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连着社风,家事连着国事。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指示,四川师范大学“追光者”调研团积极参加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于2024年8月12日至18日在四川省巴中市开展了追光之旅。
家风溯源
追觅晏氏家风,巴中寻根承遗训
01
“徜徉阳初馆廊,情系教育华章”
本次调研首先从晏阳初博士史迹展览馆拉开序幕,丰富的展品和详尽的解说为调研团打开了一本生动的历史书。参观结束后,实践团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了对晏阳初“九大信条”的拓印尝试,不仅收获了前所未有的非遗体验,也加深了对晏阳初精神的感悟。
02
“觅迹阳初故里,品味古韵今风”
调研团成员还前往晏阳初出生地——巴州区三江镇中兴村。通过采访村支书了解到,村里特别开设了“晏阳初大讲堂”,定期宣讲晏阳初的教育理念。这一举措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邻里关系更加和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此外,调研团成员观看了电影《平教之路》,影片生动再现了晏阳初先生推广平民教育的艰辛历程,让成员们深受感动。
03
“寻访阳初后裔,共绘传承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成员有幸采访到了晏阳初的侄孙晏鸿国先生和晏阳初的玄孙晏大生先生。他们不仅分享了晏氏家族中流传的晏阳初先生的家风故事,还谈到了晏阳初先生“赤忱的爱国精神、无私的奉献精神、踏实的实干精神、缜密的科学精神”等宝贵思想,增进了团队成员对晏阳初先生的了解与敬仰。
匠心传承
寻访民间艺人,非遗初心映家风
此次实践中,实践团到访巴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在巴中市民间艺术发展中心刘敏主任的带领下,实践团先后拜访了巴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代表性传承人李积芳先生、巴中皮影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肖德秋先生、中国巴砚传承人阳勇先生,并与三位先生围绕家风家教这一话题,就晏阳初先生事迹与思想,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与深入探讨。
01
彩泥幻梦,匠心独运:泥塑
李积芳先生为四川师范大学“追光者”实践调研团赠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阐释了自己对家风家教的理解;而成员们则回赠题有“积艺流芳,德馨传世”的字幅,以此表达对积芳先生的敬仰之情。
02
光影织梦,戏里乾坤:皮影戏
肖德秋先生的讲解让成员们对这项古老的艺术形式有了新的视角与体验,并提到自己父亲在传承皮影戏过程中,教导自己要“为人正直”,而自己也教育子女在为人为事方面“清清白白做事,明明白白做人”。
03
砚承古韵,墨绘新篇:巴砚
阳勇先生为团队成员展示了历经8年,反复修改完成的欧阳氏家谱,并提到“以文为主,崇文尚武”的家风。团队成员还有幸共睹精美的巴砚作品,一方方砚台散发着温润的光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和文化底蕴。
无论是非遗技艺的传承,还是家庭教育的实践,非遗匠人们不忘初心,坚守传统,同时勇于创新,将中华优秀文化与家风家教有机融合,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实践风采
童心筑梦
手绘家风故事,漆扇书法传艺趣
当家风精神与传统文化巧妙融合,孩子们不再拘于课堂一角,踏入了一次关于道德与美育的探索之旅。“追光者”调研团为巴中市的小朋友们带来了《阳初家风初感悟》《传统非遗焕新生》《挥毫泼墨韵自远》等别来生面的支教体验。
调研团成员王仙知以晏阳初先生宁可放弃奖学金也要坚守中国国籍的故事为素材,为孩子们讲授了调研团原创绘本《国籍的分量》一课;成员王诗淋为讲述了巴中地区历史悠久、璀璨夺目的非遗技艺,带领孩子们体验漆扇制作;成员苏子钦先为孩子们讲解了汉字、毛笔等基础知识,让孩子们体会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这几堂课不仅引领孩子们了解了家风与非遗,也在他们的心中撒下了传承的种子。
晏氏家风,传承力行
调研团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晏阳初先生的家族故事,深入挖掘晏阳初家教家风文化资源。继而以晏阳初先生精神为出发点,探访巴中民间非遗匠人,深入挖掘家教家风内涵。最终以上述调研为基础,设计出晏阳初IP形象,制作晏氏家教家风绘本和动画,面向当地青少年开展《晏阳初家风初感悟》等支教特色课堂,讲好晏阳初家风故事,助力当地家风文化的传承,促进乡村振兴。团队坚信,晏阳初家教家风的宝贵文化将继续传承和发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文化自信。
供 稿 |“追光者”实践团队
编 辑 | 王 旭
审 核 | 王 勇
终 审 | 阳家全
安身立命·敬业乐群
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微信公众号ID:scsdzhctwh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