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作为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为了深入了解马边彝族自治县方言口传文化的现状,并致力于保护与传承四川方言口传文化,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四川方言口传文化项目团队,在四川师范大学王勇副教授的带领下于2024年8月22日前往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县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田野调查。调查由四川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六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组成。
在启程之前,团队精心制定了周密的调查计划。7月24日,团队成员前往乐山市文化馆和乐山市图书馆,展开了前期准备工作。得益于乐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袁成丽副科长、乐山市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部余雪莉主任、乐山市图书馆的杨梦迪副馆长以及各单位工作人员的鼎力协助,项目组成功梳理了乐山方言口传文化的分布与传承状况,并搜集到了一系列珍贵的资料。此外,项目组还与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郑自谦先生取得了联系。郑先生曾参与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编撰工作,对乐山方言口传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他为项目组确定重点调查区域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图1 项目组在乐山市文化馆门前合影
图2 团队成员在乐山市图书馆查阅资料
2024年8月22日下午,团队抵达马边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山歌协会王世兴顾问冒着酷暑亲自到高速路口迎接,一路引导团队到达宾馆。刚办理完入住手续,王世兴老师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向团队详细介绍起打鼓草山歌的历史、唱腔等。据介绍,“打鼓草”就是打鼓薅草歌,也叫打鼓薅秧歌,或曰薅草锣鼓、薅秧锣鼓等等。这种薅草伴随打鼓歌唱的形式,属民间歌谣中的劳动歌。马边“打鼓草”通常由二人打唱,称歌师或打鼓匠人,具有半专业性质。歌师不仅能打能唱,还要有指挥生产的能力。马边“打鼓草”先唱开口歌,继唱早歌、饭歌、太阳歌、歇气歌(烟歌)、花歌、学堂歌、茶歌、扬歌、风流歌……直到收工歌。
图3.王世兴老师讲述“打鼓草山歌”的历史
当天下午五点,在王世兴老师的带领下团队到达此次摄录的地点: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小学。在这里,我们受到了马边山歌协会李福珍会长、张寿文副会长的热情欢迎。民建小学学校依山而建,且正值暑假,较为安静,是难得的录音场所。在山歌协会成员的帮助下,团队成员迅速布置好场地,进行试录,良好的录音条件为此次调查提供了保障。
图4.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小学
图5.摄录现场
2024年8月23日早8点,团队正式开始方言口传文化的摄录工作,王世兴老师带领马边县山歌协会为我们录制了《开口歌》《放鼓歌》《烟歌》等山歌。由于天气炎热且摄录教室没有空调,几曲唱完,歌手们个个大汗淋漓,但他们不畏酷热,十分高效地完成了摄录工作。
图6.参与摄录的马边彝族自治县山歌协会会员
在打鼓草山歌采录结束以后,王世兴老师又为我们讲述了他学打鼓草山歌的缘起和艰辛,打鼓草山歌的历史渊源、传承现状以及一些有趣轶闻。摄录结束后,他将自己整理的打鼓草山歌唱词资料赠与我们,为我们的后期整理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图7.发音人王老师向成员展示山歌歌词抄本
图8.团队成员与王世兴先生合影
2024年8月23日早8点,马边彝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陈远副局长为我们录制了具有川南特色的气象谚语。陈远局长在20世纪80年代便投身于民族民间文学的普查、搜集、整理和研究,是完成马边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中坚力量。他先后出版《薅草锣鼓——打鼓草山歌》《打鼓草山歌精选》《马边故事》等马边民间文艺作品,为“打鼓草山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陈局长将他搜集精选的《川南山区气象谚语选》赠予我们,为我们的采录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图9.马边彝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陈远副局长在摄录中
图10.《川南山区气象谚语选》节选
图11.王世兴老师赠与的山歌资料首页
2024年8月24日上午11点,马边彝族自治县的方言口传文化采集圆满结束。本次方言口传文化调查得到了众多单位和诸多民间文艺热心人的支持和帮助,使我们高质高效地完成了本次调查任务。陈远副局长、王世兴顾问以及山歌协会的会员们对民间文艺的由衷的喜爱让我们感佩,而这些源源不断给他们提供精神滋养的精彩民间文艺后继乏人的现状又让我们为之感伤。这也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方言口传文化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四川方言口传文化项目意义重大。项目组将继续秉承这份对民间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踏上新的征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计划将采集到的珍贵方言口传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与数字化保存,确保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的声音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得以传承与发扬。
该项目受到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乐山方言口传文化调查与保护”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资助,特此鸣谢。
供 稿 | 李 姣
编 辑 | 王 旭
审 核 | 王 勇
终 审 | 阳家全
安身立命·敬业乐群
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微信公众号ID:scsdzhctwh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