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我,从“读懂情绪”开始

健康   2024-12-21 12:42   广东  

主讲:张红云、许新颜、龙江玲

整理:颖一

校对:骞予


#01

情绪与身体


情绪本身就是我们的一部分,是身体的一组反应,这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行为。比如,一个人特别紧张的时候,脸会通红;有的人情绪来的时候,会感觉身体某个部位淤堵,或者喉咙被卡住。


身体和情绪是密不可分的。


研究发现,有很多不明原因的身体症状其实都是由心理引起的。症状背后是那些未被意识化的情绪,这些不在意识之内的情绪会用身体症状的方式来告诉我们或周围的人:我有些不舒服了。


而这个不舒服也许在关系里、在自我认知层面,都不能够言语化。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内心还不能够去正视这些情绪和感受的时候,就只能用身体症状化的方式无意识地、扭曲地表达。


例:一到春天就生病的朋友

一位朋友,连续三年一到春天就会生一场病,似乎身体里有某种记忆。


探讨中,她回想起自己从小一到春天就会生病,一生病,妈妈就会更多更好地照顾她。直到长大以后,春天生病这事才逐渐变少了。


但最近三年春天生病这件事又开始了。说到这里,朋友就哭了:“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了,因为我妈妈就是三年前去世的”。


——她其实一直是在用春天生病这种方式,来体验对妈妈的某种情绪情感。


很多情绪埋藏在我们的身体里,我们却不得而知。只有经过规律的、持续的观察,才能够看到情绪后面的反应机制,才能够理解这个情绪。


在这个案例中,情绪背后隐藏着的就是当事人跟妈妈之间深深的情感,通过以疾病的方式表达,她与妈妈重新产生了链接。


#02

情绪是如何被压抑的?


刚出生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非常敏感,情绪也都是自然而然的。


那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对情绪有了评判甚至是禁止呢?


“小时候,毛主席去世,学校开追悼会,有个学生放了一个屁,大家忍不住笑了,结果搞得会场很混乱。后来,这个学生就因此被记了一次大过。”


这件事情的后遗症就是,很可能这个被记过的学生慢慢就会形成了一个信念:不遵守规则就会受到惩罚。尤其是在庄严肃穆的场合,你必须忍着,哪怕再搞笑的事也不能笑。


对小孩子来说,“笑”真的就只是一个人身体的正常生理现象,但这个经历告诉你你得忍着,我们得符合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要求。时间久了,连我们自己都被骗了,也就越来越不知道自己的情绪到底是什么了。


例:经历了火灾事故的孩子

有一位来访者,小时候家里突然着火了,当时他是被连拎带抱地逃出去的,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其实是蛮恐怖的。


但那个时候大人们也都惊慌失措,根本顾及不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更别说去顾及孩子的感受。更糟糕的是,在这场火灾中,外婆也去世了,妈妈因此特别难过,更加看不见孩子了。


于是,孩子为了让自己活下来,迅速启动了防御。家人让他坚强、勇敢,孩子就把自己所有的伤心和难过都压抑下来。这样做,一方面适应了家里当时需要的情绪氛围,另一方面也赢得了爸爸妈妈的喜欢,当时整天哭哭啼啼在这个家其实是不被允许的。

孩子的难过、伤心、害怕,以及面对一手把自己带大的外婆突然离去的悲痛等等,这些复杂的情绪就都被压抑了。


也就是说,这个事件他经历了,但这些复杂的情绪和感觉当时却未能在身体里充分地停留和被体会……再后来,他就变成了一个乖孩子,好像没有什么情绪和感受了。实际上,这些情绪和感受都在身体里面,他不过是暂时把这些扔进了无意识里面。


我们经常说,小时候欠身体的债,潜意识里都是要慢慢去还的。对于这位来访者而言,一旦生活中出现了类似于离别、着火的事件,就是一个创伤扳机点,早年那些未被体验的情绪和感受就会一触即发,一股脑全跑出来。


就像同样是经历了疫情,为什么有的人就特别慌乱,有的人没有。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人早年的创伤体验在那一刻被激活了,所以他就受不了了。


所以说,情绪本身也是一种无意识的记忆。那些未被意识到的情绪和感受,会一直淤堵在那里,直到我们重新去体会它,要让这些感受重新流动起来,我们的生命才会变得更加鲜活。


我们经常说做心理咨询其实就是倒过来——让你可以重新回到一个婴儿的状态,去感受你的情感,让情感可以自由流动。这样一来,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情绪症状,甚至精神病症状,就都会自然而然地得到缓解。


#03

情绪其实是一个信号


任何一种情绪本身都是一份资源,它没有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情绪都是在跟我们内在发生着特别重要的连接,也是我们表达自己的非常重要的信号和工具。


情绪其实就是一个信号,它在试图告诉我们那些被我们忘记的或者未曾意识到的深埋体内的感受。通过观察情绪,我们将更加理解自己,更加理解为什么我拥有此刻这样的情绪,进而来理解自己当下的感觉。


所以,我们不要害怕情绪,情绪是流动的,当它来的时候,不论它是什么情绪,,都在告诉我们关于自身的一些秘密,我们应该珍视它们的呈现。

那我们要如何读懂这个信号?


就像仪表盘上的仪表,当机器发生了故障或出了一些状况时,仪表盘就会提示。比如车上的油量表显示红色了,我们就知道要去加油了。如果直接摁掉这个信号,那就无法看到信号提示的内容本身在告诉我们什么。只有在仪表盘亮时,不关掉它、去看看它到底在指示什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通常人们会有一个误区,以为情绪爆发了就需要赶紧抹掉。比如生气了,就要赶紧把生气抹掉;孩子哭了,就要立刻让孩子不哭,认为这就是在处理情绪。其实恰恰相反,这样不仅没有处理,反而会让情绪在体内产生更糟糕的结果。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按掉情绪按钮,让它不再显示,而是要循着这个信号去看看到底是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哪里被淤堵了,然后排除这个障碍。


我们需要去看到,当我们无法控制时,自己是在用怎样的方式应对,渐渐还要发展出一些良性的应对方式,比如言语化。当无法言语化时,可以继续保持对身体的觉察,对感受的觉察,去识别、命名,最后还要看见情绪背后的发生机制。


这样,才能够真的通过这个提示来处理根本问题。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处理情绪的方式,有时候,我们确实还没有能力去很好地命名它,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背后是什么样子的、怎么形成的,但至少可以不继续视而不见。


#04

应对情绪的三种有效途径


途径1:自己释放情绪


在生活中,我们通常都会发展出来一些自己的方式,比如,有些人平时很少哭,但在看电影的时候却很容易哭。这个其实就很好,通过去看别人的故事,把自己的悲伤、难过给表达出来了。包括有很多的体育活动,也是可以帮助我们去宣泄和表达内在的一些愤怒和攻击性的……


事实上,把情绪发泄出来通常有四个层级。

1)对自己发泄——保持觉察。

2)对别人发泄——倾诉。

3)向自然界发泄——比如登到山顶,对着群山大吼。

4)升华的表达发泄——比如唱歌、写诗等。


我们说最高级别的情绪发泄就是言语化表达,但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允许自己慢慢学习,学习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习跟自己的身体连接,如果还不能马上用言语去表达,也要允许自己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让情绪先流动起来。


在带情绪体验觉察小组的时候,我们会讲到,情绪的表达可以做“四出”运动:出气,出力,出声,出汗。比如登山就是很好的方式,既费力又有强烈的呼吸,而且大量地出汗,可以帮助我们跟身体链接。


途径2:通过咨询,连上那些“失联”的情绪。


那些没有被意识到的、没有被命名的、很模糊的情绪,或是需要去回避的、不能面对的情绪,会一直被深埋在我们身边的某个地方。因为,在成长历程中,没有一个足够好的养育者来帮助我们分化、命名这些感受。


这些情绪就好像跟我们失联了一样,我们不了解它,也不清楚它埋在什么地方,尽管它其实天天跟我们在一起,但我们对它依然陌生。


很多来访者会在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后,突然就能把一些零散的、片段式的、碎片式的感受,通过咨询过程一点一点地捡拾起来,最后,就可以把成长过程中的整个图景拼接出来。


比如,突然就明白了:为什么在某些时候,自己是那样的冷漠、不近人情,其实是因为在很小的时候,如果我非常敏感的话,可能早都被吓死了,就活不下来了,这个所谓的“冷漠”,不过是用来保全自己的一种非常无奈的方式。


但那时候我们的身体记住了,身体不但知道发生了什么,还在一遍遍告诉我们:我就是要这样,要这样,不断地强迫性重复。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咨询回到那些起点,或者是,当我们有了这样一个意识之后,需要不断地回到体验中,增加自己的觉察,才可以跟那些不明的、失联的感觉,重新连接起来,进而更自由地选择一些更有建设性的、或者舒服一点的方式。


我们经常说,心理咨询是勇敢者的游戏。能去体验情绪和感受,其实也是勇敢者的游戏。


常常有来访者说,他本来就很不舒服,做了一段时间咨询后,曾经压着的经历和感受都被翻腾出来了,体验到的情绪更难受、更痛苦了。有的人就承受不了这个部分,觉得这与他原本的想法背道而驰,“我本来是来找快乐的,怎么反而搞得更不快乐了”,然后就跑了。


其实他不知道,这恰恰是一个进步,那些痛苦一直都在,以前被防御了。而现在的我们,终于有能力和心力去体验那些感受和痛苦了。当我们可以让这些感觉和痛苦慢慢得以言语化,可以流动起来,它就能够慢慢去翻篇儿了。


途径3:深入体验情绪,了解自己的情绪反应机制和模式。


如果我们能够停下来并且愿意感受一下,就会意识到,自己好像总是在某种时候就特别容易生气,比如一见到某个人就气不打一处来。


当我们真的能够看清楚、体会到当下自己的这套情绪反应模式时,就会知道:这套模式就像一个电回路,一碰到开关,灯就亮了——一碰到某个点,我们就爆了。而且每个人爆发的点都是不一样的。


对于这件事,我们会很生气,别人却觉得无所谓;对另一件事,别人很在意,我们又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了。


这个被触发的点,跟我们早年原生家庭的养育方式是有关系的。我们需要更多、更深入地去探寻自己的情绪反应模式,这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对咨询师而言,在咨访关系建立初期去体会来访者的情绪和感受,跟他一起探索和了解他的情绪反应模式和机制,跟他一起体验他的情绪,这是对他非常有帮助的。

例:对情绪“三年磨一剑”的来访者

回顾一个做了三年的心理咨询。这三年里面,我们花了两年零十个月的时间,只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发现情绪、理解情绪,让来访者去接纳他真实的情绪,当他终于能够接纳情绪时,情绪的转换在后边的两个月里基本上就完成了,转换发生得非常快,可是前面的接纳过程其实是非常非常艰难的。


在探索情绪的过程中,通常会有一个误区。经常有人会跟我说,“我时刻在觉察自己的情绪,怎么没有改变呢”,我就会开玩笑地说“那种没有体验的觉察,其实是在耍流氓。”


因为,当我们在不断地“觉察”自己的情绪时,其实是把真正的情绪放在了一边。


真的去面对情绪和感受,首先要做的是体验它,然后在有时间、有机会、安全的情况下,让它呈现,慢慢地不再压抑它,而是去感受它。


体验情绪,就是让我们能先回到当下。


举个例子,我生气了,那我会怎样生气呢,生气会让我做什么,踢凳子?摔门?砸东西?这时候,我身体的感觉又是怎样的?有着什么样的想法会冒出来?不要直接就把情绪合理化了,然后就把它扔一边了。


如果实在不知道如何着手,可以考虑参加情绪体验觉察小组,这是一个封闭式的成长小组,我们会和小组成员一起去面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去体验它,慢慢到能够说出来,让这些情绪能够流动起来。


先去体验情绪真的很重要,但的确很难做到。


我经常在给新手咨询师督导时会说:那些内在很弱小的来访者,他们有的时候不太能够去到一个很哀伤的位置。要展现自己很脆弱的部分对他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每当到了那个点,对方就开始河东狮吼了,或是变成了一个暴君,这时候,好像某个情景重现了,在这个情景里面,对方是非常无力的,所以他一定要用这种暴力把人推开。


我们其实需要先在那个地方停下来,这个地方有一个移情在发生了,再现了对方当年的一个情境,需要先去处理这个移情,让他可以回到那里,陪着他一起去面对那个阻挡。


比如她很生气或者怎么样,这个生气或别的就是那个阻挡,阻挡了他回到那个情境再去体验。他非常脆弱、非常无助的那个部分,那个部分太脆了、太弱小了,他轻易是不能去的。


当你发现他终于可以去到那个位置的时候,你们的咨询就会有一个突破。这个时候他会有更多的情境浮现,疗愈可能就发生了。


所以,情绪体验觉察小组的确是很好的,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做一个来访者,如果你觉得还可以维持生活,也还没有什么大的功能影响,也没有那么大的动力要去接受一个比较长期的个人咨询、但有时间和精力参加这样一个小组,通过一个安全的小组、一个容器的功能,帮助你去体验,这是一个事半功倍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借团体的力帮助自己更好地去觉察自己的问题。


对于情绪,我们也许想要去看到、去听到,去理解它,可是又会害怕看到它真实的模样,害怕不能够理解它。无论如何,我们可以试着先听听,不管能不能听懂,至少要先有一点点的勇气去听听看,这就已经有帮助了。


(完)

本文为整理稿,欲听完整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海之梦心理咨询

让生活悄然变得更好


海之梦心理咨询
让生活悄然变得更好!用爱心呵护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用专业突破障碍,用效果赢得信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