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了头已高高打起门帘,四姨娘紧两步出房门,搀着震二奶奶的手说:“有什么事,叫人来说一声,我不就过去了,还用得着你亲自劳驾!”
“我家老太太有几件事,着我来跟舅太爷当面请示。”
“好,好!〞李煦也迎了出来,一迭连声地说,“请屋里坐,请屋里坐!”
震二奶奶进屋请了安,站着说道:“明儿一早想打发人回南京取东西,老太太着我来问一声儿,打算停灵多少天?”
这意思是很明白的,曹太夫人要等出了殡才回南京。停灵的日子久,便住得久,不论在此做客,或是自己的家务,都得有个安排。
“震二奶奶你先请坐下来,咱们好好商量。”
“坐嘛!”四姨娘拉着她一起坐下,又关照丫头,“把老爷的燕窝粥,盛一碗给震二奶奶。”
“四姨娘,别张罗!”震二奶奶按着她的手说,“我等请示完了,还得赶回去忙着打发曹福回南京。”
“别忙!”李煦接口说道,
“你这一问,倒把我问住了,今天十一月十五,过年只有一个半月了。一交腊月,家家有事,赶到年下出殡,累得亲友都不方便,存殁都不安心。可是停个十天半个月就出殡,震二奶奶,我这个做儿子的,心又何忍。”说着眼圈一红,又要掉泪了。
“舅公别伤心!事由儿赶的,也叫没法。我听老太太说,按咱们旗下的规矩,停灵少则五天,多也不过三十一天。咱们就扣足了它,腊月十六出殡。舅公,你看呢?”
李煦尚未答话,四姨娘已满口赞成:“通极,通极!照这样子,再也没有得挑剔的了!”
“衡情酌理,确是只有这一个日子。”李煦说道,“请再说第二件。”
“第二件是接三,得姑太太 ‘开烟火’——”
“这,”李煦抢着说道,“姑太太就不必管了!到时候应个名儿行礼就是。”
“舅公,你老听我说完。”震二奶奶不慌不忙地说,“接三开烟火,是姑太太尽的孝心,上供之外,还要放赏。不能我家老太太做了面子,倒让舅公花钱。我家老太太叫我来跟舅公说:一切请舅公费心,关照管家代办,务必体面,不必想着省钱两个字。”说到这里,她向外面叫一声:“锦儿,你们把东西拿来。”
锦儿是震二奶奶的丫头,跟曹太夫人的丫头夏云应声而进,两人四手,都提着布包的白木盒子,显得很沉似的。李煦一看就知道了,是金叶子,每盒五十两,一共是二百两金子。
“何用这许多?”李煦说道,“一半都用不着。”
“当然,也不一定都花在接三那天。”
原以谊属至亲,量力相助,姑太太早就打算好了的。李煦便点点头说:“既然如此,我就没话说了,再请说第三件吧!”
“第三件,老太太的意思,舅公也上了年纪,天又这么冷,做孝子起倒跪拜,别累出病来,看能不能让表叔代劳?”
“我知道,我知道!你跟姑太太说,不必惦着,我自己会当心。”
“是!”震二奶奶接着又说,“再有一件,太姥姥也是宫里的老人,舅公该代她老人家上个临终叩谢天恩的折子。”
“啊!说得是。”李煦连连点头,“要的,要的!”
“折子上不知道怎么措词?”
“震二奶奶,你又把我考住了!这会儿,我可实在还不知道怎么说!”
“少不得要提到病因。”震二奶奶面无表情地说,“我家老太太让我提醒舅公,这上头宜乎好好斟酌。”
话中大有深意,李煦凝神细想了一会儿,不由得从心底佩服姑太太的见识。江苏一省,能够密折奏事的,算起来总有上十个人。这些密折,
不比只言公事,发交部院的“题本”,乃是直达御前,无所不谈。家门不幸,出了这件新闻,乎时有交情的,自然有个遮盖。有那面和心不和的,譬如巡盐御史张应诏,少不得直言无隐,甚至添叶加枝,落井下石。如果自己奏报老母的病因,与张应诏之流所说的不符,一定会降旨诘责,那时百口莫辦,关系极大。
不但要据报奏陈,而且还要奏得快,因为这等于 “遗疏”,照规矩,人一咽气就得递。
于是,李煦趁四姨娘去接收那两个柜子的工夫,一个人静悄悄地来办这件事。先交代丫头,传话出去,通知专跑奏折的曹三即刻收拾行李,然后挑灯拈毫,写下一个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