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边塞诗为什么都喜欢写“楼兰”?

百科   2024-12-22 19:20   四川  

在我们熟悉的古诗中,很多唐代关于“楼兰”的诗句。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有李白的“愿将腰下剑,本为斩楼兰”;以及岑参的“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

“楼兰”一词几乎就像热点新闻一样,引得诗人们争相创作。

甚至在宋代时“楼兰”仍热度未减。像辛弃疾的“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刘过的“不斩楼兰心不平”

那楼兰是什么?为什么成为唐宋诗人的“攻击”对象?

楼兰古国是汉代西域的一个小国,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丝绸之路上必经的一个重要枢纽。

“楼兰”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史记·匈奴列传》里,当时匈奴单于写给汉文帝的信中:“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

楼兰国在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在汉昭帝时期更名为鄯善国,并迁都扜泥城。

到公元448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兵西征,将鄯善国吞并,随后在此设置郡县,最终经历六百多年的鄯善国灭亡。至于楼兰古城,迁都后汉朝一直派兵屯田于此。

东晋时僧人法显在西行的《佛国记》中写道:“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可见,楼兰古城在两晋之后已经完全消失在荒漠之中,更名迁都之后的鄯善国也于南北朝时期灭亡,楼兰自此就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显然,到唐宋时楼兰早已经被掩埋在黄沙之下,与唐朝人在时空上就完全错开了。那唐诗中为何还要“破楼兰”、“斩楼兰”呢?

唐朝的繁荣盛世,诞生了众多诗人,其中边塞诗在盛唐时期更是成为主旋律。

这得益于当时国力的强盛,人才辈出。但边疆年年战事又不断,而科举制下又诞生一大批文人,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诗人们便想象着报国投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选择楼兰作为假想敌人主要是由于当时它与汉朝飘忽不定,若即若离的关系。

在整个汉朝时期,匈奴一直是最大的外部敌人,对国土安危造成巨大威胁。

而当时的楼兰国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夹缝中生存,常常在大汉与匈奴之间摇摆。当然,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也是西域大部分小国家的选择。

《汉书》记载:“楼兰、姑师当道,苦之,攻劫汉使王恢等,又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说的是楼兰处于要道,劫持了汉使王恢等人,还曾数次为匈奴耳目,传递消息。

于是在公元前109年,汉武帝派赵破奴等将领征讨楼兰兴师问罪,楼兰投降,楼兰王承认向汉朝伏首纳贡。

但匈奴失去楼兰这个眼线后,也准备跟楼兰翻脸。迫于匈奴的压力,楼兰王不得不将自己的的大儿子安归送到匈奴当人质。

而对于汉朝这边,又害怕汉武帝问罪,所以将次子尉屠耆同样送往汉朝做人质。

汉昭帝时期,楼兰王去世,匈奴这边就安排了曾经当人质的安归回楼兰国继承王位,自此楼兰偏向匈奴,两国关系持续恶化。

到这时,汉昭帝便派傅介子前往楼兰刺杀楼兰王安归。

公元前77年,傅介子凭借喝酒的空隙将新楼兰王刺杀,并立曾在汉朝做人质的尉屠耆继承王位,改国名为鄯善,自此才安分下来。

所以,楼兰这个“墙头草”就成为唐宋诗人的众矢之的,各大诗人也盼望有一天如傅介子一般为为国效力。

另外,“楼兰”这个名字也确实好听,不然西域三十六国如“乌孙”、“龟兹”等,为何唯独选择其中的楼兰呢?它放在诗句里朗朗上口,可以提升作品档次啊!



更多冷知识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

 每晚19:20咱们不见不散

扫描二维码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趣冷知识
好玩、有趣、涨姿势!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