕴,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与文化自信。


1.走进桅杆:家族历史荣耀的见证

所谓桅杆,是指古人所竖立的桅杆状石杆。巴蜀地区多称为“石桅杆”“石旗杆”,也简称“桅杆”“旗杆”,另有“石桅”“石桅子”等叫法。桅杆多竖立于家族宗祠、宅院或墓地前。为功名者所竖的桅杆,镌刻着先辈的汗水与智慧,记录着科举的辉煌与家族的骄傲。历史上桅杆虽数量巨大,但留存下来且保存完好的寥寥无几,而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当地故事传说却是不可忽视的。桅杆人物探访团队通过查找文献、实地走访、深入访谈等方式,探寻光辉历程,重现历史荣光。


图1 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陈家桅杆

图2 成员拍摄的郫都区安靖街道土柏路499号翰林苑内的双斗石桅杆



2.探访社会:科举文化的深远影响


桅杆文化,根深植于科举文化之中,每一根矗立的桅杆背后,都有着一段“学霸”的辉煌过往。怀揣着这份好奇与敬仰,团队踏上了探寻之旅。每段考察的首站,队员们都会拜访当地的党群服务中心,这是队员们获取桅杆文化资料的宝贵窗口。说明来意后,工作人员不仅会热心地为团队提供现有资料、详细解读每一根桅杆背后的故事,还带领团队拜访了多位村民,聆听他们口述历史,逐一揭开桅杆背后的故事。


图3 团队成员与邻城村党群服务中心合影


图4 桅杆村党群服务中心


图5 桅杆村工作人员向成员讲解龙门历史


在访谈中,许多老人仍能如数家珍地讲述起家族中科举及第的先辈事迹,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先辈的敬仰与尊崇。而年轻一代,则更多地从家族历史中汲取了勤奋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力量。


图6 金马镇村民向成员讲解余氏桅杆历史


图7 梨园村村民向成员讲解李家桅杆历史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特别关注到了崇州市听崇路江源街道桅杆村的村文化建设。走进村中,处处可见家风建设的痕迹。村民们认为,不忘本源,廉洁为公,尊重知识,才能让家族得以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


当地的村干部热情地带领团队参观了黄家大院。在他的讲解下,队员们了解到,乾隆末年,黄家祖先从湖广迁徙至江源境内,在今青羊河边何桥附近落户。黄家入川始祖垦荒拓地,农商兼营,至第四代时家业已具规模,有田地约两千亩,富甲一方。正所谓“穷文富武”,黄家第五代黄启富,请武师教四个儿子习武,由于勤学苦练,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在光绪年间,四个儿子相继考取武举。为光宗耀祖,黄启富为儿子们修建了黄家大院,大院门前设有四根桅杆。为显示身份还设有五道龙门(现存两道)。门上有明显的浮雕艺术,整体风格中西合璧,繁复又典雅。这不仅是黄家的骄傲,更是整个桅杆村的宝贵财富。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原有桅杆不存于世,但桅杆村根据文献记载和长者讲述,在村里复刻、重竖了四根桅杆,怀志以兴灭继绝。


图8 成员拍摄的桅杆村家风建设


图9 成员拍摄的桅杆村墙上粘贴的龙门对联


图10 成员拍摄的黄家大院第二道龙门


图11 成员拍摄的桅杆村内重竖的桅杆



3.桅杆背后:文化的交融与传承

       在了解桅杆文化的过程中,团队意识到桅杆背后除了反映科举制度的影响,还关联着当地的其他文化。许多桅杆在墓群中,标志着墓主人的生平辉煌。诸多村委又将桅杆文化与家史、家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


       此外,团队还接触到了部分族谱图片,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虽历经沧桑,却也透露出家族血脉的延续与变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部分族谱如原李氏族谱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徐氏族谱则在洪水中遗失无踪,这些损失无疑使队员们加强了对历史文献保护紧迫性的认识。


       在实地调研中,队员们发现许多桅杆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破坏与风化侵蚀问题,有的甚至被青苔覆盖,保护状况堪忧。更令人担忧的是,大多数桅杆历史都缺乏文字记录,队员们只能通过寻访当地的长者来拼凑出一段段模糊的历史。这一现象反映了保护传统历史载体面临的严峻挑战,也启示团队在未来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多元化、全方位的信息收集与整理。

图12 成员拍摄的倒在路边的杨氏墓地里的桅杆


图13 成员拍摄的新津区花源镇官林村的徐氏住宅遗址



4.启示与思考

       通过这次社会调研,团队深刻感受到了功名桅杆所承载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它们不仅是古代个人与家族荣耀的见证,更有读书人勤学苦练精神的传承与延续。成员们应该珍惜这些历史遗存,通过保护与研究,让它们继续发挥教育和传承的功能。在当今社会,虽然已经不再需要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但桅杆所承载的崇文尚德、追求梦想的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





编   辑 | 王   旭

审   核 | 王   勇

终   审 | 阳家全




安身立命·敬业乐群

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微信公众号ID:scsdzhctwhxy







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是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与四川师范大学共同建设的教学科研机构,是以中华传统文化及巴蜀文化研究为特色的跨学科、跨领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平台。公众号发布学院资讯,提供师生服务,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巴蜀文化活态传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