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并不对外开放,故宫博物院官网给出的游览地图并没有建福宫的位置
在神秘而辉煌、历史悠久的紫禁城中,隐藏着一处别具一格的宫殿花园式建筑——建福宫。这座南北狭长的院落,自古以来便被誉为“皇家收藏宝库”、“藏宝的院落”,甚至是“存放珍宝最多的地方”,其地位之显赫,可见一斑。
建福宫花园始建于乾隆五年(即公元1740年),整座院落布局巧妙,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处尽显江南园林之精巧与皇家禁苑之高雅,仿佛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被烧毁之前的建福宫延春阁
乾隆皇帝对建福宫情有独钟,不仅将其作为日常休闲游乐、吟诗作画的私人领地,还常常陪伴太后与皇后来此休憩赏景,共享天伦之乐。更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将自己毕生所爱的宫廷收藏、古玩珍宝悉数藏于建福宫内,以便随时把玩鉴赏,这些藏品中不乏金质法器、藏文经版、瓷器彝器等稀世之宝,使得建福宫名副其实地成为了皇宫中的宝库。
然而,随着乾隆的驾崩,建福宫的珍宝也随之被尘封。嘉庆皇帝遵循父命,将建福宫内的所有珍宝玩物原样加锁封存,此后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数朝,这座宝库始终未曾启封,也未经查验,其内藏之宝物的数量与种类,逐渐成为了一个无人能解的谜团。
末代皇帝溥仪
直到1922年,年仅十六岁的末代皇帝溥仪,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终于打开了建福宫内一座尘封数十年的库房。那一刻,他被眼前满屋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深深震撼,箱皮上嘉庆年的封条完好无损,箱内所藏之物却无人知晓。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景,并提到在打开其中一个箱子后,发现里面全是手卷字画和异常精巧的古玩玉器,更有库房内满是彝器、瓷器或名画,甚至在养心殿后的库房里,他还发现了许多充满趣味的“百宝匣”,这些皆是乾隆皇帝的珍爱之物,一个百宝匣中便包含了字画、金石、玉器、铜器、瓷器、牙雕等各类珍宝,小型匣子即有几百种,大型的更是不止千种,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清王朝的覆灭为建福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以溥仪为代表的满清遗老开始了监守自盗,大量书法名画、善本秘籍被盗运出宫。尽管建福宫因珍宝众多、账目繁杂而暂时逃过了这一劫,但最终却未能幸免于一场毁灭性的火灾。
被烧毁的建福宫旧照片
1923年6月26日晚9时许,北京紫禁城深处,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悄然降临。建福宫,这座承载着无数珍宝与历史记忆的宫殿,在夜色中突然被熊熊烈火吞噬。
火光冲天而起,照亮了半个京城,也惊动了东交民巷港使馆区内的意大利消防队。他们迅速反应,开着消防车疾驰入宫,同时果断切断了紫禁城的电源,以防火势蔓延引发更大的灾难。
北京消防局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与意大利消防队并肩作战。然而,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消防人员却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宫中既无自来水系统,又缺乏足够的水井,仅有的几吨水很快就被用完。消防人员虽然英勇无畏,却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火势肆虐,从神武门内的建福宫花园德日新斋开始,迅速蔓延至整个花园,进而波及静怡轩、延春阁等周边宫殿。
大火如同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腾,将一切可燃之物化为灰烬。参天的松柏在火焰中变成了火树,静怡轩、慧耀楼、吉云楼等精美建筑在烈火中逐渐坍塌、消失。火势之猛,连柱子、墙壁、椽子、横梁等坚固的建筑构件也未能幸免,更不用说里面的珍贵藏品了。延寿阁里收藏的全部古物、广生楼的全部藏文大藏经、吉云楼和凝辉楼的数千件大小金佛与金质法器,都在这场大火中化为乌有。
大火整整燃烧了一夜,直到次日清晨才渐渐熄灭。然而,留给人们的却是一片狼藉和无尽的哀伤。溥仪,这位末代皇帝,在火灾过后心中充满了混沌与迷茫。他深知,这场大火不仅烧毁了无数珍宝,更烧毁了无数历史记忆和文化瑰宝。内务府后来发来的一份糊涂账,虽然列出了烧毁的金佛、字画、古玩、古书的数量,但溥仪却深知这些数字根本无法准确反映火灾的真正损失。
火灾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内务府在废墟清理完毕后,将捡拾到的熔化佛像、经版、铜、锡等项装入了五百零七袋,金片铜片及残伤玉器等项则装入了四十三箱。然而,这些残存的遗物也只是冰山一角,无法再现建福宫昔日的辉煌。后来,内务府为了处理这些灰烬,甚至找来了北京各个金店进行投标。最终,一个大金店以50万元的价格买下了灰烬处理权,并从中拣出了1.7万多两的金块金片。这些数字虽然触目惊心,但却无法弥补火灾带来的巨大损失和无尽遗憾。
此次火灾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不仅是中国文物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次严重损失。据内务府后来提交的糊涂账记载,烧毁的金佛多达二千六百六十五尊,字画一千一百五十七件,古玩四百三十五件,古书更是数以万计。然而,这些数字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却无人能够证实。
火灾过后,溥仪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懊悔与无奈。他深知这场大火背后的原因复杂而扑朔迷离,官方给出的电线短路走火之说难以令人信服。溥仪怀疑这是太监监守自盗、故意放火灭迹的杰作,尤其是当他听闻意大利消防队在救火时曾闻到浓烈的煤油气味后,这一怀疑更是得到了加强。
为了彻查此事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1923年7月16日,溥仪下旨除各太妃各留20名太监外,将其余所有太监全部驱逐赶出紫禁城。这一举措不仅终结了封建社会的太监制度,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成化斗彩,以其釉色之绚丽丰富、娇艳如宝石而著称于世。这种独特的瓷器艺术,不仅在当时引领了陶瓷界的潮流,更在后世成为了藏家们竞相追逐的瑰宝。成化御窑厂烧造斗彩小件的历史虽然仅短短10年,但这10年间所诞生的每一件作品,都堪称是陶瓷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明代中后期,成化斗彩便已成为藏家们梦寐以求的对象,一件难求,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明成化斗彩月季花高足杯
高足杯,作为成化斗彩中的佼佼者,更是以其小巧的器身、温润细腻的釉质、鲜艳明亮的釉色以及雅美的造型,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这种杯子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每当人们凝视着这些历经数百年岁月洗礼却依然熠熠生辉的高足杯时,都不禁会想象它们当年在窑中烧制、出窑时的那份惊艳与辉煌。
时至今日,成化斗彩高足杯已成为市场上极为罕见的珍品。2011年,苏富比拍卖行曾售出一只明成化斗彩团莲纹高足杯,成交价格高达972.5万元,这一价格不仅体现了成化斗彩的珍贵程度,也再次证明了其在收藏界的重要地位。而这件高足杯与2017年春拍中售出的明成化斗彩月季花高足杯,两者之间渊源颇深,都曾是古代皇家或贵族的珍藏,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在2017年春拍中,这只明成化斗彩月季花高足杯以1185万元的高价成交,更是让人们不禁遐想:若建福宫内的珍宝能够留存至今,其价值又将何等惊人?
这两只杯子虽然纹饰不同,但同样展现了成化斗彩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它们不仅代表了明代陶瓷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瓷器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每当提及这些珍贵的成化斗彩高足杯时,人们总会心生敬畏与感慨,感叹于古代工匠们的智慧与才华,也惋惜于那些因历史原因而流失或损毁的瑰宝。
时至今日,建福宫的大火已成为历史的一页,但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与历史记忆却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每当提及此事,人们总会不禁感叹那些珍贵文物的逝去与历史的无情。
往期文章回顾
2011年法国老头清理阁楼,发现一幅中国古画,准备当垃圾丢掉,却被儿子卖出2亿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