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半步桥来,如今许多老北京人也很难说清楚,因为谁也没看见过它。
半步桥街在万寿公园对面,因半步桥而得名。
如今根本没有桥,就象北京历史上许多桥已经无影无踪,仅留下地名一样。
据传,解放前这里曾是史姓、郭姓等几户人家的菜地。地中间,有史家一口带四把辘轳的大水井。井水打上来后,顺着一条垄沟流入菜地。
为便于行人和独轮车通过,菜农在人们常走的垄沟上便搭放了一块石板,此桥很短,一大步就能迈过,故被人戏称为半步桥。
也有当地老人说,半步桥位于民国年间的京师第一监狱(里仁街)北侧,附近南北走向还有一条路叫自新路。
自新者,改过自新之意也。
据说监狱北门外曾有一条水沟,沟上铺几条石板而成为桥。因走这个桥带脚镣的罪犯只能迈半步而行,故而称为半步桥。
然而资料称,早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顺天府志》上就有记载:“里仁街,在右安门东北,距盆儿胡同一里许。云有宝塔寺,今圮。迤西曰半步桥,井二。”
而第一监狱建成于1911年,也就是说半步桥地名的出现,起码早于第一监狱26年。因此把半步桥的由来,说成与监狱有关,不过是人们的“顺理猜想”罢了。
抗日战争胜利后,汉奸金壁辉(川岛芳子)亦曾在京师第一监狱受审关押。1948年被毙,尸体弃于街侧。
相传半步桥在白纸坊东街十六号楼后面附近。
此街原称里仁街,1965年更名为半步桥街。
上世纪50年代初,半步桥到处是野草荒地和苇塘沟汊。渐渐地从外地迁徙来的人们陆续拥进半步桥,来往人流的增多使半步桥有了名气。
这些人靠自己的手艺或力气养家糊口,有捏面人的,蹬三轮的,焊洋铁壶的,修桌椅板凳的。
60年代中期,国民经济刚开始好转,政府便在半步桥筹建新房。
90年代初,这里又建起了新的花园小区,环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